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1.把握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以古鉴今,思考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赏读,学习说理艺术
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
PPT呈现:
(1)第一组:
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改句:
生、义,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第二组:
原句: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改句: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
设计意图
为学生搭建台阶,学会用改写法、调换法赏析语言,感受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3)第三组
原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改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明确:
(1)第一组:
孟子善用“比附”说理。比附,即譬喻、比喻。汉代王符在《潜夫论·释难》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孟子》中如“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就是运用“比附”来说理的经典例子。此处原文同样如此,是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
(类似的用法:八年级下册《礼记·虽有嘉肴》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第二组:
原句中“弗得则死”强调了食物对于行道之人及乞人的重要性,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道之人”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人”,也仍能保持羞恶之心,不食嗟来之食,进一步论证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在造成羞辱的程度上有递进的趋势,从而突出了施舍者的颐指气使与盛气凌人,强化了不可规避的两难处境中对“舍生而取义”的坚守。“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
(3)第三组:孟子善用排比,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之气势。铺陈排比不是简单重复,原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现不管因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义正严辞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
多角度多层次构成排比的类似用法还有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精选从上古到春秋漫长时间中经过严峻磨炼的圣君贤臣的典型事例,选材角度异常精美:舜是农夫,后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是苦役,后殷王武丁用他为相;胶鬲是小贩,后辅佐周武王;管夷吾是囚徒,后齐桓公用他为相;孙叔敖是隐士,后楚庄王用他为令尹;百里奚曾是奴隶,后秦穆公用之为大夫。第一位成为人君,后几位成为人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都经过艰苦磨练而终有成就,这个排比构成的举例论证,使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又如:刘成章《安塞腰鼓》中大量的排比:“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这些句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排比,造成文气充沛、气势汪洋的艺术效果。
小结:
孟子以“善辩”著称,他自己曾经万分感慨又不无得意地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横行无阻,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2.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类比说理的特点,并通过仿写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研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争鸣: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做人准则,如文天祥、秋瑾、李大钊等;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又常听老师、家长说,不要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今天,我们还需要“舍生取义”吗?
预设:
首先,生与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其次,根据当今社会的生活情境和伦理取向,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抹杀人的一切欲望及求生本能。第三,“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家国大义,也有莫甚于生的“义”,如一时之输赢,前者我们应该倡导“舍生取义”,而后者就不能一味强求了。如2020年初的这场波及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的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而遇上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舍生取义并不可取,我们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
设计意图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延伸拓展,方面体会“舍生取义”这一精神的永恒价值,另一方面能联系当下生活情境和伦理取向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
四、小结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可能很难面对“舍生取义”的两难情境。然而,我们却时常要面对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国家大义中舍谁取谁的选择。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如何做出有益于社会、国家,不负自己人格的选择,应是我们每个人要想清且付之于行动的事。唯有如此,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
五、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善辩:极富说服力、鼓动性
语言技巧: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
语言风格:气势充沛,议论犀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