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20: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训练
1.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发展趋势是皇帝越来越集权专制,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大趋势则是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具体表现在( )
A.分封制的建立与发展 B.行省制的建立与发展
C.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D.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2.“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魏晋以来频繁的战乱 B.郡县制不适应时代发展
C.户籍人口大范围流动 D.征发劳役导致土地荒芜
4.纵观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隋朝具有与秦朝相同的历史贡献.这一贡献是( )
A.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B.征发劳力,营建东都
C.联系南北,开通运河 D.改革官制,创立科举
5.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右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6.运河的舟楫之便,使中国南北相隔千里之遥的许多文化遗产在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性。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A.推动了全国经济发展 B.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C.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D.加速了政治中心转移
7.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全长两千多公里,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8.隋朝平陈的第二年十一月,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包括( )
A.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满足都城粮食需要
C.巩固对江南的统治 D.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9.《隋书 地理志》记述,大运河开通后,“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强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发展
10.《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1.科举内容的一致性使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以儒家为立身行事的标准,官僚、地主、平民三个阶层的流动又使得这种观念得以广泛地认同和普及。由此可知,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维系了社会价值体系
C.增强了社会文化的活力 D.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1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4.根据下图可知,隋朝完成了
A.中央集权 B.民族融合 C.专制强化 D.国家统一
15.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如下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①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②是隋文帝在位期间开凿
③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④以洛阳为中心,北抵今北京,南至今杭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把物产丰富的南方物资运往北方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都市消费人口……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其结果,由于运河这条干线的建成,中国的南方与北方首次连为一体。大运河凿成以后,炀帝随即命令建造一艘高达四层、船身雕刻有漂亮图案的大船——龙舟,以便乘此船前往扬州(江都)行幸游玩……炀帝的登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6: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1)根据材料,简述“此事”所指代的历史事件。
(2)材料中画线关于对炀帝的评价,你是否赞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形势图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局部)
材料二中国境内地名来源众多。以河南为例,武陟和修武的县名与武王伐纣有关:鹤壁和宝丰的地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商丘境内设民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二七区、红旗区、斯华区等区名…这些地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地名的命名原则或方式。
(2)请再举一例河南地名,并说明其来源。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具体表现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以考试成绩而非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使得门第不高的许多读书人也能够凭借才学进入仕途,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体现了政权的开放性和平民化,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限于功臣和贵族,排除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专制集权,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与题干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修建隋朝运河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可知,材料反映了郡县数量过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林立,造成了这种现象,A项正确;材料侧重于郡县数量多,不能说明郡县不适应时代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户籍人口大范围流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征发劳役导致土地荒芜,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A项正确;B项不属于隋朝和秦朝的历史贡献,排除B项;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这些成就秦朝没有,排除CD项。故选A项。
5.C
【解析】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南北交通,隋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位于运河枢纽的江都(今扬州),经济地位日益重要,C项正确;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A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互相吸引和交流,使中国南北相隔千里之遥的许多文化遗产在各有特色的同时遥相呼应,从而保持了惊人的相似性,由此可见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大运河的开通推动南北文化交流,没有体现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或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排除AC项;隋朝建国后定都长安,政治中心并没有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站在隋炀帝的角度,下令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A项正确;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是大运河的作用,但不是隋朝统治者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大运河有利于加强南北交通,但是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不在于防洪灌溉,而在于加强南北交通,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解析】根据“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可得出修建大运河,可以加强对地方的联系与管理控制,以巩固统治,C项正确;ABD项都与运河的修建有关,但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解析】依据“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运河沿岸杭州等地商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大运河巩固国家统一,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促进文化交流,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与加强君主专制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根据所学,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排除A项;CD项是秦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
