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间的脚印》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事理,理清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任务,探究写作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后“阅读提示”中的相关介绍: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明确:这段文字建议了两个阅读角度,一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二是“独立成段的单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再次从“阅读提示”中获得活动指导,在实践中强化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二、抓修辞,体会生动写法
1.赏析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寻读、跳读文中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任选一处进行朗读和批注赏析。
学生开展自读批注赏析活动,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鼓励学生在朗读后谈感受,大胆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赏析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此处把岩石在风沙中的情景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沙对岩石的磨损,饶有趣味。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其中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形象地表现出它们对碎石、沙砾、泥土起到的作用。另外,“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小结:
本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篇优美的“科学小品”,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而且具有散文之美;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文章语言特色,感受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
2.关注说明语言的共性。
教师追问:除了生动有趣,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再次细读文本,任选一处进行批注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字词。
预设: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其中,“根据计算”说明其结论是具有科学依据,而不是妄加猜测的,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用“大约”一词,是因为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巩固说明语言的共性,将说明语言相关知识逐步结构化。
三、抓单句,理解特殊作用
学生自读,完成任务:跳读文本,关注独立成段的单句,任选一处深入品读,批注其具体的作用。
自读方式:自读批注→小组交流→班级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现和分享,联系上下文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预设: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通过设问的方式提示接下来说明的具体内容,即岩石记下时间的方式,同时让读者鲜明地看到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又引出下文,继续解读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独句成段的好处,学习作者用语简洁、谋篇布局的写法。
四、勤探究,践行科学精神
1.从批注中发现问题。
学生检视还未解决的质疑式批注,在课堂上提出。教师引导学生挑选出其中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2.自读探究解决问题。
针对问题,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评选两个探究成果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评选条件:一个是对探究结果最满意,一个是依旧有争议。
对于第一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发现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学习;对于第二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碰撞,得出思考结果。
预设问题:
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质疑式批注示范”: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诗?
(3)本文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4)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参考答案:
(1)本文的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时间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引用高士其的诗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相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从写作思路来看,作者由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二者相互补充。
(4)为了给下文说明岩石生成作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这样会让人们对说明对象了解得更具体、更全面。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批注在自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读能力。
3.小结单元人文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文本探究转向“科学探究”本身,回顾本单元四篇课文隐含了哪些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多元思考,交流分享;教师积极评价,生成板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本单元人文主题出发,深刻认识科学探索精神,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五、识作者,课外拓展阅读
教师介绍本文作者,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陶世龙,1929年生于四川安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此后长期在该校工作。从1949年开始在业余时间从事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写作及编辑工作;1978年后又参与了科普创作理论的探讨,并从事科学与历史文化的研究。著有《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丰富科学知识,参与科学探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