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3.土地改革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大单元主题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巩固
成立
巩固
开国大典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准备
全国政协一届会议
1.知道土地改革
2.理解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年版)
新课标要求
目录
背景——土地问题阻发展
01
经过——颁布法律分土地
02
意义——巩固政权促发展
03
研读史料——了解建国初经济形势
阅读材料思考: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形势是怎样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这种形势的?
针对当时的经济状况,中国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打击不法分子囤积居奇;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同时,中国政府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是如何开展的呢?
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正常状态,造成了广大的失业群。
——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
背景——土地问题阻发展
第一章
中国古代、近代中的土地措施
大单元主题教学
战国商鞅变法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明末
李自成
“均田免赋”
晚清(近代)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晚清(近代)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结合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所学,梳理不同时期的土地措施?
近代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大单元主题教学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梳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的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 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土地改革的背景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土地制度不合理
思考:中国当时的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附带劳动,靠剥削为生,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地租
富农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自己参与劳动,但以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
中农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贫农 占有一部分土地或没有土地,一般需要租入土地耕种,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受剥削
雇农 一般全无土地,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材料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思考: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会有什么结果?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国家工业化进程,影响新政权的稳定。
我国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经过——颁布法律分土地
第二章
自主阅读、表格整理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阅读教材P13内容,完成下列有关土地改革表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时间
文件
内容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研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研读史料——理解改革措施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策略
史料实证
相关史事
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
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土地改革的进程
时空观念
1950年冬——1951年春,
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地区
1952年——1952年春,
华南、西南地区
1952年冬——1953年春,
少数民族地区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史料实证
相关史事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是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经过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土地改革的成果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农民分到了劳动工具
意义——巩固政权促发展
第三章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阅读教材P15-16内容和《相关史事》与课后2题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下问题:
1.土地改革后,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教材从哪些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粮食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生活得到了改善;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提高了,支援了国家其他方面的建设。
研读史料——理解改革意义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二: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分层归纳——理解改革意义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土地所有制方面:彻底摧毁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地位方面: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国家发展方面:巩固了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请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农民的地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等几方面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土地改革
背景
经过
意义
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民要求获得土地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土地所有制方面:彻底摧毁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地位方面: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 国家发展方面:巩固了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时间:1950——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实战演练
1.(2020山西)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 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 2 千克油、3.5千克盐。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 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 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
A. 大生产运动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土地改革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指出这次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答案: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答出任意3点即可)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感 谢 观 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