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同步 《送东阳马生序》
【笔记区】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背景简介
(一)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易错字
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负箧(qiè)曳(yè)
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俟(sì)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àn) 僵劲(jìng)
通假字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核心词汇
1、致:得到。 2、假借:借。 3、走:跑。 4、以是:因此。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1、叱咄:训斥,呵责。 12、至:周到。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16、俟:等待。 17、穷冬:隆冬。 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0、汤:热水。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寓逆旅:住在旅店。 逆旅,旅店。 24、沃灌:浇洗。
25、衾:被子。 26、缨:帽带。 2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8、腰:腰佩。 腰,用作动词。 29、容臭: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 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词类活用
笔录 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热水 今——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奔,快走 今——趋势
卒获有所闻 卒:古——最终 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一词多义
以 ①以衾拥覆(用)
②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③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⑤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从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②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其 ①俟其欣悦(他)
②门人弟子填其室(他的)
至 ①礼愈至(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到底)
若 ①烨然若神人(好像)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之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助词,的)
②走送之(代词,它,指书)
③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带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译: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苦于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例题一】
1.选出下面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学(shì) 砚冰(yàn) 逾约(yú)
B.既加冠(guān) 硕师(shuò) 叱咄(chì duō)
C.俟其欣悦(sì) 负箧曳屣(qiè xǐ) 皲裂(jūn)
D.媵人(yǐng) 以衾拥覆(qīn) 容臭(chòu)
答案:D 臭 xiù
2.选出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不对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答案:C C余/因得/遍观群书。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略无慕艳意 人物略不相睹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国险而民附
D.四支僵劲不能动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加点词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加冠(帽子) 执经叩问(磕头)
B.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负箧曳屣(书箱,鞋子)
C.持汤沃灌(热水)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
D.录毕,走送之(跑)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3. 答案: A 有时候 (B 所以 原因 C 并且 将近 D 如 你)
4. 答案: B 完全 (A来 因为 C 却 并且 D 同 肢 肢体 撑着)
5. 答案: C 担心 (A得到 相同 B更加 好处 D言辞 告辞)
6. 答案: A. 求教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7. 答案:B 叩:请教
8.翻译下列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答案: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0.5分)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9. 答案: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0.5分)请教
10. 答案:所以我虽然愚笨(0.5分),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 答案: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0.5分)的意思。
12. 答案:我住在客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0.5分)可以享受。
9.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写借书的句子:
写抄书的句子:
写还书的句子:
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1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三点即可)
11.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
12.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9.答案: 余幼时即嗜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0.答案:借书读;抄书;百里求师;恭敬求教;忍受寒冷等。
11.答案:答案:嗜学 慕圣贤之道 中有足乐 勤且艰
12.答:(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家贫,但自己却“嗜学”学习上“无书”和“无师”学艰难,穷冬时节,穿行深山雪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2)克服的方法: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例题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我国明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似与游者相乐 B. 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至舍
C. ①负箧曳屣 ②负者歌于途 D. ①寓逆旅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录毕,走送之 ②飞沙走砾 B. ①烨然若神人 ②猛浪若奔
C. ①以衾拥覆②布衾多年冷似铁 D. ①四肢僵劲不能动 ②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流浃背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腰白玉之环 ②江横玉系腰 B.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听妇前致词
C.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东坡右手执卷端 D. ①不敢稍逾约 ②老翁逾墙走
6. 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 用横线勾画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1.《宋学士文集》;宋濂 2. 略 3. C 4. D 5. C
6. 答:求师之难、求学之难、生活之难;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
7. 答: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例题三】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
B.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
C.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再:又一次
D. 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属余作文以记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何陋之有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杀臣,不能绝也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年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冷也不放松。
B.“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答案:
1. C(再:两次)
2.A(以:均为连词,来; B.之:前句为代词,指代抄书;后句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虽:前句为连词,虽然;后句为连词,即使。D.其:前句为代词,他们的;后句为代词,那。)
3. B(“有自卑心理”错。)
【例题四】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
1.C(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D(A的/定语后置标志;B他/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C用/凭借D表转折)
3.B(“幼时”应为“成年后”)
4.⑴(我)提出质疑,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⑵(我)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活动。
5.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习题一】湖北省荆门市中考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 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 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 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答案】10. D 11. A 12. C
4. (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2)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解析】
