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导入新课
1、了解“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漂移说”等科学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掌握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习目标
阿西莫夫(1920—1992),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一生著述近500本, 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中《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他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者简介
骨骼(gé) 鸟臀目(tún)
褶皱(zhě) 两栖(qī)
字音字形
①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②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儿破绽。
③携(xié)带:随身带着。
读音释义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板块构造”理论。
整体把握
跳读课文,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整体把握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整体把握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为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提供了答案。
整体把握
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整体把握
分裂过程:
①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②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③大约在5000万年前,南极和澳大利亚分开;
④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并说说全文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板块构造”理论。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
全文结构特点:总分总。
整体把握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1段的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
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合作探究
第2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具体有力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合作探究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第5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
过渡,由介绍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过渡到说明板块构造理论。
合作探究
不能互换。
“漂移”是指无生命的事物借助外力在液体表面移动,“迁移”是指有生命的事物朝向某一方向移动。“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合作探究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中的“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去掉后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合作探究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者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第7段这句话中的“驮”字好在哪里?
“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时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合作探究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泛大陆”。
合作探究
第9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一句中“似乎”一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陆地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似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合作探究
第10段写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用了什么顺序?
空间顺序。
合作探究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第11段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说明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更让人信服。
合作探究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碰撞,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合作探究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第13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比较、作诠释。
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和其他大陆的同类生物进行比较,突出了南极的寒冷和南极生物的厄运,通俗易懂地诠释了原因。
合作探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第14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打比方、列数字。
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冰雪覆盖的特点,突出了其寒冷的程度;
“十分之九”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
合作探究
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步步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合作探究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结尾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合作探究
本文说明的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科学发现——产生疑问——追随原因——得出结论)。
合作探究
分析“板块构造”理论的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泛大陆分裂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合作探究
南极分析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篇事理说明文从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出发,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2)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
(3)语言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这篇科普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由此可见,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我们才能在不经意的地方获得独到发现。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请再举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事例。
①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②物理学上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
③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拓展延伸
1、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 )
②“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 )
③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 )
课堂检测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④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⑤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
⑥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
⑦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 )
课堂检测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下定义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