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19: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统治的腐朽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皇权统治的加强 D.文化专制的加强
2.洪武(明太祖)时期所有奏章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明成祖)、洪熙(明仁宗)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 )
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
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 D.宰相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3.仔细观察下图,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A.秦朝确立皇帝绝对最高权威
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4.在中央机构设置中,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种演变反映( )
A.丞相权力不断增大 B.皇权逐步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明清出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主要原因是
A.锦衣卫的设立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军机处的设立 D.削弱地方的权力
6.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格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7.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不再如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这些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
C.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D.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8.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9.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宗亲观念形成
C.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10.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A.设立锦衣卫 B.建立内阁
C.成立东厂 D.设立“三司”
11.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
A.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加强专制体系中的皇帝的权力
12.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以下说法与顾炎武对科举制的评价相符的是
A.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提高了官员整体素质
B.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都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
C.科举制考试内容要调整为《六经》和二十一史
D.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人才
13.“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遇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界限
C.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4.严复曾这样描述一项制度:“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这反映了该制度
A.到后期束缚了人们思想 B.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C.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D.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5.“(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16.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考试的报考原则和考试内容。依据材料一归纳,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宋代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代是如何重视科举考试的?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对宋代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一方面,它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促进了教育文艺的发展,但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摘编自(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在明朝的表现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这一制度?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皇权,明朝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设置了厂卫机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统治的腐朽,排除A项;厂卫机构的设置不属于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八股取士有利于文化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依据“洪武(明太祖)时期所有奏章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明成祖)、洪熙(明仁宗)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可见明成祖等皇帝时期,内阁地位有所提高,皇帝也会听取内阁阁臣的意见,由此可见阁臣意见逐渐影响皇帝决策,B项正确;明朝皇帝听取内阁阁臣的意见,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并不代表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排除A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权力运行并不带有民主色彩,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内阁制度而非宰相制度,而且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由图片看出,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结合所学可知,明太宗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全分六部,废除行省,设立三司,C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下设立三公,排除A项;元朝在皇帝下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排除B项;图片没有涉及“军机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反映出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排除A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演变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以前丞相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但是明清时期丞相制度被废除,从而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皇权高度集中,因此“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正确;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但是与清朝不符,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前期雍正皇帝采取的措施,但是与明朝不符,排除C项;皇帝独裁凸显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施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也是明朝君主专制在科举制度上的体现,八股文严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只是最有利于选拔皇帝旨意的奴仆,科举制的其他优点反而被严重消弱了, D项正确;八股取士与政府的办事效率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八股取士的弊端,排除B项;八股取士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社会文化氛围宽松,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影响了社会文化活跃,而明代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导致明代书法艺术中规中矩,缺乏活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也高度发展,所以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C项正确;明初中规中矩的风格不符合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A项;这些变化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引起的,而不是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排除B项;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可以看出,秦、汉、唐、宋等朝代逐渐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体现了皇权专制步步强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权力的演变,排除A项;丞相的权力一步步被削弱,直至废除,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专制步步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量上减少,并且不再拘泥于语境的限制,反映了皇权地位的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血缘宗亲观念是指宗法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君主自谦词的使用,不能体现出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排除C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可知,朱元璋为了监察百官和百姓,设立了特区机构锦衣卫,因此他“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A项正确;建立内阁、设立“三司”是为了加强君权,不是监察百官,排除BD项;东厂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A项。
11.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建立内阁,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清朝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由此可知,题干材料意在加强专制体系中的皇帝的权力,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12.D
【解析】根据材料“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可知,顾炎武认为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人才,比焚书的危害还大,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提高了官员整体素质;八股取士的确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但是题目没有涉及,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考试内容调整,故排除C项。故选D。
1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诗经,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故C正确;D错误;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A错误;B项是科举考试的积极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A
【解析】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规定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不得随意发挥,束缚了人们思想,“长人虚骄,昏人神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平竞争,排除B项;八股取士“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排除C项;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堕坏志节”,不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择A项。
15.C
【解析】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解题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A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综上故选C。
16.(1)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
(2)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考试;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3)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
(4)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可知所述制度是指科举制,隋朝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根据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得出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根据材料一“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得出影响:科举制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使得任授官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
(2)根据材料二“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考试。根据材料二“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可知其重大改革措施是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3)根据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包括考试内容在儒家的“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
(4)根据以上材料可知,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选官制度,其演变的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使选官、用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封建官僚。
17.(1)报考原则:政府主导,自由报考
报考内容: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相关的所有大事
作用: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道路
(2)表现:录取的范围广,名额多;
影响:选拔出了既有才学又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人才,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表现:“八股取士”(错别字不得分)
评价:形成了一种稳定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但后期脱离了实际,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解析】(1)据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报考原则”,概括科举考试的报考原则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据材料一“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概括考试内容是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相关的所有大事。据材料一“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作用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道路。
(2)据材料二“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可知宋代录取的范围广,名额多。据材料二“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得出科举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是选拔出了既有才学又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人才,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第一问据所学知识,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在明朝的表现是“八股取士”。第二问据材料三“……一方面,它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促进了教育文艺的发展,但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得出对科举制的正确评价是形成了一种稳定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但后期脱离了实际,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