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同步精品课件(苏教版)(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同步精品课件(苏教版)(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05 23:0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第二节: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说出小肠作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本节目标
消化系统的组成
01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依靠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可供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道的组成
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肛门






1
2
3
4
5
6
7
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道的组成及功能
食物经过的通道
内有牙齿和舌,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
通过蠕动,将食物推进胃
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总容量约1000~3000ml
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全长约5~7m。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成人的大肠约1.5m。
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口腔——消化道的起始端
舌的搅拌作用和牙齿的咀嚼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成人牙齿的分类
切牙
尖牙
前磨牙
磨牙
切碎食物
撕碎食物
磨碎食物
牙齿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不注意口腔卫生,就可能患龋齿等牙齿疾病。
目的:说出牙齿的结构,分析龋齿形成的原因。
调查:龋齿发生率
指导:
1.学生6-8人一组,调查龋齿的发生率。从饮食习惯(如喜欢吃甜食、零食等)、口腔卫生等方面,讨论、交流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
2.全班进行交流,形成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牙骨质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牙的结构分为牙本质和牙髓两部分。牙本质是牙的主体。牙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牙冠的外面覆有牙釉质,牙根外面覆有牙骨质,牙本质内的腔充满牙髓。
腔肠动物
讨论
如何预防龋齿?
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尤其睡觉前不吃糖;适当选用含氟牙膏;定期看牙医。
龋齿的发生
口腔内的细菌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由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就形成龋洞。最后龋洞深入到牙髓腔(牙髓中有神经),就引起牙痛。
正确的刷牙方法
1
2
3
4
5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消化腺的种类和作用
分泌唾液
分泌胆汁,经导管流入小肠。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位于胃壁上,分泌胃液
分泌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
位于小肠壁上,分泌肠液
食物的消化
02
水、无机盐、维生素
直接吸收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先消化再吸收
小分子
大分子
消化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大块
小块
大分子物质
小分子物质

口腔内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胃与肠的蠕动等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
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被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是化学性消化。
食物的消化还与消化液中的酶有密切的关系。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生物催化剂。在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PH)下,消化酶像“剪刀”一样,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
目的:说明食物在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器材:
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棒,
馒头,面粉(制作淀粉糊),碘液等。
探究指导:
1.学生4~6人一组,每位同学细细咀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道的变化。根据味道的变化,小组提出有关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化学性消化的问题。
建议考虑: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促进淀粉的消化。细细咀嚼,味道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吗?味道变甜了;有新的物质产生,生成了麦芽糖。
2.根据问题,作出有关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化学性消化的假设。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分组 淀粉糊 清水 唾液 滴加碘液 颜色变化
试管1
试管2
3.根据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将结果记入表中。
建议考虑:怎样保持适宜的温度使得唾液淀粉酶发挥高效的催化作用。可以放入37℃的温水中加热,即水浴加热。
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果。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模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实验
腔肠动物
讨论
在口腔内,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为什么?
答:在口腔内,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因为口腔中含有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蛋白质的消化
蛋白质
胃液

多肽
肠液、胰液
小肠
氨基酸
淀粉的消化
淀粉
唾液
口腔
麦芽糖
肠液、胰液
小肠
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
脂肪
胆汁(乳化)
小肠
脂肪微粒
肠液、胰液
小肠
甘油+脂肪酸
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逐步被分解成氨基酸,淀粉逐步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逐步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都是能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口腔

食道

小肠
在牙齿和舌的作用下,食物被咀嚼和搅拌,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基本无消化作用。
胃的蠕动和搅拌有助于食物和消化液混合,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分解。
小肠的蠕动和搅拌有助于食物和消化液的混合,在肠液和胰液中多种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消化,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
营养物质的吸收
03
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一过程称为吸收。
小肠结构示意图
小肠上皮细胞放大
在消化道中,小肠的内表面具有皱襞和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易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目的:说明小肠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肠结构
器材:
显微镜,狗(或其他哺乳动物)小肠横切面玻片标本等。
探究指导:
将狗小肠横切面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载物台的中央,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小肠壁上的绒毛。思考这些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肠结构
腔肠动物
讨论
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之间的关系。
答:小肠皱襞和绒毛可以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小肠的皱襞和绒毛等结构使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内表面积扩大了约600倍。在小肠内除了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的各种营养物质都被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血液。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吸收部位:
① 胃——吸收部分水和酒精;
②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③ 小肠——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
1.口腔中能够使淀粉发生初步分解的是( )
A.牙齿
B.舌头
C.唾液淀粉酶
D.水分
C
自我评价
2. 下列营养物质需要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的是
(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维生素
D.麦芽糖
D
自我评价
3.脂肪在消化道中最终被消化成 (  ) A.麦芽糖
B.葡萄糖
C.氨基酸
D.甘油和脂肪酸
D
自我评价
4. 试管内有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于37℃的温水中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最合理的一组是( )
A.唾液、胃液、肠液
B.胃液、胆汁、唾液
C.胰液、肠液、胆汁
D.肠液、胰液、唾液
C
自我评价
5.下列有关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B.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C.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A
自我评价
6.青少年易患龋齿,常引发牙痛,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龋齿损伤到了牙的哪部分结构 ( )
A.牙颈
B.牙髓
C.牙冠
D.牙根
B
自我评价
7.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  )
A.小肠长约5~6米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小肠壁内有肠腺
D
自我评价
8. 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根据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分析,其原理是(  )
A.装在淀粉胶囊内,药物需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B
自我评价
9.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的是 ( )
A.无机盐和维生素
B.蛋白质和糖类
C.脂肪和糖类
D.脂肪和蛋白质
A
自我评价
10.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某同学设置了三组实验(如图所示),一起放到37 ℃温水中。一段时间后,请比较三组试管内剩余淀粉的含量 (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B
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