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情感异同
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
卢钺
自负孤高伴岁寒,玉堂茆①舍一般看。
顽风摧剥君知否,铁笛②一声人倚栏。
和商洛章子厚长官早梅
邵雍
群芳万品递相催,若说高标独有梅。
会得东君无别意,为怜清淡使先开。
【注】①玉堂:玉饰的殿堂。茆:同“茅”。②铁笛:铁制的笛管。相传隐者、高士善吹此笛,笛音响亮。
1.这两首咏梅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①
李白
鲁客向西笑②,君门若梦中。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③。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注】①此诗作于744至746年间。其时,供奉翰林近两年的李白遭馋见疏,上书请还后,被玄宗赐金放还,由长安返鲁、寓居鲁郡瑕丘(今兖州)。②鲁客:客居鲁地的人。向西笑:桓谭《新论·祛蔽》:“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③明光宫:汉宫名,汉武帝时建。
2.本诗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李白的送别之作,两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谢冕老师,您咋不老?
许文郁
①几年前的一个正午,中国美术馆十字路口,马路对面一个人正走在通往沙滩方向的五四大街上,红光满面,步履矫健,这不是谢冕老师吗?我很想跑过去与老师打招呼,忽又觉不妥,老师是从一个会议上出来?还是去赶往另一个聚会?看那匆匆的脚步,还是不要打扰了。我遥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也许这独自前行的身影,才是谢冕老师的常态。
②我忆起1986年那个春节,正是诗坛“三个崛起”被搅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趁回京探母的机会去拜望谢冕老师,老师说:“这个春节过得很清净。”我愕然无语,又颇能理解地看着谢老师,是啊,趋利避害,人之本性,当天空黑云压下时,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自是躲避。于是,谢老师有了难得的清净,躲开喧嚣也躲开了虚伪和繁杂。祸兮福兮?静潭深流,先生的思绪在那一段安静的环境中激烈地碰撞。不久,人们又一次见到了先生智慧的井喷,那从不见疲倦的身影又活跃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和聚会上。他主持了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激活当代文艺批评,这些年,又组织编写了《中国新诗总论》等几套关于百年新诗的丛书,还一连出版了几本著作。
③一次会议间隙,几个与会者围着谢老师在花园小径散步,周遭草青树碧,时令不对见不到花。一行人说说笑笑,忽觉有淡淡花香袭来,有人说是栀子花香,有人猜测是茉莉花香,也有人说不对,像玫瑰花香,独谢老师不语。大家东张西望,眼前仍是一片青碧,见不到娇红嫩紫,疑惑间,有敏感者觉得那香氛来自身后,齐转身,落在后面的谢老师忽然伸出手,掌心中,赫然躺着一个小小的香水瓶,众人认出这是宾馆为客人们预备的,笑闹声中,谢老师不无得意地举着这小小的香水瓶转来转去,脸上隐约老顽童的坏笑。一个小物件,便为众人营造出花香四溢的美妙境界,这正是谢老师。处身青年学子间不多言语,总是满怀兴致地看着那些抢着说话的学生,或莞尔首肯,或垂眸凝思,偶尔一句提问,几句解释,三两个字的点燃,便能营造出全新境界。
④最早知道谢老师,是看到他和夫人陈素琰发表在《文学评论》上评作家张洁的文章,立刻被充盈于文字中的诗意迷住了,而文中那句“不老的是思想”深印在我的头脑中。当时我以为,写出这样激情与净美文字的,一定是两个浸润在诗歌中的年轻人。后来我去北大进修,得以结识谢老师。那是1984年,论年龄,谢老师和陈老师都已知天命,可我觉得,那篇文章就是他们夫妻二人自身的写照。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眼里,谢冕和陈素琰二位师长几乎没有变样,我心中暗自疑惑: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其实细想想,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所骄傲的,不就是具有高级思维吗?思想不老,人便不老。
⑤见到一篇写谢老师的文章,提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涌现的新作品新思潮新现象,会让研究者应接不暇,而谢老师却选择了这个难度大的专业。评者是在赞美老师的知难而进,我却觉得不止如此。谢冕老师说:“当代文学日新月异,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我以为,谢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生长”的人,他的天性是接近时时出新、不断变化的时代,选择当代文学做研究对象,初心绝不会是困难与否——尽管谢老师并不缺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正如谢老师那篇文章的标题:《在新的崛起面前》,面对一个“新”字,“辛苦”即是享乐。
⑥谢老师,您怎会老?想起您,眼前就会出现诗中描述的“总是少有闲暇的急匆匆的脚步,总是思考着的皱着的眉宇”(谢冕《永远的校园》)的模样。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者,一个谢绝冠冕的老顽童,生命长青。
3.文章的标题说“谢冕老师,您咋不老?”,结尾又说“谢老师,您怎会老?”,这两个句子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国
秦牧
那年,马来亚的报纸上天天出现“不景气”的字眼。许多华侨工人失业了,带着他们的割胶刀和一点可怜的行李,到处去流浪。我们家也被这个不景气的风暴吹得摇摇摆摆了。爸爸失了业,回家来总是喝酒、叹气,和妈妈吵架。
日子越来越艰难。最后,爸爸对我们说,在新加坡再也生活不下去,他已经筹到一笔钱做船费,要带我们回“唐山”了。你也许觉得“唐山”这两个字很希奇吧。但南洋的华侨却总是这样称呼祖国的。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大唐帝国”的声威曾经远播到欧洲亚洲各地。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日,华侨们仍把自己叫做“唐人”,把汉字叫做“唐文”,把祖国叫做“唐山”。
回唐山啦,回唐山啦!我们又是快乐,又是忧愁。那时候,正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当儿,我们在报纸上的漫画里,常常看到一座被风吹雨打、歪歪斜斜的大厦。大人们说,那就是代表当时的中国哩。
终于有一天,爸爸吩咐我报告班主任,明天就不再去上学了。我在上学途中注意着路上的一景一物。缠着头巾赶牛车的印度人、把东西顶在头上的马来人、许许多多辛勤劳动的中国同胞、路旁一株株浓绿的街树,都使我感觉到无限新鲜。
班主任老师平常是爱打人的,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这天,我一踏进他的房间,却不知道有一种什么力量,使我亲切地、规规矩矩向他行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赖先生惆怅地说:“很快就走吗?”
