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五年级科学下册《怎样移动重物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知道平衡尺平衡的原理。
2.通过实验,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原理。
3.了解平衡尺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重点难点;利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平衡尺、钩码、记录单、阿基米德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问:目标引领 问题导学
大家都玩过跷跷板游戏吗?哪怎样的两个人玩会比较好?(黑板上画跷跷板的简图)(体重差不多、平衡)
二、猜(读):联系旧知 自主尝试
谈话:其实,跷跷板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在科学上我们把它称为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一处特殊的地方,你能发现吗?(支点)在你们桌上,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类似跷跷板的装置——平衡尺,大家找一找,它的支点在哪儿?(中心)下面我们就利用平衡尺来模拟跷跷板玩一玩。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引入本课的研究内容。同时利用“游戏”刺激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初步了解杠杆这种简单机械。]
三、探:合作探究 点拨辅导【平衡尺实验】
实验一:在平衡尺两边各挂一个钩码,初步体验杠杆平衡的原理。
⑴讲述:在玩之前,我有几个要求,希望大家能认真听下。
①我们各用一个钩码代表玩跷跷板的人,分别把它们挂在平衡尺的两边,目的是使它保持平衡;
②找一找有几种挂法。并思考:从中你能发现杠杆的哪些特点。
(平衡尺两边挂的钩码数相同,且它们离支点的距离相等时,平衡尺才能保持平衡。)[设计意图:初步体验杠杆平衡的条件。即在杠杆的两边挂同样重的物体,使杠杆平衡,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也必须相等。]
实验二:在平衡尺两边挂数量不等的钩码,使平衡尺平衡。(10-15分)
⑴设问:如果在平衡尺两边挂上数量不等的钩码,那平衡尺还能保持平衡吗?(能或不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二组的实验。
具体要求:在平衡尺的左边离支点2格处(10号位)挂两个钩码,(注意左边的钩量的数量和位置不能再改变)试着在平衡尺右边挂钩码,目标是:“使平衡尺保持平衡”,并把每一种方法及时记录在记录单上(讲解记录单),完成后思考从中你能发现杠杆的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在寻找使杠杆平衡方法中,我没有刻意要求学生把钩码挂在同一位置。目的是更开放一点,毕竟把钩码分开放置也能使杠杆平衡,至于分析时有难度,我则明确告诉学生等以后再来分析,我想这也是对学生活动的一种尊重。]
⑵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⑶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从你的实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用:训练推进 拓展延伸
测验:①小朋友(40斤)和他的爸爸(160斤)一起去玩跷跷板游戏,他们应该怎么玩?(用钩码演示)②在平衡尺的15号位挂2个钩码,要便平衡尺平衡,右边应该放几个钩码?放在什么位置?(当场演示)
[设计意图:2个小活动花时不多,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表现”地欲望,这也是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 :
2怎样移动重物
“ 杠杆”
平衡——不平衡——平衡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玩跷跷板)引入新课的学习,即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个平衡尺的研究活动,着重利用好多种图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杠杆概念。具体来说是围绕跷跷板(平衡尺),设计了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研究活动,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