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练习
一、选择题
“”和“”表示不同的元素的原子,以下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百炼成钢 D.积沙成塔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变质 B.酒精挥发 C.石蜡熔化 D.瓷碗破碎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倾倒液体 C. 加热液体 D. 滴加液体
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氯化钠 D.铁
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烧制陶罐 B. 雕刻石像
C. 水车灌溉 D. 预报地震
元旦晚会上同学们表演了四个“化学魔术”,下列“魔术”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魔棒点灯: B.旅行的火焰:
C.可乐变“雪碧”: D.水变“牛奶”: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石蜡熔化 B.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
C.工业制取氧气,甜菜的生长 D.烟花爆竹的爆炸,冰融化成水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水、氯气 B.氮气、氧气 C.水银、干冰 D.硫酸铜、氯化钠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D.用二氧化碳灭火
成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成语中蕴含化学变化的
A.沙里淘金 B.火烧赤壁 C.花香四溢 D.木已成舟
下列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氧气 B.铜 C.氯化钠 D.二氧化碳
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B.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C.干电池工作时电能变为化学能
D.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A.干冰升华 B.活性炭除臭味
C.碳酸氢按受热变成气体 D.酒精挥发
下列用途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石墨用于制电极
C.水用于制氢气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二、综合题(共1题)
(氯化铁)溶液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能起催化作用,某小组拟在相同浓度 溶液的催化下,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1) 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于锥形瓶中,注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 溶液,如图观察到 ,就可以粗略判断,得出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判断上述试验结论的准确性,运用图示装置,小刚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定量研究。
(2) 【方案一】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收集相同气体体积所需时间。
【方案二】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 ;
方案二的实验测量结果:
表中 , 。
通过测量,若 (“”、“”或“”),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
1. 【答案】B
【解析】A、该图示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则图示物质是混合物,故A错误;
B、该图示是由一种分子构成,是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纯净物,该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所以该图示物质是化合物,故B正确;
C、图中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每个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则该图所示物质为单质,故C错误;
D、图中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图示物质为混合物;故D错误。
【知识点】微粒与物质分类
2. 【答案】C
【解析】A、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百炼成钢包含着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聚沙成塔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知识点】化学变化
3. 【答案】A
【解析】A、食物变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石蜡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瓷碗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知识点】化学变化
4. 【答案】A
【解析】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
【知识点】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液态药品的取用
5. 【答案】C
【解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A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B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选项正确。
D、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6. 【答案】A
【解析】A、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雕刻石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水车灌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预报地震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知识点】化学变化
7. 【答案】C
【解析】A、魔棒点灯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旅行的火焰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可乐变“雪碧”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水变“牛奶”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知识点】化学变化
8.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9.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10. 【答案】C
【解析】A.氧气供给呼吸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而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
B.一氧化碳冶炼金属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所以该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
D.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C。
【知识点】化学性质
11. 【答案】B
【解析】A、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烧赤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花香四溢过程中只是分子的运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木已成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知识点】化学变化
12. 【答案】C
【解析】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13. 【答案】C
【解析】A.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A正确;
B.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故B正确;
C.干电池工作时化学能变为电能,故C错误;
D.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燃烧过程中发光、放热,故D正确;
故选C。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4. 【答案】C
【解析】A.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活性炭除臭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只是将其色素和异味吸附在表面,属于物理变化;
C.碳酸氢按受热变成气体,是碳酸氢铵加热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5. 【答案】D
【解析】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石墨用于制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水用于制氢气是利用水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二、综合题(共1题)
16. 【答案】
(1) 产生气泡的快慢不同
(2) 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的浓度越大,生成氧气的速率越快
【解析】
(1) 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于锥形瓶中,注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 溶液,从反应速率的快慢就可得出结论;故填:产生气泡的快慢不同。
(2) 要比较反应速度的快慢,可以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体积;分析方案二的实验测量结果,可得控制变量 ,;通过测量,若 ,可得出结论: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体积不同,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氧气越多。故填: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的浓度越大,生成氧气的速率越快。
【知识点】观察现象数据、得出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