10.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A“致”:得到。B“走”:跑。C“规”:规劝。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1. 试题分析:A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弗之怠”为宾语前置句。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实意。D动词“到、往”。
12. 试题分析:C项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错。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填”“辞色”“嬉”“由是”“益”等字词的翻译。“铨故不能荒于嬉”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一)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的病稍稍好一点, 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 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习题二】湖南省益阳市中考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故有所览,辄省记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D.为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3分)
1.(3分)B
2.(3分)C(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
3.(8分)(1)(4分)(我)住在旅舍里,主人每天供应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寓逆旅”“日再食”“鲜肥滋味”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4分)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啊!(然后”“为”“可惜”各1分,句意正确1分)
4.(3分)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1分)乙文既有“我”借书读之专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1分)
【习题三】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1)饮酒者游。旬朔(2)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3)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4),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5)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6)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7)。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8)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9)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10)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1)滑稽,比喻能言善辩。(2)旬朔,十天或一个月。(3)比:近来。(4)惩艾:惩治,惩戒。(5)曩:从前。(6)寻绎:推求探索。(7)省:记。(8)孙搴,人名。(9)勒:此处译为编辑。(10)庶几:或许,差不多。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主人日再食 子墨子起,再拜
B.烨然若神人 吴广以为然
C.久而乃和 而聪明衰耗
D.然负此自放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3分)
答案:
1.A 2.C
3.(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4.D
5.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习题四】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3)还次蒲州驿 ( ) (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烨然若神人 ②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则天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分)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2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存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____。
(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21.(1)同“披”,穿;(2)破;(3)停留,住宿(4)咨询或询问
22.D(2分A.①“炸然”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信然”的“然”是代词,这样。B.①“而不知”的“而”表转折:②“登轼而望之”的“而”表顺承。C.①“莫之知”宾语前置,“之”代词,代张嘉贞;②“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D.两个“异”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3.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4.(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关键词“中”“不若”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共2分)
(2)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关键词“具”“对”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共2分)
25.(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时大意正确即可,1分)
(2)才能超群。(扣住“才能”来概括,大意相近即可,1分)
复习任务
【童生试】广东省中考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走送之 走( )
(2)礼愈至 至( )
(3)腰白玉之环 腰(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下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是成为德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如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1.(1)走送之(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2)礼愈至(周到)(3)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2.(1)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3.A
【乡试】广西桂林市中考题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弗之怠(懈怠,放松) B.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
C.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 D.非天质之卑(卑鄙)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言和而色夷 B.康肃笑而遣之 C.杂然而前陈者 D.面山而居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从借书,从师,衣食等方面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B.作者采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劝勉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C.文中描写作者向“先达”求教的场面,语言夸张,暗讽当时读书人热衷功名。
D.除宋濂之外,古人还有许多勤奋学习的事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等。
4、请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5、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3分)
答案:
1、D 2、A 3、C
4、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以“”口体之奉“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5、示例:(1)太学生“日有禀销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对比。(2)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对比。(3)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作用:突出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每找出一组对比1分,共2分,作用1分)
【会试】广西柳州市中考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 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食 主人日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B.被 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
C.信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善 岂善学者应有邪/以咨诹善道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于 今诸生学于太学/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之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以 而君变色以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太学”是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司业”“博士”是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B.【乙】段选文中包含的熟语主要有“不耻下问”“拒人千里”“万事蹉跎”“择善而从”等。
C.【甲】文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习要“专心”,【乙】文通过任务对话强调了学习要“思考”。
D.【甲】【乙】两段选文都阐明了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学不懈,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道理。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种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3分)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3分)
1.B(A.提供食物、饲养;B.同“披”;C.确实、信用;D.善于、好的)
2.A(A.却;B.在、向;C.的、去;D.相当于“而”,表修饰、把)
3.D(仅是甲文所要阐明的道理)
4.(1)不必像我一样亲(用)手抄录,(只有)向别人借书而后才能读到。(“手”“假”个1分,大意1分)
(2)你只是记住了老师说的,却没有思考它。(“但”“志”个1分,大意1分)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