“再在家休息一两天,就上船了。”
赖先生慈祥的点点头,突然仲出手来抚摩我的头:“好吧,回去读书也一样,我们是中国人,以后都是要回唐山的。
第一节课是赖先生上的国语。我一踏进课室,就觉得气氛有点特别。讲台上铺了一条白布,上面有一瓶野花,一看就知道是在操场后面的山坡上采来的。瓶子是一个用空了的旧墨水瓶。但就是这些平常的东西,使课室里的气氛变得庄严隆重起来了。这个课室,这个讲台,我们曾经在这里听许多先生讲过课的,我们曾经在这儿大家轮流讲述过傻女婿、老虎外婆、丑小鸭、骄傲的公主一类故事的,今天我就要和它告别了。这些先生们、同学们,我也都要和他们告别了。当日本军队侵占祖国东北的时候,我们曾经在这个远在国外的教室里开过会,大家都在臂上缠起纪念国土沦陷的黑纱,听着校长演讲,大家一起捏紧拳头哭泣。而在我们后面,一个英国警长却像老虎似的坐在那里监视着我们……大家曾经在一道度过多少辛酸和快乐的日子啊!而现在我就要离开他们了。想着想着,我突然觉得每一个人都可爱起来,连那平日爱跟我们男生吵嘴的女生赵美娜、平日爱打我们手掌的赖先生,此刻我都觉得他们十分可亲。我真想去拉一拉他们的手,都抱一抱他们!……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赖先生已经讲完一大节课了。他放下书本,扑去身上的粉笔灰,望着我温和地笑,然后就宣布道:
“吴林就要回唐山去了,下边的半堂的时间,我们开一个欢送会……”
班长李家驹像一个小政治家似的踏上讲台。他希望我回国以后好好读书,长大了去打侵略我们的帝国主义。他代表大家欢送我……。老实说,这些话其实也很平常,但我却听得十分感动,连眼眶都发热了。
接着又有两三个小同学上去讲话。真是出乎意料,连那个拖着两根小辫子,常常向先生报告我们的越轨行动的女同学赵美娜也上去讲了。她说我们大家都是热心爱国的人,都是国家的小主人翁,大家永远都应该互相惦记着。她说从她曾祖父因为贫穷、卖掉田地到南洋谋生算起,她家已经在南洋住了四代了。她只在课本里读到中国,不知道中国是怎么一个样子。但是她长大了一定要回到中国去。她的姊妹有些已经穿起外国服装,日常说话也用外国语了。但是她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
下课后,同学们都热烈地围着我。我简直像是马戏班里那骑在象背上的象童那么逗人喜爱了。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要回到祖国去,一种共同的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情感把我们紧紧地联在一起了。虽然我们生在英国殖民地,但大家却都是会讲北京话的……
我们全家搭大轮船离开新加坡的一天终于到来了。船上,成群回唐山的华侨都挤在甲板上。他们大都是漂洋过海来劳动了许多年,却只带着一点寒酸的行李回到故乡去的。大家又是忧愁,又是快乐。有一些马来潜水手,坐在一只只舢舨上,向轮船上的人要钱,每当人们投一个小银角子下海时,他们就纵身跳进海里,把银角子从海底捞回来,满身湿漉漉地爬回舢舨,高举着银角子给投钱的人看。一些投钱博取娱乐的欧洲旅客就在船上哈哈大笑。我看着看着,不禁拉住爸爸的手,问道:
“爸爸,为什么马来人总是这样穷,比我们中国人还穷?”
爸爸用低沉的声音回答我说:
“因为他们亡了国。”
汽笛长鸣起来,船身开始移动了。于是我们挥动着手巾,船上、码头上,都有千百条手巾在挥动着。也许是因为我们眼里有一层泪水,也许因为船已经开远了,总之,逐渐地人影模糊了。再见了,新加坡,再见了,亲爱的小伙伴!
