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抒情优美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一、导入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提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品味诗歌的言语形式,品味诗人为抒发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而使用的艺术手法,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的意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言语形式”,内涵比较宽泛,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依据言语形式从不同层面赏析诗歌的意识。
1.品宏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全诗构思。
①思考: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预设:这个“我”不仅仅是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大家一起从苦难中走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起重任。“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这一大形象中。“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既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
②小组探究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全诗构思巧妙,以“我”向“你”(祖国)倾诉的独特形式展开,更利于表达“我”的痛苦、悲怆、欣喜以及自己献身祖国的热情等丰富复杂的感情;更能体现“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更能营造浓烈氛围。这种写作形式,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爱国情感的深沉真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有助于深度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诗行建构。
指导:诗行建构包括诗歌韵脚的采用、诗节的安排、诗行设置等。诗节的安排有两种:不分节,分节。诗歌的分行并不是诗人随意地将文字进行简单分行排列,而是用特别设置的分行形式来表现独特的匠心与诗情,表达丰富的意蕴。
①分析本诗四个诗节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教师予以明确:第一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第三节写祖国的现在,第四节写“我”的宣言。过去,祖国贫穷、落后,“我”忧伤,但是依然满怀希望。祖国新生,“我”喜悦,“我”表白将全力以赴回报祖国。不论祖国怎样,“我”都爱她。第一和第三节偏于写实,第二和第四节分别是在第一和第三节的基础上抒情。如此用心安排四节诗,既有助于诗人表达深沉的爱国热情,也规避了标语口号式的空洞抒情。
②品析本诗诗行设置的意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预设1: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明明是一句话,却分成两行。分列两行,视觉产生分层,强调美好愿望与现实的落差,突出悲哀,突出保留痛苦的希望之可贵,突出诗人爱国热情的深沉真挚。
预设2: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两句诗分成六行表达。第一句诗分三行,第一行强调祖国极度孱弱,第二行强调“喂养”,即养育,整句诗强调了贫穷祖国倾力养育了“我”;第二句诗也分三行,第一行突出“血肉之躯”,强调“我”全力以赴奉献、回报祖国,第二行强调“取得”,整句诗强调“我”能全力以赴回报祖国而无比欣慰。两句诗分列六行,强调了“我”和祖国之间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意象密度。
①统计每节诗的意象数,品整首诗意象的疏密安排。
明确:
意象数
第一节 5个(“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第二节 2个(“飞天”“花朵”)
第三节 8个(“神话”“蛛网”“雪被”“莲”“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第四节 2个(“乳房”“血肉之躯”)
预设:一、三两节意象密集,二、四两节意象稀疏,这种疏密安排,既调控了诗人情感的宣泄,又使诗歌呈现一种波动节奏。第一节意象密度高,这些意象内涵涉及农业、工业、交通业的衰败与落后,凸显了诗人对祖国关注的全面,表达了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第三节意象密度更高,用八个壮阔、新颖的意象描绘祖国新生,一个欣喜、激越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厚真挚。
②回顾积累的古诗词,分享意象疏密安排巧妙的诗句。
预设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两句诗分别写了三个物象,意象密度很大,描绘了广阔的空间景象。
预设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意象密度很大,引发读者强烈的美感与不尽的遐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共同构成一个特定的情境:残月高挂,天色微微发亮,周围一片阒寂;突然,茅店里传来一声鸡叫,整个世界随即躁动起来;秋冬之晨,寒风猎猎,板桥上铺了一层清霜,上面印着先行客人的足迹。
(2)品语言密度。
跳读诗歌,发现讲求语言密度的诗句,分析其意蕴。
资料:“语言密度”,指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中包含尽可能稠密的信息,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文字简约,内涵丰富”。
预设1:“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迷惘”“深思”“沸腾”中既有时间概念,照应着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也有情绪概念,表明了自己由痛苦到激越欣喜的心迹。“迷惘”“深思”“沸腾”也写出了人生体验的精华,在迷惘的时候,不要惊慌,要深思,深思自己能为别人为社会奉献什么,之后付诸实践,这是拥有正能量人生美好状态的正确路径。
预设2:“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富饶”“荣光”“自由”涵盖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政治清明,中间蕴含作者愿景,希望自己全力以赴建设的祖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同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着政治文明、社会法治、人民平等、自由的国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以便学生多一个角度品读诗歌。
3.品微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句式选择。
①活动一:将第四节诗中的句式“我是你的……”,改成“我爱你的……”,读改后诗节,分享感受。
预设:原句式表示“我”是祖国的,“我”和祖国熔铸在一起,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而改后的句式表示“我”和“祖国”是两个不同的对象,“我”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合为一体的感情无法表达出来。
②仿照第一节,创造一组意象,运用“我是你……”的句式,写一节诗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品词语运用。
①跳读诗歌,发现并分享诗中富有意味的词语。教师引导归类。
预设1:富于动态美感的词语,如“纺”“蜗行”“勒”“喷薄”。这些词语的内涵,第一课时已讲授。它们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预设2:具有色彩美感的词语,如“熏黑”“雪白”“绯红”,分别对矿灯、起跑线、黎明的色彩进行了如实描摹,也有间接暗示的意味。“熏黑”暗示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雪白”寓意着光明与生命、公正与纯净,暗示祖国已完全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一切将重新开始,奔向光明;“绯红”暗示祖国前景壮丽,蒸蒸日上。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可以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抒发与词语的选用、词语的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诗人用“我亲爱的祖国”,而没有用“我们亲爱的祖国”“我敬爱的祖国”,思考探究诗人选用的“我”“亲爱的”这两个词语的意味。
预设:选用“我”,强化了主人公意识,正因为祖国是“我”的,所以“我”必须为她奋斗,为她奉献,甚至为她牺牲,更何况祖国全力以赴爱“我”,强调“我是国”“国是我”,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诗人用“亲爱的”表达“我”和祖国之间的平等感和亲切感,抒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品修辞格。
活动:学生自主发现诗歌运用的诸多修辞手法,并分享其表达效果,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三、小结归纳,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学生总结,教师予以明确。
明确:读现代诗歌要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节奏之美;知人论世,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意象,结合语境体悟诗人思想感情;赏析语言(言语形式),深度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拓展阅读
自主阅读舒婷的《馈赠》,完成以下任务。
1.分小组探究《馈赠》中的主人公形象“我”是否仅指诗人自己。
预设:诗中的主体形象“我”既是指具体的一个人,也可理解为“一代人”的整体形象。“土地”可以理解为国家、民族或人民,“我”的一切是他们给予的,而“我”又将发挥所长,贡献出所有的力量建设祖国、造福他人。
2.从言语形式角度选取一个点,写一小段本诗的赏析文字。
3.舒婷的诗一般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请分析《馈赠》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