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以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十六国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 ①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②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晋武帝
魏
吴
蜀
西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
材料研读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晋惠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在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绘制了一个朝代更替示意图。空格处应填写的朝代是( )
A.北魏 B.成汉
C.西晋 D.新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废除魏国,自立为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C项正确;AB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沙场点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沙场点兵
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品产量极高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制糖技术的发达
D.统治阶级的腐朽
【答案】D
【详解】西晋大臣石崇和国男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表明西晋大地主生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房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D项正确;丝织品产量极高、社会经济的繁荣、制糖技术的发达均不符合题千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沙场点兵
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昙花一现,其统一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A. 西晋灭蜀
B. 西晋灭吴
C. 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答案】B
【详解】263年,魏灭蜀。曹魏中期,魏国皇帝形同虛设,266年司马炎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根据题意,B项正确:排除AC项;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排除D项。故选B项。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材料一:(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八王之乱
材料二:西晋的统治阶级为维持奢侈的生活,向内迁的少数民族收取重税,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统治残暴,民族矛盾尖锐
封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统治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西晋的衰落 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背景
八王之乱
统治阶层:昏庸腐朽,无治国之能
社会风气: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统治问题:诸侯势大威胁中央,民族矛盾尖锐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沙场点兵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A项正确;定都洛阳和“骤灭”无关,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西汉的事件,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是在东汉末年年,排除D项。故选A项。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沙场点兵
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 )
A. 阪泉之战
B.国人暴动
C. 八王之乱
D. 七国之乱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西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发生在西晋的八王之乱,C项正确;阪泉之战是部落联盟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爆发的战争,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周厉王时期,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均与题干中的“西晋”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大厮杀,是一场群兽狂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文难,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西晋王朝从此衰落。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国人暴动” B.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八王之乱” D.诸侯争霸
【答案】C
【详解】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始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所以材料描述的是八王之乱,C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而不是西晋,排除A项;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是在东汉中后期,排除B项:诸侯争霸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沙场点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
②民族矛盾尖锐:西汉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概况 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少数民族内迁。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十六国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15个主要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北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北朝”。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沙场点兵
十六国时期的前秦苻坚有四大善事: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发动淝水之战
C.加强中央集权 D.沉重打击东晋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沛流离。4世纪后期,氏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因此,苻坚主要功绩是统一黄河流域,A项正确;淝水之战,前秦惨败,排除B项: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主要的贡献,排除C项;苻坚发动的淝水之战,以惨败告终,并未沉重打击东晋,排除D项。故选A项。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B.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少数民族起兵反抗西晋的统治
【答案】C
【详解】根据“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可得出,魏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方民族内迁,与南方民族的交融,而不是北方民族间的交融,排除C项;材料中的不是第一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抗西晋,排除D项。故选C项。
沙场点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十六国是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出现的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
A.后赵
B.东汉
C.西汉
D.成汉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D项正确,后赵、东汉、西汉,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沙场点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