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训练
1.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从分裂走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从暴政到鼎盛
2.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3.“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这反映了( )
A.唐朝完善合理的政治制度 B.唐政府大力招揽外国人才
C.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唐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发展
4.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B.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D.瓦舍正在讲岳飞等英雄故事
5.“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6.“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都城长安布局的描写,从此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 ②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
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 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7.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8.据史料记载,日本官方曾派出遣唐使十余次,其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加强中日之间的友谊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D.求取佛经
9.把握阶段历史特征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下列说法哪种最符合隋唐时期的特点( )
A.中华民族的起源 B.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民族的巩固与统一
10.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清朝的经济繁荣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唐代的对外交往
11.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12.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安史之乱”后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逐渐失去对长安城的有效管理
13.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批梵文经典;鉴真六次东渡,将佛法、建筑、雕塑、绘画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强化了对外管辖
14.唐玄宗年间,鉴真深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感动,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这一事件的背景是( )
A.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的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5.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某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以盛唐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下列场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不少胡人在长安城内经商②会客厅里有唐三彩和青白瓷装饰
③有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员④皇帝乘船经大运河到扬州体察民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盛世之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准?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唐朝另外一位君主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技术创新】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和同一家】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土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开放交流】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4)郭沫若这首诗盛赞的是谁?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与哪国交往的史实。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小张同学学习中国历史后,规编写一本《中国对外交往史》,以下是他完成的部分目录:
中国对外交往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演变 第一节 秦汉——对外交往的奠基时期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第二节 隋唐——对外交往的高潮时期 ...... 第三节 明清——对外交往的发展和转折时期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第二章 ......
(1)请你参照第一、三节示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第二节内容。
(2)请你依据本书主题,按照第一章样式续写第二章目录。(至少写出两节)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是开放,因此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夏朝是中华文明初露曙光的朝代,代表是夏历的产生,排除A项;分裂奔向统一是秦朝,排除B项;从暴政到鼎盛不是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题干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之一是学习和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据此分析,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属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与中外交流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依据“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可见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不仅设有专门的机构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还允许外国人来华学习交流、担任官职等等,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对外关系而非政治制度,排除A项;题干不仅反映了唐政府允许外国人在华担任官职,而且还允许外国人来华交流学习、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等,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没有凸显唐朝教育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到唐朝时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唐朝都城是长安,“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有可能发生,C项正确;金国是与宋朝并立的民族政权,排除A项;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排除B项;岳飞是南宋的抗金英雄,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解析】根据题干“‘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结合所学知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说明了唐朝的中外贸易交流频繁,D项正确;“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反映不出人们喜欢收集钱币、中外铸币技术高超信息,排除AC项;金币的出现体现不出随葬文物品种多样,排除B项。故选D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得出长安人口众多,长安街道整齐划一 ,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解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内容包括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些都促进了文明交流的研究,C项正确;《大唐西域记》内容广泛,材料无法体现主要记载的是佛学经典,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印友好交往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佛教的中国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遣唐使”,C项正确;日本在唐朝时期文化落后于中国,排除A项;遣唐使不是为了加强中日友谊,也不是为了取佛经,排除BD项。故选C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比较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享有盛誉,由此可知,最符合隋唐时期特点的是“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开放”,B项正确;中华民族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多出现在分裂动荡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排除C项;中华民族的巩固与统一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空海纪念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海纪念碑是为纪念唐代中日友好先驱者-空海而于1982年由西安市同日本共同修建。 “唐招提寺”是鉴真到日本以后,精心设计的。它们共同体现了唐朝的对外交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南移、清朝经济繁荣和明朝的建筑,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AD排除;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无从得出相互借鉴,B排除。故选C。
12.B
【解析】根据题干“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在以前的东市和西市以外,增加了更多的商业活动区域,能够看出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B正确;材料只能看出商业经营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看不出种类增多,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应该更加宽松,排除C;材料看不出这一现象是由官府操纵的,排除D。故选B。
13.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因此两人的共同贡献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B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唐朝时期的中外关系,与维护国家统一或推动民族交融无关,AC排除;玄奘和鉴真的共同贡献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强化对外管辖,D排除。故选B。
14.D
【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年间,鉴真深受……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可知,该事件为鉴真东渡。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在此背景下鉴真东渡,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交流,不是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与手工业无关,故C项错误。
1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不少胡人在长安城内经商,故①符合历史事实;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是唐朝时期陶器精品,故②符合历史事实;唐朝对外开放,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员。故③符合历史事实;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唐朝皇帝可以乘船经大运河到扬州体察民情,故④符合历史事实。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16.(1)皇帝:唐太宗;内容:善于纳谏;局面:开元盛世。
(2)A:曲辕犁; B:筒车。
(3)祖先:藏族;公主:文成公主。
(4)人物:鉴真;国家:日本。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根据材料“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善于纳谏。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曲辕犁。图B是筒车。这是唐朝农民发明的农具。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杰出首领赞普松赞干布。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
(4)根据材料“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唐玄宗在位时,鉴真东渡到日本,在那里他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17.(1)海上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日本遣唐使
(2)中国近代对外交往的演变;第一节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对外交往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总理衙门 外务部 ;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对外交往 改订新约运动。
【解析】(1)根据第一、三节示例可知,要举出具体体现章节标题的具体史实,根据第二节是唐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出海上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日本遣唐使等史实。
(2)根据本书主题“《中国对外交往史》”,所以第二章的目录,参考第一章,章的目录可以写中国近代对外交往的演变;节的目录结合近代史知识,可以列举如晚清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等阶段,然后列举出具体的对外交往史实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