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5 21:1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笔记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 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2.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3. 齐王:即齐威王。
4.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 修:长,这里指身高。
6.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 昳丽:光艳美丽。
8.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9. 窥镜:照镜子。
10. 孰:谁,哪一个。
11. 与:和……比。
12. 及:比得上。
13. 旦日:明日,第二天。
14.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15. 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16. 寝:躺,卧。
17. 美我者:以我为美。
18. 私:偏爱,动词。
19. 诚知:确实知道。
20.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21. 地:土地,疆域。
22. 方:方圆纵横。
23. 宫妇:宫中的姬妾。
24. 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25.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6. 之:音节助词,不译。
27. 蔽:蒙蔽,这里指指受蒙蔽。
28. 善:好。
29. 乃:于是,就。
30.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31. 受:给予,付予。
32. 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
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33.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4.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5.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6.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谷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2. 作品: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课文分析
1.主旨: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2.内容梳理:
全文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三、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有:通“又”。
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
受:通“授”,给予、付予。
2.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朝服衣冠 (名词作动词,穿,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私我也 (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王之蔽甚矣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3. 一词多义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的)
问之 (代词,他)
吾妻之美我者 (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 (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的)
由此观之 (代词,指这件事)
臣之妻私臣 (的)
王之蔽甚矣 (不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的)
数月之后 (不译)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服衣冠 早晨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向)
能谤讥于市朝 (在)
皆以美于徐公 (比)
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4.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 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省略句 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 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5.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
今:诽谤,嘲讽
窥镜而自视 古:照,看。
今:偷看
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  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诽谤。
古:谏;
今:讽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
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国君身边的近臣。
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
古:没有谁;没有什么。
今:不,不要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
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 古:穿戴。
今:衣服
【例题一】
(一)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 形貌昳丽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 ④孰视之
⑤何能及君也 ⑥客之美我者
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⑧期年之后
⑨闻寡人之耳者 ⑩皆朝于齐
⑾旦日 ⑿王之蔽甚矣
二、“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C表承接 D表转折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三、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 时时而间进。
5.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一、①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 ② 形貌昳丽 ( 光艳美丽)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④孰视之 (仔细)⑤何能及君 ( 比得上 ) ⑥客之美我者( 认为……美 )
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 ⑧期年之后( 满一年 )⑨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
⑩ 皆朝于齐(朝见 )⑾旦日 ( 第二天) (12) 受 蒙蔽
二、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A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C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B )    ④暮寝而思之(B ) 
三、略
【例题二】
(一)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朝服衣冠 (2)暮寝而思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 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穿戴 2、睡觉
3、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4、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
【例题三】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晏子谏杀烛邹》)
1.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请选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
A. shǔ,作动词,计算。 B. shǔ,作动词,列举。
C. shù,表事物的数目。 D. shuò,多次。
3.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时而间进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 皆以美于徐公 骈死于槽枥之间 D.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辍耕之陇上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________________,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________________,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1.今齐地 / 方千里(“地方”断开即给1分)
2.B
3.B(2分)
4.翻译: 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以”字1分,“重”“轻”意动用法共1分)
5.广开言路(纳谏) 不杀烛邹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翻译: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习题一】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3分)
5.体会“王曰:‘善’”这句话时,齐王的复杂心理?(4分)
1. D
2. 偏爱; 实在、确实; 担任; 离开
3.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
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
4. 答: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5. 答: 既表达齐王听了邹忌讽谏后的对纳谏的赞同和诚意,也恰如其分的写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经高,却更要把自己看的很低;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习题二】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③陋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21分)
[注] 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夫子:晏子。
③仄陋:狭窄浅薄。 ④维:维系。 ⑤弼:纠正。
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时时而间进:
(3)高缭之事夫子三年: (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3.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4分)
4.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各说明了什么?(6分)
5. 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能成功?(3分)
1. 偏爱; 间或,偶尔; 侍奉; 给予、提供
2.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高缭在晏子那里做官,晏子赶走了他。
3. 答:邹忌:善于以小见大、从家事到国事,设喻类比,敢于进谏,善于进谏,讲究语言技巧,委婉含蓄的讽谏,赢得齐王纳谏除弊、齐国大治的显著效果;高缭侍奉晏子三年,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这表明他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力,可以说是碌碌无为。
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4. 答:“门庭若市”说明一方面说明进谏的人很多;另一方面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确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另一方面说明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时弊。“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5. 答:(1)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启发诱导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巨大危害性、纳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气委婉,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2)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纳谏除弊。(3)齐国的确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
【参考译文】高缭在晏子属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贵族的封号,而且还要辞退他,这在道义上讲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晏子名婴),是一个狭窄、鄙浅的人,要大家都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拉紧了,这张大网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足以把他辞退了。”
【习题三】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或短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2.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邹忌的进谏引发你这样的思考?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4.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5.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4分)
1. 宫门前和庭院内人多的像集市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当面指责; 满一年 ; 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2.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注意对象和场合,语言委婉含蓄,态度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3. 答: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争敌国。
答: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4. C
5. 答: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参考译文:
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 商量对策。公孙 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 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
复习任务
【童生试】
一、重点词语解释(10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王之蔽甚矣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④今齐地方千里
⑤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⑦朝服衣冠 ⑧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⑨时时而间进 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⑾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⑿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⒀皆以美于徐公 ⒁ 期年之后
⒂皆朝于齐
长 受蒙蔽 确实 土地方圆 接受 仔细 穿戴 偏爱 偶尔、间或 过失、过错 指责 使……听到、传 认为 满一年 朝见
【乡试】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 下列选项中“美”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孰与徐公美 B. 吾妻之美我者
C. 君美甚 D. 皆以美于徐公
2. 下列选项中“私”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私我也 B. 公而忘私 C.曹操绕寨私行 D. 不宜偏私
3.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5.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 相的道理。
1、B 2、A 3、C(2分,蔽:受蒙蔽的意思)
4、B(2分,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5、D(2分,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会试】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臣之妻私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卒得反国: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治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拜见
C.①时时而间进:间或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过错 ②及鲁肃过浔阳:到、经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吾知所以亡矣。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5.结尾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四国朝齐),说明了什么?
6. 邹忌在妻妾客的赞美声中,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能从邹忌身上学到什么呢?说说你的看法?
1. 偏爱 认为 当面指责 同“返”,返回
2. B
3.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译文: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
4. 原因: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5. 答:说明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6. ①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人:论人客观;对己:正视自己);②要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要实事求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参考译文:
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长叹一口气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终得以返回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