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溜索》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溜索》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2: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溜索
阿 城
怒江大峡谷
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作者简介
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主要作品有《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遍地风流》一共分为四辑:一是“遍地风流”,二是“彼时正年轻”,三是“杂色”,四是“其他”。其中的作品大部分都很短,长的也就数千字。《溜索》是其中的代表作。
文体知识
新笔记小说
新笔记小说指20世纪80年代重新兴起、继承古代笔记小说传统而又有新发展的小说样式。新笔记小说继承了笔记小说的长处,篇幅长短不一,短则一二千字,长则五六千字;表现内容以叙述为主,行文简约,不尚雕饰;不重情节的惊险曲折,而是平易散淡,文思飘忽,看似东拉西扯,漫不经心,细加体会,形神兼备,气韵贯注;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涉笔成趣,富于禅机。
知识链接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知识链接
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滇西( ) 腮( ) 锱铢( )
驮子( ) 呼哨( ) 脑髓( )
黏汗( ) 盘桓( ) 涓涓( )
顷刻( ) 蓦地( ) 扭绞( )
战战兢兢( ) 千钧之力( )
zī zhū
diān
sāi
duò
shào
suǐ
nián
huán
juān
qǐnɡ
mò dì
jiǎo
jīnɡ
jūn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长年伏案工作让他感觉颈( )部不适,经常扬起脖颈( )活动一下。

( )驮子
( )驮运
duò
tuó

( )吞咽
( )咽喉
( )呜咽
yàn
yān

jǐnɡ
ɡěnɡ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形近字
桓( )
huán
垣( )
盘桓
断壁残垣
恒( )
恒心
yuán
hénɡ
呕( )
呕吐
怄( )
ǒu
òu
怄气
瞟( )
piǎo
瞟一眼
剽( )
piāo
剽悍
膘( )
biāo
膘肥体壮
坠( )
坠下
堕( )
zhuì
duò
堕落
预习检查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盘桓: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驮子:牲口驮着的货物。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很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顷刻:极短的时间。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点我放课文朗读
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汉子溜索过江,将牲口物资运到对岸。
高潮:“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过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合作探究
本文人物众多,有故事的讲述者“我”,还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合作探究
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分析:“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合作探究
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分析: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
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分析:在“我”溜索时,首领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合作探究
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分析:“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弹一弹”腿,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豪迈的为人、无畏的精神。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豪迈无畏的人。
合作探究
除了首领,马帮中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简要分析他的形象特点。
【示例】精瘦短小的汉子。
分析:描写瘦小的汉子时,作者运用大量动词,如“弹”“扯”“跃”“入”“拔”,传神地写出汉子溜索时的从容;巧妙化用形容词,如“小过去”“长出去”,形象地写出了汉子溜索时的状态,让人叹为观止。他是所有马帮汉子的一个缩影。
合作探究
除了人物描写,文中还有大段的环境描写。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分析:“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合作探究
除了人物描写,文中还有大段的环境描写。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分析:作者从怒江着笔,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突出了怒江大峡谷环境的奇险,而马帮汉子们面临如此险境却能够谈笑自如、镇定自若,环境描写对马帮汉子群像起到了衬托作用。
合作探究
文章主要人物是首领,为什么作者用不少笔墨写牛?试举例说明。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分析:牛们在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和溜索时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环境的险恶;与后文我“战战兢兢”相呼应;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动作的熟练、性格的沉着果断。
合作探究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分析: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写“我”出一身黏汗,显示出“我”刚才经历的惊险刺激,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对牛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也反衬了首领及汉子的无畏勇猛。
合作探究
小 贴 士
映衬也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使相互对照,相得益彰。“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对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所写的对象。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本文运用了大量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合作探究
小说中四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第2段: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为下文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
第11段: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侧面表现出溜索位置之高、峡谷之险、溜索的危险性之大,并以此反衬出马帮汉子的果敢沉着。
第24段: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突出表现了鹰的勇猛无畏。
第25段: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合作探究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我”的存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③“我”是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出马帮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合作探究
阿城作品的语言特色
八十年代,阿城的作品刚出来时,王蒙曾评价其“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我久没有见到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异于现时流行的各家笔墨,但又不生僻”。
阿城的语言特色突出表现在景物描写、动物描写、人物描写以及玩转动词四个方面。
细品语言
合作探究
阿城的创作是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的,其风格大体也如同明清小说,简约典雅,文白杂糅,读来不艰涩拗口,叙述从容平和,颇得传统文化之神韵。
我国古典诗文历来讲究“炼字”和“推敲”,往往一字一词成为全句或全诗的点睛之笔。从《遍地风流》几个短篇就可以看出,阿城写人状物惜墨如金,他不会把话说透,仅一个字或几个词就把自己的感觉写到极致,写到形神毕肖,甚至带着一重诗意,充满了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
细品语言
合作探究
第10段写瘦小汉子在溜索过程中“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小”字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经过怒江峡谷时,身影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第18段“聋了一般”“僵着脖颈盯住天”“又透远得欲呕”“手划出血来”“撕得钻心一疼”“血溅到唇上、鼻子上”等短句生动地写出了“我”溜索时的惊险情形。
细品语言
合作探究
第19段“眼纹一直扯到耳边”一句精妙在一个“扯”字,活画出汉子笑看胆小者的神态。
第21段“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一句精妙在“飞”“跃”“拐”“弹”等字,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刻画得非常鲜活。
细品语言
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马帮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沉着、冷静、从容。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阿城的《遍地风流》。
板书设计
溜 索
马帮汉子
环境描写
勇敢、镇定

烘托
反衬
对比
害怕
惊恐、绝望
“我”
课堂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铃铛(dang) 捏(niè)紧 滇(diān)西
B.鬃(zēng)毛 锱(zī)铢 驮(tuò)子
C.拽(zhuài)起 盘桓(huán) 嗖(sōu)的
D.扭绞(jiǎo) 黏(zhān)汗 兢(jīng)兢
【解析】A项,“捏”应读“niē”; B项,“鬃”应读“zōng”“驮”应读作“duò”; C读音正确; D项,“黏”应读“nián”。故答案为:C
C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暄闹 腾空 气贯长虹 万丈绝璧
B.裂缝 拔索 涓涓细流 绷出筋来
C.扭打 裤裆 蹲在地上 一身黏汗
D.漫声 卸驮 一声呼哨 跺几下脚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A:有误。暄——喧,璧——壁。BCD正确。故答案为: A。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工作上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性。
B.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锱铢必较,艰苦奋斗,小时候衣服破了,父母都让他们自己缝补。
C.作为有为的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这股涓涓细流汇入实现中国梦的浩瀚大海,才会有永恒的生机。
D.千钧一发之际,机组人员操作得当,飞机紧急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机上人员除几位轻伤外,均平安落地。
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课堂检测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师生们积极参与植树活动,践行了习主席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B.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约占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认为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解析】 B:语义重复,“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该删去其中一个。C: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搜集”互换位置。D:褒贬不当,“随声附和”的意思是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是贬义词,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A
课堂检测
5.下列对课文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品格。
B.标题既点出了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D.“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综合性理解。D项错误,本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D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