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盛唐气象 同步训练
1.据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激化了唐朝与吐蕃的矛盾 B.使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C.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2.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是一件珍贵的藏品。高大雄伟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
A.边疆巩固 B.国力强盛 C.民族融合 D.重文轻武
3.下列图片所反映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D.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4.“史诗同源”,共同描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画卷。下列能够再现西部地区历史情景的诗句是
A.西出阳关无故人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百万雄师过大江
5.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测,唐代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中外交流的频繁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央集权的加强
6.2022年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首次展出唐女官上官婉儿的墓志,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有女皇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D.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7.《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商品交流繁盛
C.中外交往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
8.宋代人洪迈谈唐诗时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这表明唐诗繁荣的原因是( )
A.时局动荡不安 B.题材内容广泛 C.风气包容开放 D.诗人地位提高
9.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以唐为界,这之前的“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名。从唐高祖颁行“开元通宝”起,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10.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
11.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繁荣开放,封建盛世 D.重文轻武,科技发达
12.下图所示内容可直接用来研究唐代
(步辇图)
A.频繁的对外贸易 B.严格的官员选拔
C.密切的文化交流 D.开明的社会交往
13.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旅游,你可能看到( )
①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山 ②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日
③越窑烧制的粉彩瓷器 ④欧阳询的书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清朝蒋士铨曾作诗歌颂一位唐朝杰出诗人,诗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真将歌笑老风尘。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赞颂这一位唐朝诗人的作品展开犹如一部信史。这首诗赞颂的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元稹 D.李贺
15.“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该论述旨在强调唐诗
A.作者地位低下 B.创作氛围宽松 C.反映市民文化 D.批判封建礼教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3)根据材料三,请运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靠中国南北分水岭——秦岭,北依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今西安地区早在100万年前,便已经有了以蓝田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活动。后来,长期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而铸就了3100多年的建城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摘编自姚敏杰《西安史话》
材料二 扬州南临大江,北接黄淮平原,位于南北大运河的枢纽,长江、运河交汇于此,是江淮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盐铁转运使本衙所在,淮南节度使治所。唐后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地位已经上升为“国用所系”的关键之所。
——摘编自宁欣《唐史识浅录》
材料三 《姑苏繁华图》绘制于乾隆二十四年,描绘的是苏州胥门到山塘街一带,图中出现丝绸店铺共14家、棉花棉布业共23家、染料染业共4家、酒业共4家、凉席业共6家、油漆、漆器业共5家、衣服鞋帽手巾业共14家、灯笼业共5家、竹器业共4家、窑器瓷器业共7家、钱庄典当业14家、酒店饭馆小吃等饮食副食业共31家……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江南文化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安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西安地区做过哪些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2)据材料二,概括扬州成为江淮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唐后期扬州升为“国用所系”关键之所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姑苏的繁华体现在哪一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的盛世繁华能否持续百年,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计划唐朝与吐蕃的矛盾,排除A项;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排除B项;唐朝还没有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材料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众多胡人,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具有兼容并包的社会特征,C项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边疆巩固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唐朝的国力大小问题,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是在宋朝时期推行的,排除D。故选C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步辇图”“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历史史实,据此可知,艺术可以再现历史史实。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战国铜壶不能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解析】“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因此能够再现西部地区历史情景,A项正确;“烟花三月下扬州”与江苏扬州有关,“姑苏城外寒山寺”与江苏苏州有关,这都是有关江南地区的历史情景,排除BC项;“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解析】依据“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可知唐朝时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受到人们的推崇,由此可见这反映了唐代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代的民族关系,不能体现中外交流的频繁,排除B项;仅凭唐朝服饰不足以得出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C项;中央集权加强表现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解析】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有女皇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反映了唐代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社会风气相对开放,D项正确;科举制度是古代选官制度,题干中这些女性人物并非都是通过科举制度而闻名,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没有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排除B项;宋朝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材料“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繁荣,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业活动是海外贸易,无法体现海外交通发达,也无法体现中外交往密切,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人洪迈认为唐人写诗对先世和当时的事情没有隐晦,对于一些秘密的事情也反复地提及,而统治者并不因此怪罪他们,可见包容开放的风气促进了唐诗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时局动荡不安、题材内容广泛、诗人地位提高方面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解析】题干反映了唐之前的“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名,而从唐高祖颁行“开元通宝”起,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显然有利于货币的使用和商品的流通,有利于减少人们商品买卖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为非金属货币即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土地兼并逐渐加剧是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与题干中这一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解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管理当地事务,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C项正确;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不利于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在管辖区内设立羁縻州府,与扩大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无关,排除B项;隋代已经出现羁縻州府,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时间是618年~90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应的是唐朝,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往频繁,先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因此“繁荣开放,封建盛世”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C项正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开凿运河,创立科举”对应的是隋朝时期,排除B项;“重文轻武,科技发达”对应的是宋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体现的唐朝开明的社会交往,D项正确;唐朝和吐蕃的交往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严格的官员选拔,排除B项;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密切了汉藏之间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发明了曲辕梨,因此①在唐朝时期可以看到;欧阳询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④在唐朝也能看到,D项正确;②体现的是市突破了时空限制,唐朝时期市、坊严格分开,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故②不可能看到;③中的粉彩瓷是清朝的,不可能;含有②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位唐朝诗人的诗犹如一部“信史”,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独向乱离忧社稷”指的是诗人生逢乱世,心忧国家。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有“诗史”之称,B项正确;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壮美河山,抒发昂扬进取的精神,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排除A项;元稹、李贺的诗歌无题干描述的特点,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5.B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在于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避讳的比较少,故选B项;材料中未体现作者地位低下,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市民文化,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批判封建礼教,故排除D项。
16.(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举例:(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
(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任意1点
“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任意1点
(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任意2点
【解析】(1)根据图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隋唐,因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重新完成国家统一,并且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扩大规模,进士科成为主要考试科目,到武则天时出现殿试和武举,到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在文化上主要是唐诗繁荣。
(3)根据材料三“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进主要指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等。根据“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可知,“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典型事例有: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
(4)根据材料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对外交往繁荣,外来学习者众多,再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兴盛所具备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
17.(1)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长期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隋、唐。
(2)位于大运河的枢纽;安史之乱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3)各行业店铺众多。(或商业与手工业的发达)不能,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自然地理环境、国家重大工程、行政地位、政局动荡、人口迁徙、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得出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根据“长期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得出长期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根据所学可知,大一统王朝西汉、隋、唐都以长安为都城。
(2)根据“位于南北大运河的枢纽”得出位于大运河的枢纽;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促进经济重心南移,使扬州升为“国用所系”的政治经济地位。
(3)根据“出现丝绸店铺共14家……酒店饭馆小吃等饮食副食业共31家”得出各行业店铺众多。不能,根据所学,可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分析总结。
(4)综合材料,可从自然地理环境、国家重大工程、行政地位、政局动荡、人口迁徙、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角度总结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