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6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5 11:1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论语·先进》
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
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
通过朗读和背诵、翻译和鉴赏,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特征。
解读文中孔子评志的部分,感悟追求理想,塑造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诸子百家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思想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探讨关于人类思想、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话题,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导入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世界公认的人类先知和导师,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
走近孔子
重要 生平 经历 出身 没落贵族
3岁 丧父
前504年 任鲁国小司空
前500年 任鲁国大司寇
前496年 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政治主张
前483年 返鲁从教,整理文献,被尊为国老
晚年 之痛 前483年,儿子孔鲤逝世。
前482年,学生颜回逝世。
前480年,学生子路死于卫国内战。
前479年 病逝,葬于泗水,鲁国为立宗庙祭祀
重要成就 创办儒家学派,开创私学之风,修订“六经”
教育观点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祭孔大典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
嫡传后代称号 衍圣公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创建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整理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后世被奉为经典。
孟浩然
“论”,编纂;“语”,语言;“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一部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
孟浩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必读的金科玉律。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了解《论语》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
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三坟五典:三皇五帝之书
八索九丘:八卦九州之志
---古典文籍的通称
《论语》版本推荐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新解》
了解时代
礼崩乐坏
王室衰微
诸侯割据
战乱频繁
民不聊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由)
(点)
(求)
(赤)
侍坐
陪长者闲坐
①长辈对晚辈说话
②自谦
称名
解题
孔子四弟子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以政事见称,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最后在卫国的内乱中战死。
孔子四弟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曾点,字皙,又称曾晰、曾蒧,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第一批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鲁国权贵季氏宰臣。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西赤有优秀的外交才能,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问志
言志
评志
整体感知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本文记述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侍坐
第一部分
第1段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
“子路率尔”——“咏而归”
四子述志。
第三部分
“夫子喟然”——结尾
孔子评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陪长者闲坐
因为
平时
了解
有人
以何:做什么
(一)孔子问志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自谦的语气,显得和蔼可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启发学生,循循善诱,打开学生思路。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
评价孔子的谈话艺术
子路(由)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夹在
攻打
接着
治理
等到
正道,是非准则
轻率匆忙的样子
shèng
动作:
率尔而对
直接坦率不甚谦虚
语言:
假定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
有抱负、自信
“有勇”——抵御外患
“知方”——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为政以德”
“为国以礼”
子路
子路印象
1.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冠雄鸡,佩豚齿,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勇、果、喭[yàn]、野。(勇敢、果断、鲁莽、率性)
3.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从《论语》记录来看,在弟子中间,子路是挨骂最多的,但也是最受孔子喜爱和信任的。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永远有一个转折,似贬实褒。
4.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冉有(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纵横
或者
使……富足
至于
等待
治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敦厚谦虚
语言:
冉有
可使足民
不卑不亢
尤善理财,帮助季康子进行田赋改革,聚敛钱财,遭到孔子的训斥
公西华(赤):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
A愿学焉
娴于辞令
语言:
公西华
B愿为小相
谦恭有礼
学生 志向 志在何方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可使足民
愿为小相焉
强国
富民
礼治
解析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在政治上创一番事业.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侧重强国
侧重富民
侧重以礼治邦
曾皙(点):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不同
说,陈述
同“暮”
已经
于,在
吹风
唱歌
kēng
通“稀”,稀疏
直起身子
解析
曾皙
从容淡定、洒脱高雅

侧重教化治国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动作:舍瑟而作
语言:异乎三子者之撰

性格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海德格尔
暮春咏归图
太平盛世:民风趋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
36
尊重古礼:契合儒家礼乐治国思想
不求仕进:暗合理想受挫后孔子的心境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用之则行,去之则藏
探究:为什么孔子“喟然叹”?
探究:为什么孔子“喟然叹”?
曾皙的这段话,从积极方面理解,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从消极方面理解,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生活的想法。
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孔子的理想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子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谦让
句首语气词
国家,这里指国家政事