(有删改,原载1956年6月《长江文艺》)
4.文中两处划线句子使用的词语相似,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处句子表达情感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风起
颜元叔
每周两次,因事进出植物园都得路过荷塘。二十年前,还在建国中学背书包的时候,一日至少一次,总得在植物园里吹吐着少年的意气。而后,便是长期的离别。一直到年前,还是事务把我带回去。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春天来到,塘水已不再是冬天的萧荡,处处箭立的荷枝嫩芽,把水面激起了生气。从枝茎到荷叶,从荷叶到荷花,从荷花到莲蓬,突变似的展现。不过是几星期,荷塘已经满溢着生命。
每次经过荷塘,来去匆匆,但闻得那满池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不是清香,却是浓烈的馨香,是以更觉神往。于是,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池走去。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池,弯曲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那带刺的荷茎,纤细、修长、劲韧,撑住一顶荷叶,圆似斗笠,叶心是一个小盆地,向天空摊开。雨天的时候,我曾见那叶心的水珠如水银,越集越大,而后荷叶一侧垂倾,水珠如银色瀑布,注还盈盈的池塘,发出那灌水的悠闲音响。这时带刺的荷秆满富弹性,把肥大的荷叶拨回原处,依旧摊开胸怀,承受着天、云、雨、露和微风。
下午的阳光从荷叶上反弹过来,翠绿跳入眼睛。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黄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走过长堤,到塘边的尖顶亭去看荷塘。我注意到靠着池边的水面是暴露的,覆盖的荷叶不见了,只留下根根尖端结结疤的荷秆。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于是,从手臂甚至长钩及不着的地方开始,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塘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碧绿城池。荷叶平洼而宽敞,是一片平面的造型,却有像标枪一般的莲花,次第挺立在碧叶丛里。那莲花高翘在荷秆之巅,荷秆挺直,荷花耸立。那若干荷秆上,已经不见荷花,但有一个小巧的莲蓬,或昂头或侧首,参差在花叶之间。还需要时日,才能成熟。愿莲子坠落,坠落在池中的污泥里,生长出更多“不染的生命”。
从尖顶亭望过去,美中仍嫌不足。二十年前,池塘的对岸是一栋日式的木头建筑,颜色古黑,并不耀眼,因此荷塘的风光,未曾遭受掩盖。如今却不同了。木质的建筑物已为钢筋水泥的“历史博物馆”所取代,庄严有余,雄伟有余,却把荷塘给镇压住了。最可怜的是,靠近博物馆一边的水面,竟有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定是工程中,大量水泥滑入塘中,把莲藕给封杀了。
我走到荷塘的西侧去,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风是从我身边吹向荷池,荷池的浓香,给吹到池那边去了。然而,风停时,那千万片荷叶的气息,依旧满溢过来,飘入我的鼻孔。我把公事包留置身侧,把六时半的应酬暂时忘掉呆呆坐在池边,看着荷叶荷花。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然而,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我在园内转了一圈。铁栅栏保护着树木,规定了人行的方向,这是二十年前没有的闭塞。我抬头望过树杪与树隙,但见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有的公寓甚至厨房的排气孔对着绿树的顶尖。巍峨的林业局的建筑,在花草树木与钢筋水泥之间作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塘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有删改)
5.这篇散文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荷塘”,表达出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同:都借“梅花”来表达对清新高洁品质的追求与赞颂之情。
异:
①卢诗侧重借梅花表达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保持孤高、淡然,并且不惧困难挫折的情感态度;
②邵诗侧重借梅花表达不与他人争相比较,无论何时都坚守内心宁静淡泊的情感态度。
2.①送别的时间不同:本诗是写作于秋天,表现出诗人往日繁华都已成云烟的无奈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江南三月,表达了送别的明快之情。
②送别时情感的不同:本诗通过为送从弟至西京长安应举的铺叙描写,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玩世不恭的不平心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之情充满诗意和鲜艳明快的感情。
③抒情和表达方式不同:本诗主要以直抒胸臆为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情于景,含蓄蕴藉。
3.同:都表达了对谢冕的尊敬以及谢冕不老、生命长青的赞美和祝愿。
异:表达的情感深度有差异。从称谓的角度看,“谢冕老师”更正式、书面化,“谢老师”则显得口语化,更亲切,感情由尊敬变为由衷赞叹。从句式看,“您咋不老”是一般问句,用做标题,有引起读者注意、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您怎会老”是感叹句,是找到答案后的肯定和激赏,把对谢冕的崇敬之情推向高潮。
4、相同点:都为即将回到祖国感到快乐。不同点:前者忧虑国家的前途命运;后者忧虑自己回国后的生计问题。
5.同:都表达出对荷(荷塘)的喜爱之情,都追求宁静,也都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异:①《荷塘月色》中有朱自清在现实中个人难以排解的苦闷心绪;
②本文有作者对都市中荷塘等自然生存环境的忧思,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