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训练
1.将下图片命名为( )
A.秦朝长城示意图 B.明朝长城示意图
C.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D.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2.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故宫( )
A.为抵御北方蒙古侵扰而建 B.是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C.文化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 D.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设计理念
3.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毛泽东主席曾亲笔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下列有关明长城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修筑目的是防御匈奴贵族的侵扰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D.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4.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5.明朝江南市镇在浓重的商品风气中,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能展现自身财力和成就,也能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材料旨在说明明朝江南市镇( )
A.出现了专业化的行业分工 B.因工商业自然聚集而形成
C.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 D.富有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
6.北京城左右对称,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故宫三大殿以及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南北向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高无上
C.国家大一统 D.民族的凝聚力
7.1871 年,科学巨匠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曾引用《本草纲目》中金鱼颜色形成的史料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由此可见,《本草纲目》
A.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B.属于近代自然科学
C.为进化论形成奠定基础 D.是一部生物学著作
8.1722年,乾隆下令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录的标准十分明确;凡儒家学说的书籍,优先收录;凡官吏之著作,大多收录;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文与著作优先收录。由此可知( )
A.《四库全书》深受儒学影响 B.政府企图构建统治合法性
C.统治者对典籍的认识不充分 D.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9.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音乐、歌舞等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等也通过长城沿线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材料表明长城是
A.单纯的军事防御工程 B.区域间经济交往的障碍
C.连贯东西的重要商路 D.文化交流的桥梁与见证
10.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边”,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这说明了长城
A.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
B.具有促进民族经济交流的作用
C.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界线
D.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
11.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12.他较早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著作属于此作者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13.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多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 )
A.李时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B.《本草纲目》结合实践,内容全面
C.明朝时传统医学发展至顶峰 D.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重药食同源
14.《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据此可知此书( )
A.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 D.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15.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B.明朝的长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C.宋元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瓦子、勾栏兴盛
D.徽调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戏和其它剧种的优点发展为京剧
16.中国宇宙飞船“神舟十三号”于2022年4月16日搭载3名航天员成功返回地球,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迈出了顺利的步伐。科学技术的成就不断充实人类文明的宝库,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01一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四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1)依据材料一,公元1001-1500年,中国科技发明的数量占比如何?
(2)请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李时珍医学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请再列举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明代科技著作。
(4)依据材料四,概括“李约瑟之谜"的原因。中西方差距为何不断拉大?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1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有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之光】材料一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当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之际,中国古代科技却因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扼制而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西方。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刷术传至欧洲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史料记忆】材料二
(2)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根据其存在的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图片史料等。根据材料二说明图1为何种史料。概括以上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建筑之蕴】材料三在我国古代,几乎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长城既是环境差异和农牧民族冲突的产物,也是中原王朝为填补天然屏障不足而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作为扼制游牧民族进攻的有效手段,长城的军事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长城防线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而且有效地保护着交通,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摘编自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3)根据材料三,概括长城修建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文化自信】材料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这一独特且持续存在的文明样态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它在时间性和连续性上为今天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根基。文化自信要有一定的底气作为支撑,这个底气首先需要有时间的沉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累积起丰厚的文化遗产。
——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第19页
(4)根据材料四,以“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图示中“明”可知,这是明朝时期。根据图中“山海关”“嘉峪关”可知,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B项正确;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长安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长城示意图,不是北京城平面图,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反映了皇家宫殿处于北京的中心地位;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这表明宫殿建筑地理位置、建筑体制,都显示皇权的地位重要性,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设计理念。D项正确;修筑长城是为抵御北方蒙古侵扰而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建筑的特点突出皇家的威严,没体现是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文化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A项符合题意;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解析】依据题干幻灯片内容和所学知识,明朝时期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本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因此这些内容的共同点是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著作,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主要生活在明朝时期,排除BD项。故选C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江南市镇在浓重的商品风气中,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能展现自身财力和成就,也能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可知,江南城镇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业分工,排除A项;材料没有工商业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题干反映了北京城左右对称,而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故宫三大殿以及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城市中心,显然突出了皇帝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见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天意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突出的是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体现国家大一统或民族的凝聚力,排除CD项。故选B项。