【解析】根据“科举内容的一致性使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以儒家为立身行事的标准,官僚、地主、平民三个阶层的流动又使得这种观念得以广泛地认同和普及”可知,科举制使得儒家立身行事的标准得到认同和普及,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观念得到认同和普及,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12.B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京杭大运河,当时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是隋朝灭亡的开始。但是,当时南北交通不畅:粮食运输效率不高。损失较多,等民夫把粮食运到北方,粮食也被民夫们吃的差不多了。大运河运行千年以来.这条运河为南北畅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项正确;隋朝完成南北国家统一之后修建的大运河,排除A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对外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解析】根据题干“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结合所学知识,此制应为科举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考中后的景象和心情,D项正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项;“武帝即位,举资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是察举制,排除B项;“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杜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状态,北朝经历了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北朝后期,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之后隋朝取代北周并消灭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从而完成了国家统一,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朝到隋朝时期国家由南北分裂对峙到走向统一的历程,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民族融合或专制强化,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②说法错误,排除包含②的ABC项。故选D项。
16.(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虽然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这是建立在征发大批劳动力的基础上,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多次巡游,巡幸江都之际,又极尽劳民伤财之事,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隋炀帝为了稳定中央集权制,加强南北交通,建成了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实现了中国南方和北方连为一体,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大运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这个层面讲,应该肯定隋炀帝的贡献。
答案三:判断:不完全同意。理由:隋炀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成了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实现了中国南方和北方连为一体,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大运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多次巡游,巡幸江都之际,又极尽劳民伤财之事,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解析】(1)根据材料“为了把物产丰富的南方物资运往北方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都市消费人口……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其结果,由于运河这条干线的建成,中国的南方与北方首次连为一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根据材料“炀帝随即命令建造一艘高达四层、船身雕刻有漂亮图案的大船——龙舟,以便乘此船前往扬州(江都)行幸游玩……炀帝的登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评价,学生可持同意或者不同意或者不完全同意的观点,写出相应的理由即可,如:答案一:同意。理由: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虽然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这是建立在征发大批劳动力的基础上,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多次巡游,巡幸江都之际,又极尽劳民伤财之事,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答案二:不同意。理由:隋炀帝为了稳定中央集权制,加强南北交通,建成了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实现了中国南方和北方连为一体,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大运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这个层面讲,应该肯定隋炀帝的贡献。答案三:不完全同意。理由:隋炀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成了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实现了中国南方和北方连为一体,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大运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多次巡游,巡幸江都之际,又极尽劳民伤财之事,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17.(1)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渊源、文化遗存、神话传说;或与重大事件有关;或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2)禹州市:明万历三年(1575)避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1913年降为禹县,1988年改市;传禹治水有功,禹子启在此建夏朝故名;另说因相传此为夏禹所都得名;据《水经注》:夏禹始封于此长葛市:隋开皇六年(586)长社县更名长葛县,1993年12月设市;传此地为远古氏族部落葛天氏故址,后人永思其泽,故名;另说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据《长葛县志》:邑以葛天氏得名鄢陵县:郑武公元年(前770)郑武公灭鄢国,废鄢国为鄢邑,后更名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襄城县: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设襄城县,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周之襄城,楚灵王所筑;京相璠曰: 周襄王居之,因名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春秋形势图可知,卫国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陈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妫姓诸侯国,地名代表了当时诸侯国的封地;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其地名代表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如古都洛阳因位于洛河以北而得名;根据材料二可见其地名代表了当地的人文特征。
(2)结合所学分析即可,例如,禹州市:明万历三年(1575)避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1913年降为禹县,1988年改市;传禹治水有功,禹子启在此建夏朝故名;另说因相传此为夏禹所都得名;据《水经注》:夏禹始封于此长葛市:隋开皇六年(586)长社县更名长葛县,1993年12月设市;传此地为远古氏族部落葛天氏故址,后人永思其泽,故名;另说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据《长葛县志》:邑以葛天氏得名鄢陵县:郑武公元年(前770)郑武公灭鄢国,废鄢国为鄢邑,后更名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襄城县: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设襄城县,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周之襄城,楚灵王所筑;京相璠曰: 周襄王居之,因名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