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安塞腰鼓》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生命力量,领略陕北人民的精神面貌。
2.赏析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样修辞手法和短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关键句,深入研读
1.寻关键句。
上节课,我们通过品析留下一句感慨:好一个安塞腰鼓!而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请速读全文,找出这句话分别出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明确:
第13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17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22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24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
承接上一堂课导入,自然过渡。寻找关键句,作为深入研读的突破口,提纲挈领,参照的是《社戏》教学中抓“文眼”理解文章主题的阅读方法。
2.探讨作用。
关注教材第17页旁批问题,探讨:“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复多次,有什么作用?
(1)学生结合文本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2)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点拨:
①这四个反复该怎样朗读呢?请在朗读中体会语义的变化。
“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②从表达方式来说,这四句话和课文大量的描写段很不一样,它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怎样的作用?
这四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是点睛之笔。和描写相结合,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行文更加丰富多彩,主题得到升华。
(3)归纳小结。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复多次,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间隔反复,强调安塞腰鼓的“好”,表达赞美之情。
③回环往复,层层递进,使感情表达渐进,越来越浓烈。
④自然分层,结构清晰。
⑤作为议论抒情句,是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关注旁批。探讨四句话的共同作用,也为下面探讨四句话的“变式”埋下伏笔。提示:此处设计了关键的两处点拨,可酌情处理。
3.探讨变式。
(1)四处关键句在重复中有变化,从哪一句话开始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为什么要多感叹一句“好一个黄土高原”?如果要换掉“黄土高原”,你会用什么来换?
学生根据原文思考,明确: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3)精读第18—22段,探讨:后生与黄土高原是什么关系?
具体流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点拨归纳。
预设点拨。
①寻找关键句。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②黄土高原是用什么养育出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的?
明确:
从第18段最后一句可知,是用“红豆角角老南瓜”养育的。
追问1:从“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可知,那里的土地贫瘠,生活困顿,那为什么还能养育出元气淋漓的后生,让他们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
物质的匮乏,反而成为那些后生们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里奔突,最终绽放出奇伟磅礴的原始生命力。
追问2:第21段“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厚土里除了有“红豆角角”“老南瓜”“高粱”等事物,还有什么?
还有美好的希望、不屈的灵魂,它们就是黄土高原厚土里的精神养料。这份对现实的不屈源自它古老的历史。
【资料助读】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铸长城,修古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以上的防务……
所以,黄土高原不单用红豆角角老南瓜,更用美好的希望、厚重的历史、不屈的灵魂给后生们提供养料,让他们肆意生长、元气淋漓、坚毅不屈、粗犷豪放!
设计意图
这个板块由表及里,是深入研读的核心环节。以“变式”为突破口,探讨安塞腰鼓与后生及黄土高原的关系”,进一步感受其勃发的生命力,体悟其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安塞腰鼓与后生及黄土高原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后生们要敲鼓呢?
①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黄土高原的厚土养育了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敲出了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腰鼓,就是他们摆脱贫困和束缚,怒放原始生命力的出口,是黄土高原厚重文化的呈现。
②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印证这一点。
明确: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关键词:“挣脱”“冲破”“撞开”。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关键词:“严峻的思索”“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关键词:“力量”。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关键词:“沉重而又纷飞”“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③重点品析第四句。
首先,找出矛盾词组:
“沉重而又纷飞”“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其次,六问:思绪为什么沉重?又为什么纷飞?生活是怎样的?梦幻的又是什么?要摆脱什么?又要追求什么?
摆脱沉重的生活:贫穷和困顿的生活。
追求纷飞的梦幻:有希望和生命力的生活。
最后,“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一组词语中间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叹号?
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以词为句,两字一顿,急促有力,频频出击,使语势激越昂扬,使文章节奏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文中这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④朗读这组句子。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情感的顶点,需要重点品析。点拨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精简重组。在找到印证句子后可以直接过渡到第④步,反复朗诵,比较朗诵,在朗诵中体悟。
二、总结全文,朗读体悟
1.总结提升。
吸引贺敬之回到延安的,除了那些人、事、物、景,更重要的那份“延安精神”。同样,吸引刘成章如此讴歌的,除了安塞腰鼓敲出的壮阔、豪放、火烈的表演,还有它爆出的那份不惧贫穷闭塞的喷射的生命力和勃发的阳刚美!
《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活、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其实,安塞腰鼓不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它已成为一个民族符号,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2.朗读体悟。
从《安塞腰鼓》中我们读出了陕北汉子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这样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你想邀请谁一起去看?你想告诉他什么?请你先说出邀请的理由,再用朗读为他描绘安塞腰鼓的场景。
格式:我想和_______一起去看。我要告诉他_______,不信,请听:______________。
示例:
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我要告诉他们我的生命也将是一曲痛快淋漓的安塞腰鼓。不信,请听: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小结:
这不是腰鼓,这是生命,这是怒放的生命,这是我们中国永远存在、活跃、强盛的生命!
设计意图
总结,是对人文内涵的进一步挖据。创设“情境式”朗读,是为了挖掘文本的当代价值,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文本中读出自己,内化为精神营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