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蒹 葭
《诗经》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金代诗人元好问十六岁那年去并州应试,路上有个捕雁的猎人说:“今早上抓了只大雁杀了,另外一只虽然挣脱了网,却只是悲鸣盘旋,不肯离开,最后竟然撞地而死。”元好问深为感动,买下两只大雁,合葬于汾水之上,垒上石头做标记,称之为“雁丘”,并写了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让人为之动容。
今天我们来欣赏《诗经》另一篇佳作《蒹葭》,看看主人公对待爱情又是怎样的态度。
导入新课
1、了解《诗经》;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体会诗歌幽远朦胧的意境。
3、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学习目标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倡用诗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艺术手法采用“赋、比、兴”三种主要手法,因此“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作品简介
《诗经》六义:
①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②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③颂:是统治阶级宗庙
④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⑤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⑥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作品简介
赋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比兴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知识链接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ī)
涘(sì) 沚(zhǐ)
字音字形
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芦苇
茂盛的样子
结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逆流而上
跟随、追寻
艰险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译文: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好像在水的中央。
诗歌翻译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
高而陡峭
译文: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不曾干。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高而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好像在水中高地上。
水中高地
诗歌翻译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指还没有干
水边
弯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一片芦苇茂盛鲜明,露水珠儿还没干。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诗歌翻译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寻,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的过程。
整体把握
《蒹葭》共三章,每章都写了什么?
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每章第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追寻者的惆怅之情。
每章第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追寻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整体把握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托物起兴(以景起兴)。
描写深秋的景色,点明时令、环境,渲染凄清的气氛,营造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引起下文“伊人”的可望不可即,烘托了人物的凄婉怅惘之情。
合作探究
诗中的“白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白露由“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追寻时间之长,突出了追寻者的深情执着。
合作探究
追寻者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他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合作探究
请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这些地方的特点。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长”、“跻”、“右”。
从道路的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表现追寻者寻求意中人的艰难。
合作探究
追寻者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请结合诗句回答。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不辞艰辛、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说明什么?
说明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写出了追寻者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追寻者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追寻者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合作探究
诗中的追寻者和“伊人”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追寻者:为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伊人:美丽、身姿绰约、缥缈、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神秘。
合作探究
“伊人”的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侧面烘托。
一是从追寻者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追寻者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
二是从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合作探究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是如果我们将这首诗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你认为追寻者和伊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追寻者——追梦人,为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人。
伊人——值得追求的美好境界、理想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1)秋景起兴,渲染氛围。
(2)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3)意境幽远,朦胧含蓄。
写作特色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追寻者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诗中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史上第一朦胧诗。
课堂小结
伊人在水一方——道阻且长
伊人在水之湄——道阻且跻
伊人在水之涘——道阻且右
板书设计
反复咏叹
伊人难求
蒹葭
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
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
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
“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
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
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拓展延伸
1、理解性默写。
(1)《蒹葭》中点明季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中表现男子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课堂检测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3)《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自《蒹葭》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秋水伊人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2、《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追寻者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
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
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