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4: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现代史脉络(1949-至今)
分期 年代 特征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全面建设时期
“文化大革命” 时期
两年徘徊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49-1956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恢复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1956-1966
1966-1976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76-1978
停滞不前
1978年以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成就和新中国逐步步人世界外交舞台的史实。
1.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知道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义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育民旅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1.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政治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2.理论条件:《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条件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空 1949.9.21 北平
任务 筹建新中国
参会 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1)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为副主席;
(3)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国徽等。
代表具有广泛性 民主性
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不同
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不同
(1)新政协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
(2)新政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新政协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4)新政协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
比一比:
1949年9月,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宣布:“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问题探究】
《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社会形态上:
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政治上:
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一定地位;
经济上:
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主导)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毛主席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而兴奋地宣布: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
(四)历史意义
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
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社会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梳理归纳)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
领域 严峻形势 措施
国内 军事
经济
国际 军事
外交
【知识联系】面临严峻形势及措施
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镇反剿匪
①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
②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
城市:“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抗美援朝
西方列强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阅读材料,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经济和外部环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重点突破)
(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毛泽东说,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仅是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土地改革具有上述双重意义。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因此土地革命是第二场决战。
思考点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重点突破)
(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背景:
措施:
实质:
结果: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财政困难、商人投机、市场混乱
“银元之战”、“米面之战”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稳定物价、赢得信任、经济恢复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恢复发展生产,统一财政经济
—治本
—治标
毛泽东: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重点突破)
(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军第七舰队
入侵台湾海峡
阻止中国统一
美国扩大侵朝战争
战火波及东北边境
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7月 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签字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锻造了伟大的
抗美援朝精神
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进一步赢得了苏联的信任,获得了苏联在经济建设上给予的极大帮助。
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义的。
——《毛泽东文集》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抗美援朝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2021年9月2日,一架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起飞的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稳稳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停机坪上。机上搭载的,是109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当年跨过鸭绿江的英雄们,忠魂还乡。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背景、诉求和方针
项目 1949年10月—1952年 1953—1956年
背景 国内 ①现实情况: ②历史根源:
国际 ①世界格局: ②大国态度: ③其他:
外交诉求
外交方针
新生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
新中国对帝国主义阵营的怀疑
美苏冷战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
A.美国; B.苏联:对中国大量援助
广大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对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对外: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49年上半年)“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1954.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 “ 求同存异”方针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成就
1、1949年上半年:三大外交方针及成就
总方针 三条方针 解决的问题 含义 意义 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国民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独立自主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新中国外交的任务:取消、肃清
巩固新生政权
先谈判再建交,新中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致于
孤立
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成就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2014年6月 28日)
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成就
3、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
(1)召开: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2)中国贡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注:由于美国阻挠朝鲜问题没解决)
(3)意义:第一次以五大国(美、苏、英、法、中国)
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
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成就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1)召开:1955年
(2)中国代表团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意义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
“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 特点 影响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阅读教材[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比较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保卫和平、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朝鲜问题
印度支那问题
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中国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促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联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请阅读教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这一子目,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提出和实践的?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
内容:
实践: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造)
(1)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实施“一五”计划建设。
工业化
三大改造
工业化实质是发展生产力
是进行三大改造的
物质基础
是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前提
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一化”与“三改”的关系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特点 ①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②优先发展
③实行

⑤目的的双重性:
意义
重工业,重点发展东北地区
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主导)
群众运动式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和维护国家安全
⑥借鉴苏联,立足国情
⑦ 渐进性和长期性
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②初步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2)进行三大改造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方法
项目 农业和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方法 合作化道路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大改造
项目 农业和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改造后性质
改造前性质
集体所有制
合作社
个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大改造的实质、存在的问题和意义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标志着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片面强调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2)个别举措不当,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3)忽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形式单一。
学习探究
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阶级状况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阶级
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动者,
剥削阶级消灭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 社会主义原则
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
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与所学思考:
(1)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对国家的管理。
④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还可以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54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地位与影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历史解释
社会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社会主义革命
帝、封、官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成立新政权
巩固新政权
迈进新社会
军事上
外交上
经济上
经济制度建设
思想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
新政协的召开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