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老山界》核心素养教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揣摩文中精彩的语句,批注课文间接抒情(环境描写)的段落语句。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明确红军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3.了解作家陆定一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学习过程
活动一 画一幅登山图
1.创作一幅红军攀登老山界的示意图。
要求:示意图上标记时间、地点、红军到达每一地点遇到的困难。
2.小组同学互相讲述评价示意图,选出小组最优秀同学,到全班展示。
活动二 做“小小文学鉴赏家”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用批注法勾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间接抒情的段落语句,阐释分析。
1.画出集中写景的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品味画出的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示例1:夜晩翻山:(从“满天都是星光”到“奇观”)“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示例2: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从“在‘之’字拐的路上”到“就在脚底下”)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示例3:半夜露宿:(从“就在这里睡觉”到“还是睡不着”)“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浑身打着战”“把身子蜷起来”,“战”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示例4:半夜醒来:(从“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用“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战士们没有被吓倒,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像春蚕在咀嚼桑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示例5: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活动三 “我眼中的红军精神”小组分享活动
体会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体现的红军优秀品质。(小组同学抢问抢答)
示例1: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写这么一篇文章?
回答:作者陆定一,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亲自参加翻越老山界的行动。
示例2:
提问:红军为什么爬老山界?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回答: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长约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示例3:
提问:文章是怎么展示红军这支革命队伍的崇高品质的?
回答:红军的崇高品质,是本文所要赞扬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次是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乐观精神,第三是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文中写到翻山过程中“我”一边攀登,一边完成宣传任务,“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不仅“我”是如此,红军队伍里的全体成员,也都坚定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里不仅有坚强的意志,更展现出了高度的自觉。之所以能如此,关键在于红军这支队伍的革命性和人民性。
山顶一段情节,点出了红军长征的本质,与之在主题上相互呼应的,就是刚开始翻山时“我们”与瑶民母女攀谈的一段情节,这段情节看似与“翻山”这一主要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文章却详细叙述,正是因为这里充分展现出红军作为一支人民的队伍的革命本质,揭示出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
示例4:
提问:文章为什么写“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会不会影响表现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
回答:这是真实的,动身之后,行军很不顺利,就写很不顺利,甚至写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这固然因为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还因为这支队伍当时太“笨重”,长征初期,机关大搬家,携带大批辎重,行动非常不便。再则,军事指挥也很不得力,特别是行动之前,对于前面的困难估计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向部队讲清楚,让战士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又如,露宿时的那种心理,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血肉之躯,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何况作者是大学生出身,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里,正经历着一个磨炼的过程。这样写,后人读来,知道革命前辈当年经历了这样的艰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切。
再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当时就是这样情形,作者也就这样写,军情紧急,顾不得别的,当时的情景清晰可见,当时的心情可以感受。正因为质朴,所以真实可信,文中对于红军英雄气概的那些描写,感染力也就特别强了。
……
活动四 阅读训练
阅读《枣核》,回答问题。
枣核
萧乾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一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②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④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⑤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他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⑥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⑦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⑧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⑨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⑩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的含义?
2.友人用什么方式表达爱国之情的?
3.如果把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4.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子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请默写两句相关的诗句。
参考答案:
1.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因为友人身在他乡,条件再好,毕竟不是心灵的归宿。
2.托“我”捎枣核、布置后花园、堆叠“北海”假山。
3.不好。因为这一段起着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