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训练
1.北宋时,“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北宋
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B.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C.文武并重使边患危机消除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2.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 )
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3.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
A.意在强化皇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实现重文轻武 D.导致政局动荡
4.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
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5.宋代的节度使一般徒具官名,不到驻地赴任,皆留在京师,“赐第以居之”。宋朝政府如此安排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分割宰相事权 B.节约财政开支 C.强化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
6.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
A.削弱禁军权利 B.强化中央集权 C.重文轻武 D.广纳贤才
7.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一变化表明( )
A.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D.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
8.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B.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
C.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9.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0.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个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重文抑武”国策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11.赵匡胤是在黄袍加身事件后登基称帝的。五代律令沿用唐律。《唐律疏议》有十恶不赦的说法,其中第六恶是大不敬。王元亮对“大不敬”的注释是:“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事件中,赵匡胤罪大恶极,已无活路,只好称帝的违法行径是( )
A.偷取了皇帝的御服 B.穿上了皇帝的御服
C.派兵劫取皇帝御服 D.领兵入宫索取御服
12.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重文轻武 B.提高武将地位和待遇
C.大力发展经济 D.鼓励发展科技
13.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14.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控制剧烈土地兼并 D.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15.“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然而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 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
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太祖
赵普
(1)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的疑问。
(2)宋太祖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3)“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49年,范仲淹到杭州做官,考虑到苏州的宗族中尚有不知饥寒的成员,以俸禄购买良田,捐给范氏宗族作为公产,设立管理机构管理,称为“义庄”。范仲淹为义庄制定了“规矩”,大致如下:
(一)宗族内部逐房计口给术,男女五岁以上每人每日白术一升(约略相当于每人一天的粮食消耗量);
(二)每人每年冬衣布一,五岁以上十岁以下减半;
(六)乡里、外姻、亲戚中有贫困、急难不能度日者,诸房商议核实,酌量济助;
(七)年成半熟,必当椿留三年以上粮储,以备凶荒。
——多贺秋五郎编《宗谱研究》等
材料二 范氏义庄有着严密的内部规范管理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不断完善补充旧有规定。旧规规定,管理人的长辈不得干涉义田事务,以致出现管理人带着外人开仓卖粮的粮事。于是到南宋时加一条:一旦管理人徇私,义庄成员可以揭发。由于宗族成员不断增加,而义田数量所增有限,难以为继,所以义庄逐渐向以救助族中之贫困成员为主转变。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如清前期大同知府范瑶捐助田地1000亩。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子孙世守,前赴后继,承其志扩其业,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持续长达八百多年。
——陈来生《范仲淹义庄的依法管理对当今法制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创立义庄的目的和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范氏义庄持续八百多年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范氏义庄运作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启示。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题干“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寇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北宋时,武将军功再高,其地位都无法与状元出身的文官相比,反映了当时政府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题干反映是文臣和武将的地位对比,没有涉及科技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文武并重使边患危机消除、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C
【解析】根据“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可得出宋太祖亲自监考科举,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科举以考试为标准,排除A项;这一措施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B项;这一措施与重文轻武的政策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举措实际上是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从而强化皇权,A项正确;参与宰相群体的人员过多反而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削弱宰相的权力,没有体现文官与武将地位的对比,无从得出这是为了实现重文轻武,排除C项;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也无法得出该举措导致宋朝政局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科举考试注重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项正确;“实现了”“杜绝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析】根据“宋代的节度使一般徒具官名,不到驻地赴任,皆留在京师”,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接受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中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节度使是地方官,与分割宰相事权无关,排除A项;节度使留在京师,“赐第以居之”,并没有节约财政开支,排除B项;“宋代的节度使一般徒具官名,不到驻地赴任,皆留在京师”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根据题干“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削弱进军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广纳贤才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C
【解析】依据题干的“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反映出明治维新以前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日本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这表明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C项正确;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是题干材料表明的问题,排除A项;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在题干材料中不能表明,排除B项;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C项正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不属于文教事业,排除AD项;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排除B项。故选C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婚姻结好,岂为财物?”“以正风俗”“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等信息可知,宋代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婚姻论财风气,强调婚姻对祖先、后世的意义,这说明当时理学家意图维护封建礼教纲常,B项正确;材料中“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说明当时理学家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理学家维护儒家的传统婚姻观,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符合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排除C项;理学家维护儒家的传统婚姻观不利于促成婚姻习俗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少一个进士及第耳”体现了宋朝武将地位低下,重视文官的“重文抑武”国策,B项正确;枢密使是宋朝分割宰相权力地枢密院主官,掌管军政,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但题干强调的是作为枢密使的武将地位没有进士出身的文官地位高,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冗官”无关,排除C项;理学是儒学在宋朝发展的表现,宋朝重视科举,重视文官地位与儒学发展无关,而是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黄袍加身指的是穿上了皇帝的御服,“乘舆服御物”是《唐律疏议》中的第六恶大不敬,黄袍加身就是属于大不敬,B项正确;偷取、劫取、入宫索取都不属于“乘舆服御物”的大不敬之罪,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A项正确;提高武将地位和待遇不利于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排除B项;发展经济和发展科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不能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根据题干“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这表明通判的作用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体改,排除C项;中书门下是中央官,不是通判牵制的对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解析】根据材料“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可知,这一规定是针对官僚的特权作出的,它对限制官僚的特权起了一定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军队和土地兼并,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段文字叙述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即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A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项;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16.(1)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军权过大,导致唐朝以来一直战争不止。
(2)在中央,采用了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了相权。在地方上,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了防止知州权利过大,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住军队。
(3)这些措施使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权使地方权限太小,军队战斗力削弱等消极后果。
【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自唐季(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可知,宋太祖的疑问是为什么唐朝以来一直战争不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军权过大,导致唐朝以来一直战争不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夺其权”,采用了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了相权。在地方上,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了防止知州权利过大,设置通判。“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之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握。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住军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使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权使地方权限太小,军队战斗力削弱等消极后果。
17.(1)救济贫民,主要是宗族中的贫民;功能是义务赈济宗族中的贫困成员。
(2)管理严格,义庄成员相互监督,后世范氏子孙对义庄屡有捐助等。
(3)赈济贫民要公开公平,防止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等。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考虑到苏州的宗族中尚有不知饥寒的成员,以俸禄购买良田,捐给范氏宗族作为公产,设立管理机构管理,称为‘义庄’”材料二“所以义庄逐渐向以救助族中之贫困成员为主转变。”,由此得出范仲淹建立义庄的目的是为了救济贫民,解决饥寒问题,主要是宗族中的贫民;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由于宗族成员不断增加,而义田数量所增有限,难以为继,所以义庄逐渐向以救助族中之贫困成员为主转变。”,由此可知义庄的功能是义务赈济宗族中的贫困成员。
(2)依据材料二“范氏义庄有着严密的内部规范管理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不断完善补充旧有规定。”反映了范氏义庄持续八年的原因,是因为内部管理严格;“旧规规定,管理人的长辈不得干涉义田事务,以致出现管理人带着外人开仓卖粮的粮事。于是到南宋时加一条:一旦管理人徇私,义庄成员可以揭发。”反映了义庄成员相互监督,可以揭发;外人监督等;由此材料二“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范氏义庄持续下去的原因,还因为后世范氏子孙对义庄屡有捐助等。
(3)依据前面的材料“旧规规定,管理人的长辈不得干涉义田事务,以致出现管理人带着外人开仓卖粮的粮事。于是到南宋时加一条:一旦管理人徇私,义庄成员可以揭发。”借鉴范氏义庄的做法,赈济贫民要公开公平,互相监督,防止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