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原文】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所以读yòu】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笔记区】
一、写作背景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崩殂 (死,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 (时)
3、盖追先帝殊遇 (优待,厚遇)
4、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圣明的听闻)
5、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6、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7、引喻失义 (适当,恰当)
8、宫中府中 (皇宫中) (朝廷中)
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 (惩罚) (善) (恶)
10、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 (治)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选拔) ( 给予)
13、悉以咨之 悉(都) 咨(询问)
14、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1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16、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7、猥自枉屈 (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18、由是感激 (感动振奋)
19、遂许先帝以驱驰 遂,(于是)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2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21、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夙(早晚) 效(实现)
2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庶(希望)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23、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力的机会,重任)
24、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怠慢、疏忽)
25、以彰其咎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26、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咨诹,(询问) 雅言,(正确)
27、临表涕零 涕,(眼泪) 零 (落下)
28、性行淑均 (善)(平)
29、攘除奸凶 (排除,铲除)
30、斟酌损益 损, (除去) 益,(兴办,增加)
三、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 ( 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简,通“检”选拔)
四、一词多义
道 中道崩殂 (路) 咨诹善道 (方法)
遗 以遗陛下 (给予) 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 俱为一体 (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但任)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 (议论)
无 若无兴德之言 (没有)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不论)
行 然后施行 (实行) 性行淑均 (行为) 行阵和睦 (行列)
益 有所广益 (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 (增加)
五、虚词
①“于”的用法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 (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对)
②“以”的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 (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 (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 (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六、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七、古今异义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指品质低劣、下流。
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指激动感谢。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指十分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例题一】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例题二】
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项建议:
(1)“诚宜开张圣听,……认塞忠谏之路也。”(广开言路)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4、作者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①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5、作者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
答:(示例)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
6、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答:①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7、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做好”回答即可。
【习题一】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 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
E. 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 ;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1.A.C(2分) 2.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2分) 3.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2分.一词一分) 4.宫内 朝廷 宫中 府中(2分,答对两个得一分) 5.C (2分) 6.诚宜开张圣听(2分)
【习题二】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3)其谁可而为之( )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1. (4分)每小题1分(1)给予 (2)痛心遗憾 (3)做、担任 (4)过了
2. (4分)每小题2分。 (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所以兴隆的原因。(2)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3. (4分)每处2分(1)亲贤臣,远小人(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 (4分)本题可从选用人才、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完整阐述即可得满分。
【习题三】
【甲】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选自《隆中对》)
1.请在第一段中用“/”给引号内的语句断句。
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本布衣 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④深入不毛 不毛: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固以怪之矣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6.联系两段文字来看,甲段中的“将军”就是乙段中的______________。
7.【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____________的人。
8.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11.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诗词及俗语还有很多,请列举出三个。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
甲译文: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乙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解答:
(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先翻译句子: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从中可以看出中间停顿了几次.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良:善良;很.B.两个“晓”都是知道,通晓的意思.C.节:气节;节约D.计:计算;谋划.故选B.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①句意为:我本来是平民.布衣:平民.
②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③句意为: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驱驰:奔走效劳.
④句意为: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
(4)本题考查“以”的用法.“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是介词,把.①以:把②通“已”已经③以:用④以:因为.所以选择A.
(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
①老百姓谁会不用箪盛饭、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你的队伍呢?孰:谁.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
②先帝在时,每当与我议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二人的行为慨叹、痛心和遗憾的.痛恨:痛心遗憾.
(6)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认识.明确“隆中对”是说的诸葛亮和先帝(刘备或先主)在隆中商量治国大计.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三顾茅庐”一事可以看出刘备的求贤若渴,“隆中对”可看出刘备雄心勃勃.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甲文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可见其具有雄才大略;乙文的举荐贤臣,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出师伐魏可看出诸葛亮忠心耿耿;“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看出其淡泊名利.
(9)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找到“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可以.
(10)本题考查对句子和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的内容是隆中问计.乙文中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可以用六个字“报先帝忠陛下”来概括.
(11)本题考查语言积累.诸葛亮的故事家喻户晓,回答此题并不难,可以结合《三国演义》回答.如:火烧博望、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等故事.
答案:
(1)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2)B
(3)①平民 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③奔走效力④不长草木
(4)A
(5)①老百姓谁会不用箪盛饭、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你的队伍呢?
②先帝在时,每当与我议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二人的行为慨叹、痛心和遗憾的.
(6)先帝
(7)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8)忠心耿耿淡泊名利 有谋略
(9)兴复汉室
(10)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三顾茅庐 空城计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复习任务
【童生试】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2.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还于旧都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以奉先帝之遗愿 辍耕之垄上
而议者谓为非计 水落而石出者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6.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只写对一个不得分,写对两个得1分,写对三个得1分)
2.B 3.D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译错的酌情扣分)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乡试】
【甲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不可知其源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1.B 2.B
3.(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4.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5.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会试】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 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1.(1)躬:亲自。 (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2.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3.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2)都是求贤若渴;(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1分)
5.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