赞成
(三)
人物 孔子态度 孔子评价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认为他不够谦虚,但并未表达子路不适合治理千乘之国
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
赞成其治国志向,肯定其谦虚态度,认为他堪当大任
赞同其志向
孔子评志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四弟子志向之实质:
子路:“不挨打”,即“强兵”
冉有:“不挨饿”,即“富国”
公西华:“知礼节”,即“文明”
曾皙:“太平安乐”,即“幸福”
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思考:“夫子哂之”一句中的“哂”字,有人译为“讥笑”,孔子笑子路鲁莽、轻率;有人译为“微笑”,孔子以此表明其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你赞成哪一种译法?说说你的理由。
译为“微笑”比较好。理由:1.子路回答后,孔子一“哂”;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谦逊,一个比一个表现自己的不足,但孔子并没有给予任何肯定。这三个弟子都在表达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而曾皙的理想则符合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与”之。前面三个人的理想与孔子不一致,孔子不可能只讥笑子路一人,所以译为“微笑”比较好。2.孔子性格温和敦厚,面对子路积极率直的表现,会维护其自尊心而给予礼貌的回应,因此“微笑”更妥当。
孔子评子路志
夫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礼记·曲礼》:长者不及,勿谗言。

孔子形象
(1)温和谦逊
(2)平易近人
(3)了解学生并能正确评价学生(因材施教)
(4)关爱学生
(5)正面教育为主
(6)平等民主
(7)循循善诱
小结
(1)内容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次对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和性格特点,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2)艺术特色
本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语言简洁传神,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率尔”刻画出子路不假思索的神态,也表现了他不甚谦虚的性格。而正在鼓瑟的曾皙在听到老师的提问时,就“铿尔”一声,“舍瑟而作”,仅仅数字,曾皙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了。而对于孔子的描绘更是寥寥数语,长者之风毕现。孔子的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即是试图以一种平和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夫子哂之”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听到曾皙的志向后,孔子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吾与点也”,一句话勾勒出了一个真挚的朋友形象。
文言字词归纳
同“已”,止
同“稀”,稀疏  
同“暮”,晚
同“欤”,吗
 
(一)通假字
1.毋吾以也
2.鼓瑟希
3.莫春者
4.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活用
穿礼服
戴礼帽
吹风   
走在后面,最后走
弹,弹奏
戴帽子,行加冠礼
1.名作动
端章甫
端章甫  
风乎舞雩
曾晳后   
鼓瑟希
冠者五六人
2. 形作名
可使有勇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3.形容词使动
可使足民  
勇气
小相
大相
使……富足
(1)尔
求,尔何如﹖
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率尔而对
问君何能尔
尔来四万八千岁
无他,但手熟尔

你们
形容词词尾,相当
于“然”,的样子
这样

同“耳”,罢了
3.多义词
(2)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
方兴未艾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正之不容
道,是非准则
纵横
正,正在
方形
正直
(3)如
如或知尔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沛公起如厕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何如
假如,如果
或者
至于
到 , 去
像,如同
怎样
(4)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
以俟君子
为国以礼
介词,因为
动词,止
动词,用,做
介词,用,把
介词,把
介词,用
(5)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技盖至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于,比
介词,于,在
介词,于,和
介词,于,在
介词,于,对
疑问语气词,呢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文言句式积累
(1)状语后置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加之以师旅
③ 因之以饥馑
④ 摄乎大国之间
⑤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⑥ 浴乎沂,风乎舞雩
⑦ 为国以礼
正常语序
以吾乎尔长一日
以师旅加之
因以饥馑(加)之
乎大国之间摄
乎三子者之撰异
乎沂浴,乎舞雩风
以礼为国
文言句式积累
(2)宾语前置
① 毋吾以也
② 不吾知也
③ 则何以哉
④ 尔何如
⑤ 何伤乎
⑥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正常语序
毋以吾也
不知吾也
则以何哉
尔如何
伤何乎
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文言句式积累
(3)省略句
①因之以饥馑
②可使足民
③以俟君子
正常语序
因以饥馑(加)之
可使(之)足民
以(之)俟(sì)君子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拓展:孔子教学其它片段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拓展:孔子教学其它片段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拓展:孔子教学其它片段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拓展:孔子教学其它片段
钱穆:《孔子传》
(日)井上靖:《孔子》
推荐书目
李长之:《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