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 (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 (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8: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4 山水画的意境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逐层阐述观点的方法。(难点)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学习目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作者名片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之说,可溯及六朝宗炳的“畅神”之说与山水诗的兴起,后达宋人“诗画一律”之论。于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与古典诗词便有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但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及古体诗受到了白话文与新诗的冲击,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此风尤烈。
背景链接
而李可染,1920年在徐州拜画家钱食芝为师,据称习王石谷一派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曾听过康有为的演讲;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西画。这种经历使李可染认识了中国新山水画中的“意境”。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漫游山川,一路写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形成特有的山水画语言范式。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而所谓“魂”者,便是他在本文中所言的“意境”。
◆字词学习
灵魂( ) 惆怅( )
气概( ) 真挚( )
暮霭( ) 渲染( )
赋予( ) 颐和园( )
惨淡( )
hún
chóu chànɡ
ɡài
zhì
ǎi
xuàn

cǎn

◆词语连一连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伤感,失意。
整 体 感 知
第一部分
(1)
提出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
(2-4)
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
第三部分
(5-8)
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第四部分
(9、10)
阐述画山水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课 文 精 讲
课文2、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从正面论述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正面论证
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述,进一步说明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
反面论证
课 文 精 讲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举例论证
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引用全诗,证明了古诗中有很好的意境。
引用论证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 文 精 讲

意境

意匠
山水画
相辅相成
灵魂
加工手段
结合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画”“景”“情”“意匠”。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用思维导图来呈现全文结构。
课 文 精 讲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①_____________;写景就是写情
意境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意境
意境是诗画的灵魂
怎样获得意境
深刻认识对象→长期观察,站得高于现实
有②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其生命
怎样表现意境
苦心经营③_____
学 习 任 务 单
景与情的结合
强烈、真挚
意匠
课 文 精 讲
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内江中考)
文中多次引用诗词,强调画和诗是相通的,都要创设意境;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论述其不太熟悉的山水画的意境,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典雅。
课 文 精 讲
第7段“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要站得高于现实,才会拥有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能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
课 文 精 讲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引用四川人的话,具体阐明每一处风景各有其不同的特色。
引用论证
将风景的不同特色与人的性格差异进行类比,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类比论证
课 文 精 讲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阐述了画家有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感受,才可能有意境的独创性。
对比论证
课 文 精 讲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1
文章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
2
下列对文中引用……的作用分析最恰当(不恰当)的一项是(  )。
1
了解常见的引用类型及其作用。
2
注意引用的位置。
分析议论文中
引用的作用
考点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引用了诗词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请分别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课 文 精 讲
参考答案
分析议论文中
引用的作用
考点
文中所举实例 表达效果
第3、4段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4段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
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第7段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
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第8段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
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返回
课 文 精 讲
第6段举齐白石的例子和第8段举荆浩的例子证明的观点是否相同?
齐白石和荆浩的例子很相像,他们都通过长期观察,把握了对象的精神实质。但证明的观点各有侧重:齐白石的例子证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强调的是“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而荆浩的例子侧重论述长期观察的目的是“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这样才有可能创造意境。
课 文 精 讲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举例论证
以齐白石的印章佐证他画画讲究意匠,进而论证意匠对于画画的重要性。
过渡句
课 文 精 讲
本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为何保留了两段谈意匠的内容?
真题模拟
答题支架 
分析议论文
结尾段的作用
考点
作用
结构
内容
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
重申观点,起强调作用
发出号召或希望
补充论证,使文章论证更全面、严密
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参考答案
课 文 精 讲
保留这两段,是为了补充论证意匠在山水画意境中的关键作用,使论证更严密。“意境”是基础,“意匠”则是更高的要求。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这样既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文艺理论知识,又能对意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返回
课 文 精 讲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课 文 精 讲
3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深 入 探 究
文艺论文中所引用的实例与一般议论性文章中材料所起的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分析本文第6段和《不求甚解》第5、6段中的实例在论述。
相同之处 两文作者不仅举出实例,而且紧贴理论对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理论和实例的切合点。
不同之处 本文第6段中“齐白石画虾”的实例不仅是论证作者观点,即要获得意境,“要深入全面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的材料,更是作者对中国画研究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中国画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而《不求甚解》中第5、6段的正、反两个实例,都只是论证作者提出观点的材料,实例本身不是作者对专业问题的研究思路和过程的呈现。
山水画的意境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分析问题
阐释什么是意境
获得意境的途径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结构梳理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得出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
这篇文章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感情。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引用大量诗词,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文章中引用了大量诗词,使论据确凿充分,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文章为了论述什么是意境、山水画里包含着意境,就引用了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加以阐述。
引用这些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增添文章的文采和美感,使文章更富有韵律感,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生动易懂。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述,思路清晰。文章一开始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意境的含义,引用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阐释了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又以《十六字令三首》为例阐释了毛
主席的诗句意境很深。然后以设问句提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阐述画画既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这样,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墨竹图题诗
[清]郑 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拓展延伸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