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20: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训练
1.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 D.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2.清朝文士袁枚曾赋诗《澶渊》,诗云:“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东征……一角黄旗万岁声……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诗中东征的“万岁”、“孱王”就是宋真宗。袁枚在诗中懊恼宋真宗“早罢兵”,正是基于澶州之战是在令人扼腕痛惜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条约。签约前的战情是( )
A.宋朝皇上御驾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
B.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
C.宋朝皇帝战前巡幸蜀地,羽林军竟作乱,皇威扫地
D.宋朝皇帝避实击虚,转战半个中国,勤王之师大盛
3.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哥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的安定和双方的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以你的判断该电视剧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
A.辽、北宋、西夏 B.辽、南宋、西夏 C.金、北宋、西夏 D.金、南宋、西夏
6.“一度称雄漠北统治契丹的突厥、回纥已经风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都给辽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台亮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这说明
A.此时的突厥、回纥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
B.中原政权决定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状况
C.辽的兴起和时代大环境有重要关联
D.辽的勃兴完全依靠时代大环境
7.某班同学为研究“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找到以下绘画作品,其中与课题探究关系最密切的是
A. B.
C. D.
8.大宋通过“澶渊之盟”向大辽购买了和平,相当于帝国对外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为此,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据材料可知,“澶渊之盟”后
A.辽国无力进犯北宋 B.宋辽之间进行互市
C.北宋向辽屈膝称臣 D.宋辽维持相对和平
9.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官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
10.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1.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中趋利避害
C.常言道,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议和对大家都有利,因为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D.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12.在探索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李明同学列出了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
B.北宋向西夏称臣
C.和议阻碍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D.都是北宋战败主动提出议和
13.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4.在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北宋与辽、西夏长期进行战争 B.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进行贸易
C.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D.元昊向北宋称臣
15.辽和北宋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长期遭受外族的民族压迫
B.被农民起义推翻
C.外戚宦官专权
D.政治腐败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中国北方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
——根据部编版历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整理改编
材料二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请求通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应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的请求,送金城公主入藏成亲,尺带珠丹高兴地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材料三 历史学家曾经认为,宋朝乃是历史上中国受外族侵犯较多的软弱王朝。其实,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仅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而且还不断四出开拓和传播了汉人汉文化。北宋中原地区汉人汉文化,更是与进入中原的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密切往来、频繁交融,在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使一批又一批来到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汉人汉文化发展》
(1)请列举出材料一中内迁到黄河流域的两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名称。西晋灭亡后,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列举1个)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什么方式来加强友好交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的一例史实,并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时期的汉文化发展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及赵普专相,劝上革去其弊。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
——《文献通考》
材料三:(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急。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甚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缔结的盟约。材料“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澶州之盟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不同政权之间榷场的贸易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诗中“澶河”“东征”“万岁”、“孱王”均与澶州之战有关,A项正确;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说的是人口南迁,排除B项; “巡幸蜀地”与亲征澶州无关,排除C项; “转战半个中国”也与澶州之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解析】通根据题干“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可以看出,北宋时,武将军功再高,其地位都无法与状元出身的文官相比,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文轻武的政策。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状元地位高与武将,而不是渴望夺回幽蓟地区,排除 A项;宋朝采取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而不是尚武轻文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宋朝委派文官主持军务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的一个致命弱点”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北宋给辽缴纳岁币。西夏也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后来宋夏和谈,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①符合题意;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②不符合题意;“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③符合题意;“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的安定和双方的贸易往来,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5.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起止时间是960年至1127年,辽朝的时间是916年至1125年,金的起止时间是1115年至1234年,西夏的起止时间是1038年至1227年,金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南宋的起止时间是1127年至1279年,结合《北宋形势图》和《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当时是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时期,故A正确;根据《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与南宋、西夏并立的是西辽,不是辽,故B错误;与金并立的是南宋,故C错误;根据题干,没有金,故D错误。综上答案A。
6.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突厥、回纥的衰弱以及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为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说明辽的兴起与时代大环境的变迁有重要关联,C正确;“突厥、回纥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题干的主旨,A排除;中原政权的衰落为少数民族政权辽的发展提供了时机,但不能说决定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状况,B排除;辽的勃兴也有自身的努力,不能说完全依靠时代大环境,D排除。故选C。
7.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中那个契丹人的衣着和汉人相同,可见当时契丹与汉族开始融合。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故C正确;A项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故排除A项;B西乡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事件,故排除B项;D项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城市风貌,故排除D项。故选C。
8.D
【解析】由材料信息“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故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辽国无力进犯北宋,故A错误;材料没有宋辽互市的信息,故B错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故C错误。
9.D
【解析】根据材料“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可知,辽与北宋的关系逐渐缓和,故D正确;材料重点讲述的是汉官韩德让做相以来,辽和北宋关系缓和,故排除AB项;根据“无少间隙”可知,辽和北宋还是有矛盾的,故排除C项。故选D。
10.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议和和宋夏议和,宋朝答应给辽和西夏岁币,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故A正确;加重的北宋人民的负担,没有加重少数民族的负担;宋辽议和是北宋打败辽之后签订的进行的议和,宋夏议和是双方都有损伤的情况下签订的合约。故排除BCD项。故选A。
11.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辽议和、宋夏议和后,宋辽和宋夏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宋辽和宋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此说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来说,反映的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历史发展主流,所以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是反映的本质,排除。故选D。
12.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撤军,宋给辽岁币。和议使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宋夏之间的和议,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所以其中正确的是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A。
13.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有关,澶渊之盟是在宋辽之间,“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和金之间。ABD和题文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4.A
【解析】北宋和辽、西夏进行过多年战争,但是最终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与西夏也订立了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由此可知,BCD三项符合史实,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选A。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辽与北宋灭亡的共同原因。辽和宋的统治都很腐败,人民不断起义,金先灭辽,后又灭了北宋,故辽和北宋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腐败,所以选D。
16.(1)氐、羌、匈奴、羯、鲜卑。(任举2个)前秦、北魏或北周。(任举1个)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亲或订立友好盟约。
(3)澶渊之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或是宋辽、宋夏、宋金、宋元的战争。(汉文化)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或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中。
(4)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民族交融逐渐加强等。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内迁到黄河流域的北方游牧民族有氐、羌、匈奴、羯、鲜卑。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前秦、北魏、北周等。
(2)政策: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根据“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和同为一家”,结合所学得出和亲或订立友好盟约。
(3)根据所学,可列举澶渊之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特点:根据“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得出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根据“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概括得出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中。
(4)认识:综合材料。可从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和平是主流;民族交融逐渐加强等角度分析总结。
17.(1)问题:前代藩镇割据。治国方略:剥夺高级武将兵权,设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防止内患;“重文轻武”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2)态度: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以预防,“内患”“深可惧”。
出发点: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弊端: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军队指挥不灵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及赵普专相,劝上革去其弊”、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前代藩镇割据问题;根据所学知识,针对这些问题,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国方略是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皇帝总揽兵权,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防止内患等等。
(2)根据材料“……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甚可惧也”可以得出宋太宗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以预防,“内患”“深可惧”;其根本出发点是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3)根据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也导致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军队指挥不灵等,以致后来北宋亡于少数民族政权金的进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