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数加减法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数加减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03-13 14: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7--92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习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
1.出示信息 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情境图),这是2003年10月在莱阳农学院出生的两头克隆牛“健健”和“壮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与有关它们的信息。
这是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
体重(千克) 体长(米) 身高(米) … …
健健 38.26 0.7 0.76 … …
壮壮 38.3 0.76 0.79 … …
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①“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②“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③“壮壮”出生时的身高比“健健”高多少?
④“壮壮”出生时的体重比“健健”重多少?
⑤“壮壮”和“健健”出生时的体重一共是多少?
2.解决问题 探究算法
谈话:你最想了解那个问题 想不想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算法交流 分析比较
1.探索小数加法的意义及算法
①交流算式 理解意义
交流 :“壮壮”和“健健”出生时的体重一共是多少?
谈话:怎样列式?38.26+38.3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相同)
②交流算法 初步理解算理
追问:你是怎样计算?
预设:
生1: 生2:
38.26 38.26
+ 38.3 + 38. 3
76.56 76.29
谈话: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讲算法)你同意哪种算法?
追问: “3”为什么要和38.26中十分位的“2”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③小结: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把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加起的计算方法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以前什么时候用过?(沟通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 探索小数减法的意义及算法
①交流算式 理解意义
交流:“壮壮”出生时的体重比“健健”重多少?
谈话:怎样列式? 38.3-38.26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出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②交流算法 理解算理
谈话:你是怎样计算?(学生交流算法)
生1: 生2: 生3:
38.3 38.3 38.3
- 38.26 - 38.26 -38.26
0.04 0.16 0.14
谈话:同意哪种算法?小组内说说理由。
全班交流
谈话:会验算吗?试一试。(交流验算方法)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1.回归情境 解决问题
谈话: 你能自己解决刚才提出的其他问题吗?(学生独立做,展台交流算法。)
谈话:同学们的进步真大,都能写对竖式了,写竖式时,你都注意了什么?
有没有很快把相同数位对齐的小窍门呢?(板书:小数点对齐)
2.反思小结 总结算法
谈话:把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什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又是为了什么?(板书:计数单位)
追问:小数加减法都是怎么计算的?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小数点对齐、化简等。)
四、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
1.课件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
(学生判断对错,说出理由并改错。)
2(课件出示)口算:3.33+0.06
3.33+0.6
3.33+ 6
提问:每道题都有“3+6”,怎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3. 计算并验算。
9.7+12.34 10-0.8
4.走进生活。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思路
提问:为什么都是“低”,一道用加法算,而另一道却用减法算呢?
五、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谈话: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1:学会了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追问:能说说怎样计算吗?
预设2:知道了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提升: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自己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说明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问题。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谈话:联系自己的生活编写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