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俄罗斯,又称俄罗斯联邦,简称俄联邦、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大陆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
目标导航
标准解读
学习要点:彼得大帝的改革;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学习提示: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知识结构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7世纪以后,西欧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材料:17世纪末俄国在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政治上,中央沙皇残暴,各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文化上,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23.6%。
俄国历史溯源
基辅罗斯军队
9世纪晚期 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
俄国历史溯源
蒙古军队西征
13世纪上半叶被蒙古人征服
乌拉格河战役:莫斯科公国胜利与蒙古统治俄罗斯被终结
15世纪晚期 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
俄国历史溯源
莫斯科大公国军队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1533--1584),称“沙皇”,强化了沙皇专制权力。
“沙”是俄语“凯撒”(царъ)的音译。这个俄语词最早用来尊称拜占庭的君主和蒙古大汗,但没有人敢正式自称沙皇。伊凡四世亲政时发表讲话,自称沙皇,令贵族们听得目瞪口呆。
相关史事
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竭力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许多农民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纷纷逃亡。政府的法令规定,只要农民逃亡的时间不超过5年,地主都可以追回,后来这个期限延长至15年。1649年的法典规定,地主可以无限期地追回逃亡农民,还可以追回逃亡农民的妻子儿女。这就使农民及其子孙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
2、改革概况
(1)时间:
18世纪初
(2)君主:
彼得一世
(3)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彼得一世
(1672-1725)
人物扫描:彼得一世又被称为“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他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他曾亲自操纵船只出海探险,险些坠海溺死。他假扮成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并虚心学习;他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传授技术。
2、改革概况
(1)时间:
18世纪初
(2)君主:
彼得一世
(3)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4)措施: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的专制权力;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厂,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军事 创建新式常备军;
文化教育 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生活 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
(1672-1725)
彼得一世与参谋部
彼得一世审问不支持新政的王子阿列克赛
彼得一世进行军队和舰队的改革
《青春宝鉴》:进餐时不舔手指、不啃骨头。剔牙必须用一手遮口。
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发放的“胡须税”牌,留胡须者必须交纳高额税金。税牌上文字为“税金已付”。
3、影响:
(1)积极:
(2)消极: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①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教学视频:俄国疆域变化
人物扫描
彼得一世死后,俄国政局动荡不安,贵族争权夺利,沙皇更迭频繁。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她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进一步增强了俄国实力。她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极力维护他们的种种特权,将大量国有土地连同农奴赐给贵族。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根本: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地主向农奴收欠租的情景
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
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
材料:全国90%的人口是农奴,他们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饱受贵族地主的压迫、虐待和剥削…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和英国相等,但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根本: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2)直接: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手持长枪的苏格兰士兵对阵手持长刀的俄罗斯骑兵
英军在克里米亚铺设的第一条军用铁路
英国铁甲舰
相关史事
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 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1853—1856年,俄国同奥斯曼帝国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英、法支持奥斯曼帝国,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2、改革概况
(1)时间:
1861年
(2)君主:
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
废除农奴制,摆脱危机,维护统治。
(4)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亚历山大二世
(1855—1881年在位)
这幅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面的场面,它表现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情况。
3、影响:
(1)积极:
(2)消极:
重要转折点,推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掠夺性、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
“解放”后的农奴
20世纪初俄国的冶金工厂
据说他一生中遭遇的刺杀事件接大大小小近100次,其中差一点成功的就有4次。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准备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但在这一天他再次遇刺,民意党人刺客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在抵达附近的军事医院前已经大量失血,陷入昏迷,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2岁。
知识拓展
19世纪初,在俄国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到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回国后,他们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沙皇专制非常不满,开始组织秘密团体,宣传民主思想,准备依靠军队的力量推翻沙皇政府。1825年 12月 26日,在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之日,他们发动了武装起义,但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这些人被称为“十二月党人”。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很多人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服苦役。
十二月党人
夯实基础
1.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他推行的改革( )
A.使俄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
B.废除了腐朽的奴隶制度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大帝时期,俄国的版图地跨亚洲和欧洲,排除A项;彼得大帝改革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废除了腐朽的奴隶制度说法错误,排除B项;彼得一世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鼓励兴办手工工厂,推行文化教育,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等,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彼得大帝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2.19 世纪初,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后,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 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沙皇俄国的封建势力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通过反击拿破仑,进行卫国战争,俄国进步青年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改造俄国,并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传播了启蒙思想,打击了沙皇俄国的封建势力,D项正确;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障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青年军官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行动发生在19世纪初,并且很快被镇压下去,并没有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与俄国青年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夯实基础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下列各项解决俄国此时社会问题的是( )
A.二月革命 B.1861年改革 C.十月革命 D.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体现了农奴制下的俄国,市场狭小的问题;“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说明因为农奴制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影响了工场的发展。为此,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这就使工场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也扩大了市场需求,B项正确;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 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排除D项。故选B项。
夯实基础
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体现亚历山大二世这一态度的是:解放后的农民( )
A.不能自由选择职业 B.不能改变身份
C.以高价赎买得到土地 D.没有人身自由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并结合所学知可知,这句话反映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依据材料“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可知,这句话反映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不愿让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由此可知,题干材料体现出亚历山大二世的态度是解放后的农民以高价赎买方式得到土地,C项正确;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农奴成为自由人,能自由选择职业。能改变身份,有人身自由,排除ABD项。故选C项。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