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步训练
1.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C.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全部代表大会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2.下图我国一位领导人的主要行程,在此行程中他( )
A.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B.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在学习了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后,李老师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进行梳理。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B.开始全面深化改革与开放征程
C.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新布局
4.“证券、股票、市场,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1992年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A.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C.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5.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讲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他的讲话( )
A.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B.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说道:“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下面属于贯彻谈话精神的是( )
A.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1992年,这位老人从武汉走到深圳,走到珠海,走到上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谈。”老人的这次视察活动( )
A.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了全面部署 B.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新的历史方位
C.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D.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8.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同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D.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9.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根据下面这组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B.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提高,贫困人口的数量全球最低
C.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率越来越低
D.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10.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材料反映了( )
A.邓小平理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成熟 B.邓小平理论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C.邓小平理论深刻揭露社会主义本质 D.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1.“1992年,张家港提出了‘工业经济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的‘三超一争’口号……张家港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1995年,经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的大力倡导,‘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经验’走向了全国。”依据材料分析,与“张家港精神”的提出高度相关的是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南方谈话的发表 D.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提出
1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部署;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这说明( )
A.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D.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经济
13.在这一段段艰难探索的岁月中,有过很多重大的会议。它们是党的领导集体共同智慧的结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共同主题是( )
A.建设经济特区问题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四个全面”战略部局 D.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
14.同学们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现代中国农村的巨变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他指出:“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这些谈话( )
A.表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 B.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C.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 D.揭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序幕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底,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突破会议原先设定的议程,率先提出“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提出解决一批重大冤假错案的意见,成为拨乱反正的第一炮。对于抗战期间一些在敌伪政权做地下工作的同志的评价问题,陈云说,“应该对他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这对党内党外都有极大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此后,陈云主持、参与复查了一大批的冤假错案。
——摘编自王达阳《陈云与平反冤假错案》
材料二:危机催生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的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
-——-摘编自詹宏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
材料三: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 “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摘编自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云在平反冤假错案中坚持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这一时期形成的“总体开放格局”。
17.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A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学习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A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排除B项;图片中年代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代表大会,排除C项;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A
根据图示时间、地点可知,图示行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A项正确;中国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B项;中国十三大上,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排除D项。故选A项。
3.C
依据题干“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进行梳理。”根据图片“夺取新民主义革命伟大胜利”表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推向前进;结合课本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之后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十九大国家领导人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C项正确;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开始全面深化改革与开放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排除AB两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一个战略。对党史阶段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D
根据材料“证券、股票、市场,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可知,这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经过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B项;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5.B
根据“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可得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C项是在十三大上,排除C项;D项是十八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C
依据题干可知贯彻该谈话精神的事件应因发生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理顺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C项正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53年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依据所学可知老人的这次视察活动是指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D项正确;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了全面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新的历史方位,排除AB项;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8.B
依据所学知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强调农村包围城市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AD项;“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属于新中国历史上“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B项。
9.C
依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1978年~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而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由此可得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率越来越低,C正确;题干表格数据没有涉及中国和世界的对比,无从得出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或贫困人口的数量全球最低,AB排除;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到2019年时,我国仍然存在部分贫困人口,因此不能说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D排除。故选C。
10.A
材料“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体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与时俱进特征,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题干的“‘三超一争’口号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1980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排除A;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与“张家港精神”的提出不是高度相关。排除B;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排除D。故选C。
12.B
根据材料“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部署;邓小平南方视察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都是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B正确,ACD项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
13.D
依据所学可知,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由此可知,党的三次代表大会共同的主题是D,D项符合题意;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排除;B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排除;C项提出“四个全面”战略部局是在2014年12月,排除。故选D。
14.D
依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萌芽阶段。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铺开,重点就是国企改革。同时逐步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深圳、珠海、厦门等,进而大胆开放整个沿海地区,这种自动积极开放的格局、气势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C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南巡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C符合题意;表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A不符合题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B不符合题意;邓小平南巡谈话揭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序幕的说法不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1)原则:有错必纠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尊重民意;注重调查研究;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因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体开放格局”: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解析】(1)依据材料一“陈云突破会议原先设定的议程,率先提出‘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应该对他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这对党内党外都有极大的影响”由此得出陈云在平反冤假错案中坚持的原则:有错必纠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结合课本所学,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依据材料二“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由此得出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由材料“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的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得出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尊重民意;注重调查研究;结合课本所学,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依据材料三“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 ‘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由此得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由材料三“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得出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结合课本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区等,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17.(1)①(浙江)嘉兴南湖;②红船(建党);
(2)③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④转危为安;
(3)⑤民族解放战争;⑥民族独立;
(4)⑦1953;⑧伟大复兴;
(5)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角度一:爱国
角度二:奉献
角度三:创新能涵盖革命和建设两个阶段,只要观点正确,能够符合三个角度的内容即可
(1)依据课本所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是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精神。故①浙江嘉兴南湖;②红船;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布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③红军长征;④转危为安。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1年——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故⑤民族解放战争;⑥民族独立。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美国帝国主义,塑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次伟大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故⑦1953;⑧伟大复兴。
(5)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故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军长征中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得出中国共产党精神内涵核心:爱国、奉献、创新前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