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课件)(3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课件)(32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5: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部编版 历史(九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紧扣新课标
培养好素养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知道“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知道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知道东欧剧变。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创新;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程标准(2022版)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旧瓶装新酒
换汤不换药

1
新课导入
2
对抗
北约
华约
1989年东欧剧变,华约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了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从中能够汲取什么教训?苏联的解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2
3
1948年
1917年
1922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十月革命胜利
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
新课讲解
史料实证
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1)东欧: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2)亚洲: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3)拉美:
古巴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成为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时空观念
(1)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两极格局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提出杜鲁门主义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北约
(2)目的: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3)成立:
A.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济措施——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经互会旗帜
(4)评价:
a.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b.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c.加强控制各国共产党,按苏联模式改造各国
2.苏联模式的推广—经互会: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相关史事P83
1947年,苏联坚持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代表日丹诺夫提出世界已经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B.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政治措施——应对杜鲁门主义)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2.苏联模式的推广—共产党和个人情报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史料实证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
史料实证
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③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促使中国走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②20世纪60年代末,从19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并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1969年3月,苏联侵入珍宝岛,双方在边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中苏两国关系完全破裂。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破裂
史料实证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重工业发达
农业、轻工业落后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1.改革的背景
史料实证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把苏联改垮
把苏联改乱
把苏联改僵
2.苏联的改革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概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3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该行收购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广种玉米宣传画
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观看视频,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评价。
【自主学习】
改革重点:农业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飞行。“斯普特尼克1号”(俄语:Спутник-1,又称“卫星一号”,俄语名原意“旅行者”)“斯普特尼克1号”的成功发射从此宣告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
1961年4月12日东方一号(俄语:Восток-1)发射升空,首次执行载人的太空飞行任务。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人类,亦是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也是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掘墓人:
守墓人: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内容
表现
评价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5年
跛脚的巨人
【亚当和夏娃是哪国人?】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少,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观看视频,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评价。
【自主学习】
改革重点: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常规武装力量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重点: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时期,分两个阶段。
A.1964-70年代初"新经济体制出台",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
B.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评价: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史料实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观看视频,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评价。
【自主学习】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改革重点: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体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措施



结果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军事工业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失败
失败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社会主义苏联的三次改革
1985年
失败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重心: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的三次改革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②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和平演变”战略。
④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
根本原因(内因):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具体原因:
东欧剧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历史解释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 间
表现
经济
政治
实 质
1989年下半年开始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的表现:
波兰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①波兰
②民主德国
③罗马尼亚
④匈牙利
⑤捷克斯洛伐克
⑥保加利亚
⑦阿尔巴尼亚
⑧南斯拉夫
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的表现:
时空观念
原名
新名
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10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12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12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10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11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4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4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的表现: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史料实证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史料实证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实际上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首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权力移交叶利钦,苏联解体。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导火线):
2.戈尔巴乔夫辞职(标志):
知识拓展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时代戛然而止!
苏联解体含义:
苏联解体实质:
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制度的变化。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
从苏联到独联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根本
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材料2: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材料3:“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外部
直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材料1: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原因:
史料实证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
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遭到失败,只能说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①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思考: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5.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启示
启示
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课堂总结
4
课堂小结
知识
构建
课堂延伸
5
俄国社会性质变化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1861年
1917年
1991年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沙俄
苏俄
1924年苏联
俄罗斯
课堂延伸
5
理论创立
尝试
现实
发展
巴黎公社
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
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曲折中发展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挫折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2021年四川攀枝花)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 B.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2.(2021年湖南衡阳)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都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A.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改进新经济政策不足之处
C.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3、“(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材料中的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延缓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B
C
评价反馈
6
D
4.(2022年四川德阳)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A. 美苏争锋的影响
B. 集权模式的制约
C. 历次改革的失败
D. 华约组织的瓦解
5.(2022年广西贵港)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苏联成立宣言》以及宣告苏联停止存在的《阿拉木图宣言》等文献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学习。其最重要探究价值在于(?????)
A.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B.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C.剖析冷战格局的形成原因 D.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B
A
6.(2022年贵州六盘水)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给各个前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东欧剧变大潮画上句号的历史事件是(?????)
A.波兰政变 B.罗马尼亚政变 C.德国统一 D.苏联解体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