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教案(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石潭记》教案(第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2: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石潭记》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2.学习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图景,领悟情感
1.想象还原,归纳图景。
教师引导学生在想象还原过程中分步归纳出游记所描述的画面:
闻声寻潭图(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石潭全景图(潭水清冽,潭石奇特)
潭边景物图(绿树缠绕,动静多变)
光影变幻图(光影相生,再衬水清)
潭中游鱼图(群鱼静动,自得其乐)
潭水寻源图(溪水蜿蜒,源远流长)
潭边氛围图(寒树苦竹,凄凉幽深)
设计意图
品味文中语句,连缀文中景物,调动想象,形成具有画面感的图画,有利于学生理解景物特点。
2.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1)细品文本:本文中的小石潭是一个怎样的所在?
思考提示:沿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未见石潭,先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说明它位于偏僻之地,不为人知。
(2)细品文本: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心情是怎样的?
思考提示:“心乐之”。
(3)细品文本:作者因何而“乐”?文章是怎样体现的?
思考提示:水声悦耳,如鸣珮环。为水声所吸引,“伐竹取道”“下见”等语可见作者对小石潭的由衷喜爱。
(4)细品归纳: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着怎样的面貌?
思考提示:
水——尤清冽。
石——形态各异。
树——蓊郁参差,摇曳多姿。
鱼——自由轻灵,自得其乐。
源流——狭长蜿蜒,源远流长。
这一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细品作者写潭水清凉的手法:
——“水尤清冽”:直接写潭水的清澈,一个“尤”字,突出了作者见水异常清澈的高兴喜爱之情。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寥寥数笔,光影相衬,间接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还可回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学的几篇文章中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常用的间接写景,突出景物特征的笔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设计意图
细读品味、前后勾连,能让学生进一步形成文言语感和鉴赏能力,养成温故知新、以文解文的良好习惯。
(5)总结思考: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景象有何特点?游历此景时,作者有着怎样的情感?
思考提示:远离尘嚣,水声悦耳,潭水澄澈,潭石多姿,绿树环绕,游鱼灵动,怡然自得。潭虽小,却充满变化生机,耐人寻味,作者游历其间,充满着动静相生、与自然合一的闲情逸趣。
这种乐趣——
在作者“闻水声”时,是意外之乐,忽现眼前;
在下到潭边,看到潭景时,是心旌摇荡,迷醉其间;
在细赏游鱼时,是物我一体,与鱼同乐;
在溯源而望时,是有始无终、绵远悠长、渐渐淡去的。
设计意图
在充分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缘景溯情,才能深入领会这篇游记所写景物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6)重点探究:作者写到潭周环境时,为什么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思考提示:潭周树林茂密,四下幽静无比。触景生情,作者心中凄凉、孤寂、悲苦之感顿生,片刻欢愉俱散。
教师可以适时补充本文写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由于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小石潭记》虽为“记”,但作者记游之外,融情于景、触景生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只能获得短暂的欢愉,而伴随自己的却是永久的寂寥、凄凉与忧伤。
设计意图
适时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游记中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及其深层次原因。
二、比较联读,感悟特色
1.补充类文,感受特质。
学生补充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潭西小丘记》,深入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质。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①者为鱼梁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③,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④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⑤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⑥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⑦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⑧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⑨之状与目谋⑩,瀯瀯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 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 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 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设计意图
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比同较异中,更加具体深入地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叙写特点和语言风貌。
【注释】①浚(jùn):深水。②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③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④嵚(qīn)然:石势巍峨的样子。⑤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⑥罴(pí):棕熊。⑦刈(yì):割。⑧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⑨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⑩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 瀯瀯(yíng 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好(hào)事:爱好山水。 陋:鄙视,轻视。
浏览《钴潭西小丘记》,回顾《小石潭记》,体会两篇“记”所体现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质。
思考提示:两文都属游记,皆按照游览路线写景,景物特点鲜明,并同样釆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只不过《小石潭记》最后一段补叙了同游者,而《钴潭西小丘记》在文中第2段即交代了同游人物。
2.比较阅读,品悟风格。
(1)叙写内容,同中存异。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篇“记”描写内容不同:《小石潭记》侧重写景,《钴潭西小丘记》则景物与人的活动都有描写;《小石潭记》中水清石奇、树青景幽,鱼儿灵动活泼,《钴潭西小丘记》中则水流湍急,岩石奇形怪状,神态各异,整理后的小丘清幽美丽。
(2)情景交融,前后变化。
《小石潭记》第1—3段写乐,“如鸣珮环,心乐之”,“水尤清冽”,水清出奇而心中愉悦,更有“往来翕忽”的游鱼与“我”相逗乐,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小溪也让人产生探寻源头的乐趣,但曲折之溪岸如同“我”曲折之仕途,乐开始减退。第4段写悲。“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潭边凄冷孤寂的氛围让“我”忧伤悲苦。景色优美的小石潭和幽深冷寂的小石潭,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
《钴潭西小丘记》第1—2段先写小丘的际遇和美好奇特的环境,以及此处带给自己的享受,内心欣喜而自得。第3段开始,作者感情发生转变,“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由美好却被弃置的小丘想到被贬谪的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忧伤自然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作者因环境过于幽深冷寂而产生了凄凉、苦楚的心情;《钴潭西小丘记》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作者坐卧在自己整修后的小丘上感受到暂时的愉悦、宁静与陶然自得之情。
3.总结感悟,以文知人。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作者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成为他感情的主旋律,而寄情山水的游玩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心情。所以才有发现小石潭时的“心乐之”,才有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境,也才有发现小丘奇特美好内心油然而生的欣喜。
“永州八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写景状物特征突出、语言洗练的传统,于写景状物之间蕴含丰富情感而不露痕迹,物我合一、情景相融。
设计意图
比同较异后,一定要进行多文本比较阅读基础上的“意义建构”——形成对类文本特质的深度认知。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入的、有效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