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模拟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模拟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5 11:02:16

文档简介

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模拟测验
高二语文
第Ⅰ卷(共33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 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 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 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 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道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 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C. 《太卫·科波菲尔》是美国作家狄更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小说主线。小说中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为“米考伯主义”。
D.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倘若粮贪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节选自《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材料二:
农业农村部新闻 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意味着未来国家粮食安全会出现恶化,对此农业农村部如何回应?
潘文博指出,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
潘文博还指出,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麦供求平衡,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进口谷物的总量偏少,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全国内的产量2%左右。
唐珂指出,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针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唐珂认为,这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这种进口有效满足了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
(《“十四五”末或有1. 3亿吨粮食缺口?农业农村部回应》中新网2020年8月26日)
材料三:
表1:2019年全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总产情况
品种 播种面积(千公顷) 播种面积同比涨幅 总产量(万吨)
稻谷 29694 -1.6% 20961
小麦 23727 -2.2% 13359
玉米 41284 -2% 26077
大豆 9334 10.9% 1810
(来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
表2:2019 年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品种 出口(万吨) 出口同比涨幅 进口(万吨) 进口同比涨幅
大米 274.8 31.4% 254.6 -17.3%
小麦 31.3 9.7% 348.8 12.5%
玉米 2.6 110% 479.3 36.0%
大豆 1 -14.5% 8851.1 0.6%
(来自农业农村部2019年数据)
材料四:
我国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而餐桌上游的整个粮食产后损失同样严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到底有多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任正晓指出,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据测算,每年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
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粮运输比例约为1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这些环节每年损失损耗粮食逾150亿斤。
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剐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130亿斤以上。
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
(节选自《必须正视的“粮蚀”危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政府以“头等大事”来抓粮食安全问题,让人民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 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储藏环节,其造成的粮食损失远远超过运输、加工等环节。
C. 虽然我国的人均口粮有剩余,但依然要进口谷物,目的是调剂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
D. 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了出品率,造成了浪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年我国优化了粮食种植结构,加大了短缺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盈余或平衡品种的种植面积。
B. 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大豆的种植面积小,单位产量低。
C. 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中玉米上涨超过30%,大米进口下降超过10%,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
D. 2019年我国的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但是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保障与满足。
6.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不能轻言过关,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更要看得深,想得远。
B. “十四五”末期或将出现1. 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进口谷物等渠道,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
C. 大量的粮食浪费从生产开始,涵盖了加工、储存、运输、食用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村的储存设施简陋,农民专业技术缺乏等因素是造成大粮食浪费的关键因素。
D.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日渐富足,可是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改变不良消费方式和观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小题。
材料一: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荀子·臣道》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7.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兕出于柙 柙:关猛兽的笼子
B.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通“嫉”,嫉妒
C. 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D. 势齐则不壹 壹:统一
8.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蟹六跪而二螯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故制礼义以分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此之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0. 下列说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错误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虽然仅三百多字,却是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全章可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冉有之言始,以孔子之驳终,孔子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作答,且都抓住要害,鞭辟入里,要言不烦,以理服人。
B. 材料一包含了孔子对季氏的谴责和对学生的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在与冉求、子路的谈话中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表现了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执著的追求。
C. 材料一具有非常浓厚的论辩色彩,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季氏攻打颛臾的战争决策,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在其中运用了驳论、比喻论证、归纳推理等多种逻辑方法。
D. 先秦士子们的交际语言很多时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材料一开头冉有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都是以此形成委婉含蓄的效果。
第Ⅱ卷(共117分)
四、(30分)
1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3. 请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说明
①季氏为什么攻打颛臾?②这样做又会带来什么危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石①(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②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③。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②荤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鞿: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首叙写游踪的诗。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到惠林寺的所见所感。
B. “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展现行程的艰苦。
C. 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D.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绚丽飘逸,洋溢真挚之情,状写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老子>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过秦论》中,作者写陈涉起义,先说陈涉缺乏号召力,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4)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_,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小题。
飘香的胡柚林

