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石潭记》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2.学习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通览全文,正音熟读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并正确识读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如“篁”“坻”“屿”“嵁”“参差”“俶尔”“翕忽”“悄怆幽邃”等,在课本上做上标记。
2.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朗读全文。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理解游记的线索。
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3.自寻窍门,熟读试背。
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个人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二、背诵比拼,理清游踪
1.以背促读,寻找线索。
在个体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开展小组间的背诵比拼,引导学生明晰本文记游的线索,在文中找出并勾画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
以背诵任务驱动此篇游记学习,在背诵中发现作者叙写小石潭景象的线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思路上把握全文,从而形成基于理解的背诵。
2.再背想象,画出游踪。
在个人和小组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或读或背全文,想象还原《小石潭记》作者一行人通过篁竹,听见水声,循声而动,伐竹取道,游历小潭的经历和见闻,画出作者的游潭示意图或思维导图。
示例:
西行穿过竹林→(远处)闻水声→(高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冽的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低处、近处)潭周(绿树缠绕、摇曳多姿)→潭中凝视(游鱼石影,空灵静谧)→潭边远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知其源)→潭上独坐(竹树环合,冷清忧伤)→兴尽而归(作记而去,交代同游)。
通过这样的游踪梳理,引导学生领会此篇游记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先水声后形色,由潭中到潭周,又由近及远,先氛围后情境的有序写法,从而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叙写线索的基础上迅速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
梳理游记线索,既能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又可以对游记所写主要内容产生具体认识。
三、品读句式,感受节奏
1.品读语句,发现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本文典型语句的基础上,发现句子节奏的特点。
示例: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节奏:三三四三)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节奏:四四四)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节奏:五二五二二二二)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节奏:四四四)
……
设计意图
对本文句式的把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诵读此文,感受文言文句式特点,形成文言文语感,进而熟读成诵。
2.感受节奏,促进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句式的特点: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读来明快有力;杂用二、三、五、七字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舒缓有致,快慢相宜,读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
可让一生范读,全体学生倾听体会。
四、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勾勒小石潭图景,概括每幅画面的特点,感受作者彼时彼地的感受、心境和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