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
1.北宋四大书院为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这些书院既是古代思想大家集散地,也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地。当时江南地区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城市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D.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
2.《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的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南方手工业的繁荣 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
C.宋朝海外贸易兴盛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3.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开封,“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种情景直接反映了( )
A.宋代商业繁荣景象 B.宋代手工业水平高
C.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D.宋代人口增长过快
4.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5.“自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的达130个县,占总数的75%。由于宋瓷大量向海南诸国出口,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畅销货,因而在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建立了不少的瓷窑。”从以上材料中能提取到的有关朱代瓷窑的信息是
A.工艺高超规模宏大 B.南多北少种类丰富
C.两宋政府主要财源 D.分布广泛享誉世界
6.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与唐代天宝年间相比,北宋初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增长幅度较大,这一变化可以推断(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
C.北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D.北民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发展
7.下列对“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流行于隋唐时期 B.“苏湖”指的是苏州、湖州
C.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8.长篇诗歌《中国有了一条船》以诗入史,以史观今,放眼中华文明进程中的船文化,颂扬船文化深处的中国精神。以下史实错误的是( )
A.距今8000年的先民制造独木舟 B.南宋临安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C.明代郑和的宝船扬帆下西洋 D.嘉兴南湖红船见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9.据记载,南宋初年,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B.引进自越南的占城稻不适合在中国种植
C.《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D.从北方引入的曲辕犁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10.“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葚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B.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C.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D.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11.对于宋朝的评价,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冠以“积贫积弱”的定位,而以日木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却给予“商业革命”等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
A.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 B.囿于史料的缺失制约了对宋朝的研究
C.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 D.问题研究视角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12.窑变艺术是制瓷过程中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钧窑瓷器艺术其实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俗语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有的呈玫瑰紫色,有的呈海棠红色,犹如青天的彩霞,让人痴醉。这主要体现了古代手工业者( )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
C.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D.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13.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浙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14.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南宋绍兴末年,政府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但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由此可知宋代
A.海外贸易到达范围广 B.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
C.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城市 D.农业生产落后
15.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16.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革命的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出现中产阶级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小组以“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
循史探因
资料1: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
时间 亩数
开宝九年(976年) 2.9亿余亩
至道二年(996年) 3.1亿余亩
天禧五年(1)年) 5.2亿余亩
——摘编自《文献通考》资料2:(开封)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则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架城集》(节选)
(1)根据“宋韵生活”,列举两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体表现。
(2)结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学的发展,江南地区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B项正确;江南地区书院出现与当值北宋的政策无关,排除A项;城市商业得到发展不是江南地区书院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北宋当时不偏安江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可知,描述了宋代临安的商业更加繁荣,突破了唐朝商业区仅限于市的范围,商业贸易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丰富和方便人们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商业繁荣的表现,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阐述的是临安的商业繁荣的状况,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京的交易市场宏伟壮观,交易量庞大,这说明了东京商业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手工业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海外贸易发达,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解析】根据材料“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可知,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人口,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市已遍布城内各处、坊与市已没有区别,排除BD项。故选C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畅销货,因而在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建立了不少的瓷窑”可知,宋代瓷窑分布广泛享誉世界,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代瓷器工艺高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的达130个县,占总数的75%”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宋代瓷器南多北少,排除B项;两宋政府的主要财源不是瓷器,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北方大量民众被迫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发展,到北宋时期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西晋末年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北宋只是局部统一,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中的“苏湖”指的是苏州、湖州,说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8.B
【解析】宋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我国距今8000年的远古居民已经制造独木舟,排除A项;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排除C项;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举行,因此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解析】题干反映了南宋初年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南宋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中原地区被金军占据,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在南方的大量种植,A项正确;引进自越南的占城稻在南方得到了推广,并不是不适合在中国种植,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所写的农学著作,与南宋农业状况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依据“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等信息,可知反映了传统农业总结农时以便于农业生产,由此体现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农作物种类的明显增多,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合理安排农时,没有体现区域农业的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冠以宋朝“积贫积弱”的定位,这是站在宋朝统治的视角上研究的结果,国外学者给予宋朝“商业革命”等较高评价,是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上研究的结果,D项正确;问题研究视角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无法达成共识,排除A项;我国学者大多冠以宋朝“积贫积弱”的定位,并非掌握史料缺少,而是受到问题研究视角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不能说明国外学者史学研究没有务实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钧窑瓷器制作是一种精神追求,追求制瓷在入窑前由单色的的胚胎,烧制好的瓷呈现万紫千红的颜色,即要想烧好瓷器精品,必须有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项。
13.A
【解析】题干反映了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浙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说明宋代农作物推广的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长,A项正确;三国时已经发明翻车,排除B项;仅凭题干中农作物的种植不足以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而且区域经济也不仅仅包含农业,还包括手工业、商业等,排除C项;农作物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的饮食习惯,但不足以使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解析】根据题干“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可知,商品经济发达,根据“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可知,海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宋代海外贸易到达范围广、商业城市的信息,排除AC项;题干“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说明北宋农业税赋收入不如工商业,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解析】依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经济发达,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宋代对外开放,海外贸易行省;宋代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而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是在明清时期,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因此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B,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1)①种植技术提高,产生一批富裕地主;②贸易日益发达,产生一批富裕的商人;③制造业愈加兴旺,产生一批富裕的手工业主;④娱乐业发达,产生一批富裕艺人;⑤海外贸易兴盛,产生一批富裕的海商等等。(意思相近即可)
(2)①黄河流域长期混战,而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③南方重视水利建设;④南方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⑤南方气候优越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得出①种植技术提高,产生一批富裕地主;根据材料“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得出②贸易日益发达,产生一批富裕的商人;根据材料“制造业愈加兴旺”得出③制造业愈加兴旺,产生一批富裕的手工业主;结合所学宋代的文化发展史实得出④娱乐业发达,产生一批富裕艺人;结合所学宋代的海外贸易发展史实得出⑤海外贸易兴盛,产生一批富裕的海商等等。
(2)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得出①黄河流域长期混战,而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根据材料“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并结合所学得出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根据材料“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得出③南方重视水利建设;根据材料“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得出④南方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结合所学南方的气候条件得出⑤南方气候优越等。
17.(1)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北宋垦田数量增加,说明北宋农业生产发展;“每一交易,动则千万”,说明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说明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解析】(1)据材料“瓦子示意图”、“清明上河图”、“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选送参加科举”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结合“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可知,北宋垦田数量增加,说明北宋农业生产发展;“每一交易,动则千万”,说明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说明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