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马 说
韩 愈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期人,姓孙名阳。一次,伯乐受楚王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伯乐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经过悉心喂养,马果然变得精壮神骏。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
3、了解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的指导意义很大。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简介
《马说》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重用,均未被采纳,故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臣当道,政治黑暗,众多的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所以借千里马遭遇发“伯乐不常有”之感叹。
背景链接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当时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写法十分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我们曾学过类似的文章《爱莲说》。
标题“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点明写作议论的对象和文体。
文体知识
世/有伯乐(bó lè),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读音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受屈辱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边,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只
(和普通马)一同死
马槽
因为
即使
可是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因为)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这样
通“现”,表现
等同
怎么
能够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尚且
疏通文意
策之不 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 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面对
恐怕
拿着
用马鞭赶它
正确的方法
通“才”,才能
按照
通晓它的意思
同耶,“吗”
马鞭
唉
疏通文意
文言积累
1、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xiàn,同“现”,表现)
④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奴仆。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词,怎么。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方法。今义:道路)
文言积累
4、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凑足音节)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千里马)
之
其
文言积累
以
策
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
食马者(动词,同“饲”,喂)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食
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日行千里、食量大。
整体把握
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哪些遭遇呢?(用原文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整体把握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把握
概括每段大意。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三、痛斥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中心。
整体把握
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合作探究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无限痛惜之情。
合作探究
从第二段来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合作探究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句式。
加强语气,强调“食马者”的无知和作者的愤怒谴责。
合作探究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合作探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现力?
排比。
增强了语言气势,列举了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强调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合作探究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象地刻画出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表达辛辣的嘲讽之情。
合作探究
谁应当为千里马的不幸负责?对这些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奴隶人、食马者、驭马者。
对他们的无知、平庸进行鄙视、表示不满。
合作探究
那么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设问。
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内容上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和嘲讽。
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文章表面上是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实际上是对封建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的抨击,这种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的写法叫“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然后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从反面论述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最后对“策马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并与开头的观点相照应。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也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写作特色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给了一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千里马难遇伯乐,几乎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才无法摆脱的宿命。然而,杜牧虽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课堂小结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反面展开议论)
二、千里马遭遇埋没——食马者不知
(反面论述)
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照应开头)
板书设计
痛惜
谴责
嘲讽
托物寓意
怀才不遇
一
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
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同时要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也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拓展延伸
1、理解性默写。
①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堂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真不知马也
⑤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文中对“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课堂检测
/
/
/
/
/
/
3、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
课堂检测
4、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课堂检测
5、“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什么?
夸张。
写马一食能尽粟一石,表现了马的强壮和日行千里的能力,反衬了食马者的不知马,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课堂检测
6、从第三段来看,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