过了小雪节气,果园里的胡柚全都摘下树了。家里地面上,堆满金灿灿的胡柚。娇凤奶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顺手一转,袋口拧成一条绳。包胡柚是个简单活计,却耗时间。这满地的胡柚两万多斤,没有半个月哪里包得完。
广播里播完新闻,开始播送戏曲。娇凤奶奶知道,11点了。她起身,把电饭煲的电源打开,然后出门。她要去胡柚林里看看,老伴儿这会儿还在地里干活呢。今天风大了起来,娇凤奶奶出门时紧了紧衣服——天真的冷下来了。
天气虽冷,但胡柚林却枝繁叶茂,将人藏了起来,只有轻微的声音被风送出来。娇凤奶奶躬身钻进林子,绕过两棵树,这才见到徐老师。徐老师是她的老伴儿,正执一柄锄头,在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那样一浇水,肥力就流失了。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
“还没好呢?该吃中饭了。”娇凤奶奶说。
听见声音,徐老师歇下锄头。风从胡柚树梢掠过,呼呼地响。徐老师额上冒出微汗。
徐老师如今七十六岁,娇凤奶奶六十九岁。两个人在一起,将近五十年了。

胡柚的“祖宗树”就在胡柚林中。给那棵树下肥,徐老师格外舍得下本。
你这是偏心。娇凤奶奶说。
但徐老师只管自己下肥,一锄一锄,刨开地表的泥土。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当年徐老师还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在了,年年秋天挂果,满树金灿灿的。那时候,全村也只有这么一棵,家里人都管它叫“橘子树”,只是这一棵“橘子树”结的果实,口感与别的树不一样。
到了1983年,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调查林果资源,发现徐老师家这棵果树有些特别。特别在哪?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又不是橙子,酸中带甜,味道不错。由于这棵树所在的地方,是澄潭村的“胡村”这个小村庄,大家就把这果子称为“胡柚”。专家算了算,当时那棵树的年龄,就已七十多年。
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
有人追根溯源,问徐老师这棵胡柚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徐老师也说不好。
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澄潭本地倒是有各种橘树种植的传统,专家们说可能是自然杂交产生的。看来这是块宝地,种子在这里落地发芽,诞生出美妙的果实。
在徐老师的自留地里,胡柚树的实生群体还有一批,有十几棵,树龄在五十多年。当时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

徐老师退休已经十四年了。退休前,徐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数学教了四十一年。
娇凤奶奶问他,你这一辈子,教了多少学生?
徐老师一下算不出来。真要算,一年两个班,那就得一百多人,四十多年,你说得有多少?
倒是常常有学生在路上见到他,叫一声“徐老师好”。有时看对方面孔,面熟得很,但徐老师也想不起对方是哪一届的学生了。
有时也有三五个学生,结伴来家里看他,顺便也看看那棵胡柚“祖宗树”。他的学生,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
徐老师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徐老师退休之后,儿女们都希望二老能享享清福,也商量着让二老搬到城里去住,可他们没有去城里。
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娇凤奶奶补充说。
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
胡柚成熟时,一两万斤果子,都要采摘下来。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事情都是老两口儿互相帮衬着,自己慢慢干。慢就慢一点,不着急。
胡柚树高高的,免不了要爬树。胡柚疏果,把青果摘下一部分来,晒干了也能卖钱。有一次,就在爬梯时,娇凤奶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手摔伤了。后来到省城医院住了二十天,出院后,又在杭州的女儿家里休养了三个月。
“你们还真把自己当年轻人了,这怎么行?”“为那一点胡柚,不值当!要我们说,那些胡柚树,干脆不要管了。”儿女们心疼地说。
老人家嘴上应承着,可心里还丢不下那些胡柚树。休养好了,回到老家,老两口儿转着转着,又转到胡柚林中去了。

刚采摘下来的胡柚,并不是最好吃的。果子得放一放,放上一个月两个月,果实里面的糖分多了,就甜了。剥开厚厚的柚壳,果实的囊粒汁液饱满,一口下去,汁水又鲜又甜。
除了口感好外,胡柚还有药用价值。胡柚清凉,利肺,能预防感冒。胡柚壳剥出来煎水喝,村里人感冒了,这么一碗喝下去,发一身汗,感冒好得快。
徐老师和娇凤奶奶平常侍弄这些胡柚树,都是慢慢来。做得动,多做一点;做不动,少做一点。“有得做,都是好事情。”徐老师说。
“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自己就心满意足。毕竟,胡柚的好滋味,都是用时间养出来的。

