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19:3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同步训练
1.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
2.《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推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甑别史料信度
3.下图是河南省两处古迹遗存,它们反映出中原地区( )
A.悠久的星象观测史 B.先进的建造技术
C.高超的耕作水平 D.精准的测绘水平
4.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网络搜集到下面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性学习,你认为他们的探究主题是
泥活字版 司南(模型) 元代火铳 日本书籍封面
A.秦汉时期灿烂的科技成就 B.影响世界的中华文明
C.古代中日两国的频繁交流 D.领先世界的中国发明
5.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王朝。”下列成就属于“赵宋王朝”的是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发明了活字印剧术 D.诗歌创作达到顶峰
6.《韩非子·有度》戟:“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上述材料给我们的信息是( )
A.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B.传说中的黄帝发明战车
C.鬼谷子代表道家学派 D.战国时期已使用指南针
7.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②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
③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变革④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对于活字印刷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作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术
A.不能提高印刷效率 B.在大量印刷时可大大提高效率
C.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D.制作过程十分简单
9.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现。”下列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0.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改良、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印刷术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是
A.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导致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
11.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
A.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B.商人所受剥削沉重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社会经济走向开放
12.“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产生资本主义”这一说法主要反映
A.三大发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B.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
C.三大发明外传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D.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13.诗句“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遥远)。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反映了
A.陆上丝路贸易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下西洋
14.“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15.“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有了火药,于是枪炮可以制造,才能整治军备,攻守称便;有了印刷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发达。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材料中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推动了殖民扩张
C.促进了文艺复兴 D.促进了社会转型
16.隋唐到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好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在选官制度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影响。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制度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是指哪些发明?他们分别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17.宋朝是一个令许多历史学家所向往的朝代,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都市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
材料四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领引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4)据材料四及所学,列举一项宋代“领引着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并概括这项成果对欧洲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和广泛运用为出版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北宋国子监刻书一枝独秀,到南宋书坊刻书的全面兴盛,宋代的印刷出版事业迅速发展壮大,B项正确;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宋词的繁荣与出版事业的兴盛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解析】题干的“《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属于文献史料。“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属于个人观点。“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属于实验证明。由此可见,多种方法互证可甑别史料信度。D项正确;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解析】河洛古国北斗九星遗存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郑州登封观星台是元代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古迹遗存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人们对星象的观测,说明中原地区星象观测历史悠久,A项正确;河洛古国北斗九星遗存、郑州登封观星台无法体现建造技术的先进,排除B项;两处古迹遗存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人们对星象的观测,无法体现高超的耕作水平,也不能反映测绘水平的精准,排除CD项。故选A项。
4.D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泥活字版、司南(模型)、元代火铳、日本书籍封面都与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有关,四大发明都是中国领先世界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D项正确;只有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造纸术传到日本,促进日本文化发展,活字印刷、司南、和火铳不涉及对世界的影响或中日两国的交流,排除BC项。故选D项。
5.C
【解析】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C正确;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排除;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B排除;唐代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故D排除。
6.D
【解析】依据题干的“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从他的记载中,我们获取的信息是战国时期已使用司南(指南针)辨别方向,D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鬼谷子代表道家学派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C项;黄帝的生活时间与韩非的记载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7.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入到欧洲,使新航路开辟成为可能;造纸术的传播有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火药推动了社会历史变革,有利于推翻封建制度;印刷术的外传,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
8.B
【解析】根据题干“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材料表明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使印刷速度大大提高,B正确;ACD都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
9.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时期发明的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而三大发明并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因此解读不准确的是A,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印刷术传入欧洲使文献典籍平民化,不仅让文献得以保存,而且能让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能够普及,并逐渐形成一种趋势,从而促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正确;中国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排除A;CD与“印刷术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不符。排除。故选B。
11.C
【解析】由材料可知,元朝不仅设置专门的贸易机构,而且提供船舶,鼓励海外贸易,这说明当时的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故C项符合题意;经商利益分配和官员注重经商技能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官、商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未涉及政府对商人的盘剥,排除B;仅从对外贸易一个方面不能推知元初的社会经济就走向开放,排除D。故选C。
1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产生资本主义”,这是在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即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题干是说中国的发明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中的作用,未涉及国家、宗教对欧洲社会的转型是否发挥作用,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但只是其中一项发明的具体作用,故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A
【解析】依据诗句中“波斯”“流沙”“东国”等关键词判断可知,反映的是陆上丝路贸易。诗句出自元代马祖常的诗,意思是:来自波斯的老商人穿过浩瀚的沙漠来做生意,晚上听着单调的驼铃声,知道路途还远着呢。这是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的人所经历过的地方,体现了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商业往来,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4.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可知,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抓住题干信息“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是解题的关键,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15.D
【解析】根据材料“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材料中“三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了社会转型,D符合题意;材料中“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材料认为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新航路开辟,A不符合题意;“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材料认为指南针的发明推动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殖民扩张,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有了印刷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发达。”体现出印刷术促进了文艺复兴,C不符合题意。ABC对三大发明的影响理解不全面,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6.(1)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教育的发展。(任意一点)
原因: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和平和繁荣。
(2)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解析】(1)根据材料一,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可知隋朝在选官制度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是创立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教育的发展。第二问,由“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可知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完善;;由“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知社会和平和繁荣。。因此唐朝制度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和平和繁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孔子“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是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他们分别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7.(1)设官分职,相互维系、相互牵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2)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
(3)新变化:市民阶层正式产生;市民文化生活丰富;文化高度繁荣。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宋词的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4)成果: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解析】(1)依据材料一“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得出设官分职,相互维系、相互牵制,再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即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依据“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可以得出农产品商品化;依据“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可以得出市场类型多样;依据“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可以得出商品流通范围扩大;依据“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可以得出纸币的出现与使用;依据“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可以得出海外贸易发达。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都市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据“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得出市民阶层正式产生;据“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得出市民文化生活丰富,文化高度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产生。据材料三“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在文学方面表现为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宋词的繁荣。
(4)据材料四“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领引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所学知识,列举一项宋代“领引着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如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项成果对欧洲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的巨大变革,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用于航海,有利于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开拓世界市场;活字印刷术发明有利于推动欧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这些成果的共同重大影响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或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