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繁殖》单元 15.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题 15.生物与非生物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3~4年级 ①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描述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生物和周围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科学思维 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探究实践 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判断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 态度责任 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 准备 教师:维恩图、课件、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
学生:探究学习报告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生物的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 导入 (一)导入新课 1.上课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欣赏自然界的一段景色,并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花、树、鸭子、蝴蝶、山、水、石头等) 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自然界有两大类物体,分别是生物和非生物。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与非生物》。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地球上的物体有生物和非生物并揭示课题] 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用种子繁殖引入植物更多的繁殖方式,点出植物的营养器官也可以用来繁殖,引入课题用根、茎、叶繁殖。
二、 教学 过程 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 1.过渡:刚才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生物,接下来请学生完成活动记录的表格,植物和动物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 2.对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植物会生长、都需要阳光和水;动物会繁殖,会生长,需要食物,还会动) 3.把植物的特点写在左边的椭圆里,把动物的特点写在右边的椭圆里。请大家思考,两个椭圆重叠的部分可以表示什么呢? 4.是的,这部分表示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点,其实就是生物的共同特点。请大家拿出活动记录单,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活动手册上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5.学生活动后汇报(都会生长、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食物…) 6.播放视频《生物的共同特征》 7.总结: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生物都能够生长变化、会繁殖,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三)判断它们是生物吗 1.过渡:大家总结了生物的共同特征,要学以致用,(出示塑料花和鲜花)请看图中的两束花,你认为哪个是生物? 2.(再出示狗和机器狗的图片)请看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看来同学们挺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那老师就请你们帮我解决个难题,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种物体,它的名称叫石笋。它的特点是会长高,也会长出小石笋,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但是不需要阳光。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播放关于石笋的介绍视频后学生再次交流,认为石笋不是生物。 6.(出示青苔的图片)请同学们认一认这个是什么?谁知道青苔有什么特点?它会生长吗?你们认为它是生物吗? 7.小结:看来同学们是真的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了。(出示地衣、松萝、水绵)请同学们看,这三种是大家比较陌生的物体名称分别是地衣、松萝、水绵,我们先来观察地衣谁来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再来观察松萝,觉得它是什么样的?最后还有一个水绵,谁来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8.通过初步的观察和描述,你们觉得他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9.是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继续了解他们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活动单,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判断。 10.学生活动后交流。 11.播放《地衣、松萝、水绵》视频,确定它们都是生物,因为它们都会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阳光等。 思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1.过渡:生物生存环境的周围,也有着很多非生物,比如空气、水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色,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先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生物?学生交流。(老鹰,一群羊,树,小草,小乌龟) 3.在这个自然景色中,除了有同学们刚刚说的一些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的存在呢? 4.学生交流(太阳、高山、水流、土壤、空气、石头、雪、白云) 5.过渡:这一群山羊要能在这个环境中能很好的生活,它们会需要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存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贴) 6.小结:山羊的生存,与草地上的草、周围的空气、阳光和水,都有很大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按照老师刚才的方法,先找出一个生物,然后把与这个生物有关系的物体都找出来,进行连线。比一比,哪一小组能够找的准确并全面。 7.出示活动要求: ①小组成员一起找出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用黑笔写出生物的名称,铅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 ②逐一思考每种生物与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③用连线的方法,把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联系起来。 ④要认真思考、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完成活动单。 8.学生小组内活动并展示。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思维工具图,对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比较和分析两者不同点与共同点的基础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 学生对生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后,现学现用,通过查阅资料并一一对照判断陌生的物体是不是生物。可以巩固学生对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思考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
三、研讨小结 生物的生存依赖着非生生物,生物的行为也会引起周围非生物的变化。关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后面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四、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校园一角或者菜园一角、小河一角,看一看这些地方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和哪些非生物之间存在关系,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地衣 B.青苔 C.机器人 D.蚂蚁 2.下列不能证明水绵是生物的是( )。 A.能够长大 B.能随着水流运动 C.能繁殖 D.有细胞核 3.下面不属于生物的是( )。 A.白菜 B.石钟乳 C.病菌 D.蚯蚓 4.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地衣 B.石笋 C.海藻 D.青蛙 5.下列都不是生物的是( )。 A.土壤、溪水 B.地衣、水绵 C.石笋、竹笋 D.青草、乳酸菌 二、判断题 6.许多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并不断地长大,这体现了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 7.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 8.机器人属于非生物。( ) 9.河水一直在流动,所以河水也是生物。( ) 10.摘下来的绿叶是没有生命的。( )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A 6.√ 7.× 8.√ 9.× 10.√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15.生物与非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都会生长变化 都会繁殖 都需要水、空气、阳光……
八、课堂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材 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及探穷蜗生的各种感觉,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宣浩了一个话官蜗生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个表面皿,它的利用有两大作日,第一是减少磨擦,利干蜗生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生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烧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烧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谈谈捕蜗牛的场所,认识其生活习性,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二个活动是小组观察研究蜗牛,再次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蜗牛的形态结构,及猜测蜗牛有这些结构可能的功能。第一个活动是学生小组讨论蜗牛的感觉的实验方案设计,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是实验的探究,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干课堂,对蜗牛的问题学生还有许多的野问,许多学生表示还要对蜗牛进行探究,了解蜗牛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课外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给学生的课外探究题,更促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