7.A
【解析】依据题干中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曾引用《本草纲目》中金鱼颜色形成的史料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可知《本草纲目》对达尔文这样的西方科学家也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该著作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A项正确;《本草纲目》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不属于近代自然科学,排除B项;达尔文只是引用《本草纲目》某些内容,不能说该书为进化论形成奠定基础,排除C项;《本草纲目》属于一部药物学著作,而不是生物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解析】根据“凡儒家学说的书籍,优先收录;凡官吏之著作,大多收录;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文与著作优先收录”可知,《四库全书》的收录的标准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A项不符合“凡官吏之著作,大多收录”,排除;材料中的做法并非构建统治合法性,排除B项;C项不是《四库全书》收录的标准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解析】依据题干“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音乐、歌舞等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等也通过长城沿线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可知长城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汉族间文化的交流,可以作为历史上文化交流的桥梁与见证,D项正确;题干表明长城并不是单纯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承载了文化交流的使命,排除A项;题干不是反映长城阻碍区域间经济交往,而是反映出长城推动了区域间经济文化往来,排除B项;连贯东西的重要商路是丝绸之路,题干反映的是长城推动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结合所学可知,明长城修筑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建立之后,在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汉族与游牧民族通过互市贸易促进了长城内外农、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长城成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正确;根据题干“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与“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界线、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的内容,排除CD。故选B。
11.D
【解析】徐光启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体现了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故选D;A项不符合“会通中西文化”,排除;材料体现徐光启主张学习西方而后超越西方,体现了“以夷制夷”策略,排除B;C项不符合“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排除。
1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较早从利玛窦等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中国,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编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桢历法》,译著《几何原本》,因此D正确;《本草纲目》属于医学著作,A排除;《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B排除;《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C排除。故选D。
13.B
【解析】据材料“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多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可知,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期拜访了社会许多有经验的人为师,并参考历代医药书籍,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这说明了李时珍结合实践,内容广泛,B正确;材料未涉及李时珍的医术水平,A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明代医学评价,C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本草纲目》的著述过程,而未涉及其他中医理论,D与题意无关。
14.D
【解析】根据“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可知,《农政全书》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D正确。《农政全书》是农业著作,并没有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A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救灾防灾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内容,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吸纳西方科技成果。C错误。综上故选D。
15.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各种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所以表述错误的是B,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1)超过了世界科技发明总量的一半,占57%。
(2)观点:宋代科技发达;或者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史实: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出现,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3)特点:注重药物的考证;勤于调查研究;重视亲身实践(体验)等。著作:《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4)“李约瑟之谜”的原因: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中国技术进步的停滞。
(5)我认为科技很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公元1001一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可知,公元1001-1500年,中国科技发明超过了世界科技发明总量的一半,占57%。
(2)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可知,作者认为宋代科技发达;或者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所学知识,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出现,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所以说宋代科技发达。
(3)根据材料三“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可得出李时珍医学研究的特点:李时珍医学研究注重药物的考证;根据材料二“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可得出特点:勤于调查研究;根据材料三“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可得出特点:重视亲身实践(体验)等。根据所学知识,明代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4)根据材料四“‘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可得出“李约瑟之谜”的原因是: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根据“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可得出原因:中西方差距不断拉大是因为中国技术进步的停滞。
(5)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很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等。
17.(1)影响:印刷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答全)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
(2)史料:实物史料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作用:长城防线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有效地保护着交通;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任答2点)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4)观点: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之类似的其他表述亦可,观点不正确论述皆不给分)
示例一: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技术领先世界,传播广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示例二: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明朝修建明长城,既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力与民族精神。综上所述,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唐三彩、唐诗、宋词、元曲、京剧等相关传统文化的史实也可得分。史实,史实的作用,结论)
【解析】(1)依据材料一“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得出印刷术传至欧洲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印刷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却因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扼制而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西方。”可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
(2)材料二图1是唐三彩属于当时留下的手工业品,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的“唐三彩”“《步辇图》”“东罗马金币”可得出史料反映出唐朝社会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依据材料三“长城防线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而且有效地保护着交通,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可得出长城防线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有效地保护着交通;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依据所学可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4)依据材料四可以从“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提取观点;阐述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技术领先世界,传播广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分析回答。最后从“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进行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