吃过中饭,徐老师又扛着锄头去胡柚林了。
娇凤奶奶也跟着去。徐老师干活的时候,娇凤奶奶就在一旁看一会儿。看看树,看看草。
穿过林间的小路,风吹着胡柚树叶哗啦啦地响。等这一批复合肥下完,天气会完全冷下来,树叶也要落光了。
但是,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再来,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
十里飘香。娇凤奶奶喃喃地说着。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徐老师接一句:继续干活。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
(取材于周华诚的同名文章)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被称为“祖宗树”。
B. 本文的线索为飘香的胡柚林,围绕这一线索主要叙述了退休的徐老师和娇凤奶奶不顾儿女的反对,管理、照料胡柚林的事。
C. 作者写徐老师桃李满天下,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
D. 文章多次出现徐老师和娇凤奶奶的对话,表现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眷恋,以及对胡柚树的珍视。
E. 文中加点的数字,有真实准确说明事物的作用,又有表达情感的作用。
17.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文中徐老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为什么说胡柚林是“飘香”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文章最后两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分)
请以《红楼梦》中的相关人物或情节为例,解读《乡土中国》中的“家族”“男女有别”“差序格局”或“礼治秩序”中的任意一个章节或核心概念。要求: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____________________,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
你是怎样看待或面对 “在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内容或套作梁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
1. A 2. D
3. B
4. C 5. A 6. B
7. B 8. D 9. A 10. D 11. C
12. (1)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2)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13. ①季氏认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②在境内兴起干戈,会造成国家混乱,甚至让国家陷入穷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名分均等就不能使人成为部属,势位平齐就不能统一指使,众人平齐就不能指使他人。有天有地,就有上下的差等分别,英明王者开始立国,处理国事就要有制度。两人都尊贵就不能互相侍奉,两人都卑贱就不能互相指使,这是天的定数。两人势位平齐而好恶相同,事物不能满足两人,就一定会相争,相争就一定会混乱,国家混乱就一定会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定礼义制度来做区分,令人有贫富贵贱的差等,就足以同时覆盖两者之上,这是养育天下的根本。《尚书》说:“维持整齐在于不平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D
(2)结合前四句诗,分析出对山间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六至八句诗,分析出对寺中质朴生活的欣赏、满足之感;结合后四句诗,分析出对受人牵制的幕僚、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情。
15. ①. 在明明德 ②. 在止于至善 ③. 合抱之木
④. 生于毫末 ⑤. 天下云集响应 ⑥. 赢粮而景从
⑦. 邪曲之害公也 ⑧.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6. AC
17. ①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徐老师对劳动热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②运用对比手法,将别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的做法与徐老师“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徐老师劳动认真以及对胡柚树的尊重与热爱。(意思对即可)
18. ①热爱家乡,自觉养护家乡的林果资源等。 ②热爱劳动,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一丝不苟,认真耐心地劳动)。 ③责任感强,执著坚守,参与家乡林果资源养护。 (④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⑤不图(淡泊)名利)
19. ①胡柚开花和结果都有香气,随风飘散; ②胡柚作为胡村特产,已经被推广到常山县,甚至更远的地方; ③胡柚林彰显了徐老师热爱家乡、老有所为的优秀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感; ④胡柚林蕴藏着徐老师夫妇相濡以沫、互重互爱、相互理解支持的美好感情; ⑤胡柚林体现了地方政府保护、开发本地资源,积极帮助农户发展果业的爱民之心与担当精神。
20. ①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赞扬徐老师以及胡柚造福乡里。 ②表现徐老师勤恳劳动,淡薄、宁静的特点。 ③结尾一语双关,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表面讲干活的声音传到远方,实际上也在讲徐老师的精神传播到远方。(言之成理即可)
21. 示例:男女有别首先体现在贾府男女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别,基本上男性在外宅活动,女性在内宅活动,需要东西也是由丫鬟或女仆在二门托男仆出去置办。日常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只有宝玉是个特例,穿梭在两个世界间。男女有别还体现在男女道德标准上,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抓包后,鲍二家的就上吊自杀了,而贾琏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22. 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3. 参照天津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