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20: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训练
1.下列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盛世”和“乱世”,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 ②安史之乱 ③文景之治 ④八王之乱 ⑤光武中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③⑤④①②
2.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3.假如你是历史情景剧《安史之乱》的导演,剧中你不会安排的历史场景是( )
A.安史叛军攻洛阳 B.太子李亨灵武称帝
C.北方少数民族协助平叛 D.黄巢起义
4.易中天教授在评述某历史事件时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该历史事件( )
A.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5.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怼”唐玄宗。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据此可知( )
A.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盛极而衰是唐朝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C.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D.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兴衰
6.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这表明当时唐朝
A.吏治腐败 B.国力衰弱 C.思想僵化 D.宦官专权
7.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
8.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755年,我国人口约为5292万;760年人口约为1699万,如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三征辽东 C.朱温建立后梁 D.藩镇割据
9.我国历史上曾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意思是说: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A.隋末农民起义 B.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出现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
10.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描述反映出( )
A.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B.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
C.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 D.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
11.“安史之乱席卷了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这里此前是唐朝的经济中心。由于江南地区始终握在唐王朝手里,未受到破坏,故人口继续大规模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这表明安史之乱( )
A.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 B.促使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江南社会生活遭到破坏 D.加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改变
12.据统计,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 增加到二百五十万石。这说明
A.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 B.隋唐具有繁荣开放特征
C.唐朝的繁盛源于大运河 D.大运河有助于唐朝统治
13.唐代郑棨的《天开传信记》记载唐玄宗小时候还是皇太孙时,曾经在朝堂上斥责权倾一时的武攸暨,武则天对此惊叹道“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也。”但唐玄宗其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④是一次给予唐朝致命打击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历史学家钱穆说:“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长成,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明太祖朱元璋说:“昔玄宗内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这两则材料旨在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矛盾;设立藩镇,边兵过重
B.民族矛盾;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C.设立藩镇边兵过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D.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15.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D.是藩镇割据的继续,文将专权
16.历朝历代,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以求反映出自己的功绩;老百姓也企盼盛世,以求过上安定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盛世是人们向往的,然而盛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人治国家,而且从秦汉起就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因而,盛世的实现,首先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养,对于盛世有决定作用……开明君主不仅要自知,而且要知人;不仅要知人,而且要善任。历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盛世的出现还需要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凡是盛世,君臣无不以前代的政治失误为鉴……盛世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然而,制度又要靠官员来执行,官僚队伍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因此,盛世都强调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的时间。一般来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以上简单分析了盛世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其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富强,军事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但是由于封建集团的历史局限,使得盛世不能长期保持。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古代的封建王朝,由于其世袭皇位、“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所以无法摆脱这种一治一乱的历史怪圈,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无法彻底改变。
——陈香《中国古代“盛世”的审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盛世的形成对当今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水浒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五十秋”里有“十五帝”的情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发展趋势。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给你的感悟。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所学,①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②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 ③文景之治是西汉初;④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⑤光武中兴是东汉;③⑤④①②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可知,材料内容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出现的原因众多,其中边防之兵力量的壮大是主要原因,说明中央对边疆军务防务不得当导致,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朝历代,我国专制主义逐渐加强的趋势,并且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地方割据力量壮大,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不是强调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割据通常是指安史之乱后,边防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的控制,不符合题干,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地方割据力量壮大,但不代表完全脱离中央管控,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解析】755 年安史之乱,763 年被平定,唐朝由盛转衰,878年黄巢起义,D项符合题意;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4.D
【解析】根据“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D项正确;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叛,排除A项;安史之乱不能阻碍民族之间的交融,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怼唐玄宗。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可知,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的兴衰。没有张九龄和韩休直言纳谏,使唐朝出现危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原因,但不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弱,吐蕃有机会占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等地区。B项正确;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吏治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僵化和宦官专权,排除C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B正确;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指的是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排除A;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符合史实,排除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排除D。故选B。
8.A
【解析】根据题干“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755年,我国人口约为5292万;760年人口约为1699万,……”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755年到760年人口大量减少,在此期间的战争主要是安史之乱,A正确;三征辽东的是隋炀帝,排除B;朱温建立后梁是在907年,排除C;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故选A。
9.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我国历史上曾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意思是说:‘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故D正确;隋末农民起义、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出现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最能说明题干问题的,故A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10.B
【解析】根据材料“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可知意思是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表明安史之乱后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对唐王朝的打击非常大,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开元年间的朝政,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藩镇割据,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不是五代十国时期,D错误。
11.D
【解析】依据题干“故人口继续大规模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促使大批人口南迁,推动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因此加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改变,D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大规模南迁的现象持续到了两宋时代,并不是指安史之乱持续到了两宋时代,A排除;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对北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C排除。故选D。
12.D
【解析】唐玄宗后期(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运河为京师从南方转运了大量的粮食,对维持唐朝后期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运河运输粮食的变化,与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隋朝,并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特征,排除B项;唐朝的繁荣源于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择D项。
13.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造成朝政混乱,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势,最终导致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这场叛乱的叙述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而④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BCD排除。故选A。
14.B
【解析】考查点:安史之乱【素材解读】明太祖朱元璋说:当年唐玄宗在宫内受杨贵妃等的迷惑,在朝廷上被杨国忠等权臣蒙蔽,政治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钱穆的话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与胡兵团之间固有的民族矛盾,“胡人”实力弱小便不敢轻举妄动,一旦羽翼丰满,则会对唐室内地宣战;明太祖的话则强调了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的局面。综合两则材料内涵,得出安史之乱的原因是B项民族矛盾和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难点突破】本题的难点在于对钱穆所表达话语中安禄山势力身份的界定,到底是属于“民族矛盾”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要注意抓住材料信息“胡兵团”“只吮吸……并没有……”表达的是对民族之间的认同以及归附问题,因此其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安史之乱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国家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1)开明君主的出现,君主知人善任,有大批清官廉吏。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注重制度建设和官员道德建设。长时间持续的努力。说明:答对三点给满分。
(2)启示:始终注重民生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持续加强反腐制度建设,加大反腐力度;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因循守旧,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说明:学生答对两点给满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盛世的实现,首先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可得出, 开明君主的出现;根据材料一“……开明君主不仅要自知,而且要知人;不仅要知人,而且要善任……”,可得出,君主知人善任;根据材料一“……历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可得出,有大批清官廉吏;根据材料一“……盛世的出现还需要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可得出,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根据材料一“……凡是盛世,君臣无不以前代的政治失误为鉴……盛世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然而,制度又要靠官员来执行,官僚队伍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因此,盛世都强调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可得出,注重制度建设和官员道德建设;根据材料一“……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的时间。一般来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得出,长时间持续的努力。
(2)启示:根据材料二“……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始终注重民生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持续加强反腐制度建设,加大反腐力度;根据材料二“……古代的封建王朝,由于其世袭皇位、‘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所以无法摆脱这种一治一乱的历史怪圈,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无法彻底改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因循守旧,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
17.(1)“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藩镇割据、兼并战争以及黄巢起义。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凭借武力夺权,在位时间都不长,政权更迭频繁。
(3)社会状况: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4)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应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藩镇割据、兼并战争以及黄巢起义。
(2)依据材料二“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事。“十五帝”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十五个皇帝;“五十秋”指的是时间,应该是五十年的意思。之所以会出现材料二中“五十秋”里有“十五帝”的情况,依据是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凭借武力夺权,在位时间都不长,政权更迭频繁。
(3)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其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4)结合两则材料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给我们的感悟是: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应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