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随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疏通文意。
2.品析本文语言,感悟本文简洁的笔法和丰富的内涵。
3.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寄托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释义导入,引发想象
学生根据“预习”和工具书的解释,了解成语“世外桃源”的本义和后起义,从而引发对这一成语出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的阅读期待。
设计意图
以对成语意义的了解,引发学生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桃花源记》的兴趣。
二、通读全文,还原故事
1.熟读全文,复述梗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句,读熟课文。
(1)读顺课文,解决字词。
教师指定四至五位学生接龙朗读全文。师生互动,重点检查“舍”“夹”“髫”“要”“间”“语”“诣”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注意“异”“穷”“俨然”“属”“具”“绝”“扶”“志”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弄清“积累拓展”第四、五题中涉及的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设计意图
打牢学生的文言基础,引导其对古代汉语语言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和理解。
(2)复述故事,理清线索。
明确:本文记叙了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郡的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离开后再寻桃花源却未果的故事。
注意:复述概括过程中,一定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合理呈现出来。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理出本文故事的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设计意图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形成对全文脉络的清晰认识,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与背诵。
2.范读全文,想象情景。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想象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
教师读后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语句的停顿: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设计意图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节奏的角度促使学生形成古代汉语的语感。
三、细读叙写,品味桃源
1.圈定范围,了解大意。
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叙述武陵人偶逢桃花源以及描写桃花源具体面貌和生活场景的有关段落。
第1段:通往桃花源的环境。
第2段:桃花源的美好情景。
第3段:桃花源的悠然生活。
2.品读文段,体味桃源。
教师出示句式“桃花源是一个____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学生体会“桃花源”吸引人的地方。
预设1: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
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抓住“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关键语句,想象还原作者笔下桃花盛开、花繁叶茂、一派生机的纯美景象。
预设2:桃花源是一个安闲和乐的地方。
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抓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关键语句,想象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安定自由、自给自足、各得其乐的美好生活场景。
预设3:桃花源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
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见渔人,乃大惊”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关键语句,体会桃花源远离尘嚣、与世隔绝、安定和乐的生活情景。
预设4:桃花源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
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村民的言语和行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从中感受桃花源村民纯朴和美、热情好客的性情。
设计意图
由概括到具体,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桃花源的美好生活情景,避免学生对“世外桃源”产生概念化理解。
3.总结归纳,背诵深味。
(1)引导归纳,形成整体认识。
这里有不期而遇、美不胜收的美景:桃花盛开,漫天飘飞,丛丛芳草,生机盎然。
这里是富庶美丽、资源充沛的天堂: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树、竹林、阡陌、鸡犬,应有尽有。
这里有宁静祥和、各得其乐的生活:人性纯善、民风淳朴、男耕女织、远离尘嚣。
……
(2)熟读成诵,深入体味。
学生根据以上理解,进一步准确把握语气、揣摩节奏、感受情感,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对“桃花源”散乱的具象认知整合为结构性整体认知,此处不急于深挖其中包含的社会理想,目的在于让学生细品,形成基于语言文字和篇章的“有温度”的感性认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