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历史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22: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训练
1.自1981年始,中共中央下发多个文件要求开展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并着手培养了众多专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抢救、整理的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达百万种。此举有利于( )
A.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B.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
C.创造民族文化传承的良好条件 D.保障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通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中国模式”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50年,周恩来在欢迎各民族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对于各民族的内部改革,则按照各民族大多数人民的觉悟和志愿,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4.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左图右史"是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当某班同学使用下列示意图时,他们要借助此图来理解的历史概念,最有可能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一带一路”建设
C.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6.邵斌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察合台汗国、伊犁将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地区应是( )
A.宁夏 B.西藏 C.新疆 D.广西
7.“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部分地方的名称进行了改名,如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判断是( )
A.实施一国两制的政策 B.实行基层群众自治
C.重视对地理环境的体现 D.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8.下图是乐山市行政区划简图,①、②地区实行的不同于图中其它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多年来,河北省一直坚持对口援疆工作,围绕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领域,投入资金,改善民生。河北对口支援新疆的理由是( )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②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促进新疆经济高速增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宪法的规定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11.阅读如图,导致这一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CDP总量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C.改革开放的推动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2.学者汪晖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已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为了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大团结,中共确立了(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4.每年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生态环境 B.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C.实现祖国统一 D.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15.“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在民族政策中的体现,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新中国成立后实践这一理念的治国策略是
A.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大力提倡“求同存异”
16.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表现的是以皇帝为首,以比丘(俗称“和尚”)为前导的男供养人出行行列。它融汇外来佛教艺术和中原汉族艺术风格,摆脱了北魏早期雕像深目高鼻、清瘦骨感的特点,代之以面貌方圆、神态安详的造像风格。
材料三 这幅拍摄于1947年春天的照片,记录了一个被后人称为“五一大会”的重要历史事件。当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召开。这次会议上,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等重要文件,选出临时参议会,并经参议会选出内蒙古自治政府,乌兰夫任主席。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而采取的措施。试举一例简单说明西汉时期“西部贸易交流频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根据材料简析这一时期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得益于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4)根据材料四,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是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下图)
材料二 “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唐太宗
材料三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相互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元朝境内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发展和交融。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摘自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当时的这一现象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材料二内容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观念?试举一例史实说明。
(3)材料三中形成的新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民族众多及各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根据题干“少数民族古籍”等信息,可得出题干涉及的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方面的保护,是在创造民族文化传承的良好条件,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内容不是教育、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B
根据题干“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了积累了宝贵的实现经验,故这一“中国模式”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之政治制度,与“解决民族问题”不符,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解决民族问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D项正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三大改造是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方面实行的改造,排除B项;实行赎买政策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采取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4.D
材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我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所有地区,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无法判断少数民族地区是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C
根据示意图信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是民族区域自治区示意图,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正确;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A;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涵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重点合作领域。这些领域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B;“一国两制”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6.C
根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察合台汗国是元朝在包括新疆地区在内的汗国;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故C符合题意;宁夏、西藏、广西与“西域都护、察合台汗国、伊犁将军”无关,排除ABD。故选C。
7.D
题干中国迪化名称体现了旧中国对这些地区的蔑视,这是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而建国后的名称没有民族歧视的表现,所以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正确;一国两制是中国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排除A;题干为体现“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排除B;题干体现地方名称变化,与重视地理环境无关,排除C。故选D。
8.C
图中①是峨边黎族自治县,②是马边黎族自治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乐山其他地区不同,故C正确;“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故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错误。
9.A
依据所学知识,河北对口支援新疆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建立后,又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①②正确;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度是尊重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但是与河北支援新疆并没有直接关系,③排除;河北对口支援新疆有利于促进共同繁荣,但是促进新疆经济“高速增长”显然过于夸大,④排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0.A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由此可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故选项A符合题意;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结果,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1.A
依据题干信息“1953年—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GDP总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全面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再次得到发展。而④“一国两制”的构想与港澳台有关,与少数民族地区无关,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CDP总量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D
依据题干“新中国的某一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少数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共产党制度的创新,对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D正确;最早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内蒙古。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B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共同纲领》,C排除;故选D。
13.C
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D。故选C。
1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每年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故D正确;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单是少数民族的责任,故排除A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也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故排除D项;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故排除C项。故选D。
15.B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在民族政策中的体现,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他们因时、因地、因族制宜,赢得了不同民族群体的拥护。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故B符合题意;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不属于民族政策,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排除CD。故选B。
16.(1)措施:在南方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举例说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和开渠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举一例即可)
(2)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任意一点即可)
(4)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团结奋进的意识。
(1)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南方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统一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与南越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和开渠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2)据材料“《北魏帝王出御图》”可知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了加强统治,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促进了民族交融。
(3)据材料“这次会议上,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等重要文件,选出临时参议会,并经参议会选出内蒙古自治政府,乌兰夫任主席。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据材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发展的意识都可以作为答案,如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团结奋进的意识。
17.(1)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写出一点);
(2)民族平等或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回族。
(4)地域辽阔,自然因素的差异造成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通有无。(写出一点);
(1)依据材料一中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现象,即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人民。当时的这一现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2)依据材料二“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可知,反映了唐太宗民族平等或开明的民族政策,主张对待少数民族应一视同仁。结合所学,可知相关的例子有唐太宗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送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依据材料三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相互通婚,逐渐交融,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依据材料四“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概括中国民族众多的原因是地域辽阔,自然因素的差异造成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依据材料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概括各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是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通有无。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