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两段大意并交流。
二、理清层次,把握论证
1.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默读第1段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
(2)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
(1)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一生活中的选择,对生和义的选择问题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可“舍生而取义”。这样写由具体到抽象,易于理解,且比较缜密。
设计意图
逐段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论证的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2)先用“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证,说明义比生命更珍贵,为了追求“义”,不苟活,不避死。再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从反面论证,阐述如果放弃追求“义”,则人们会无所不为、卑鄙无耻。
最后得出结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论证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贤者能舍生取义。
(3)“是心”,即这样的心,代指上文中的“舍生而取义”之心,乃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的普适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时时内省并保其本心,将这一信条贯穿于人生实践始终。这句话既在内容上总结前面所说,又在结构上引出第2段,表明要保持这种本心使之勿丧,须注重平时内省、修养。
出示补充材料: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设计意图
继续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论证思路:“贤者能勿丧”但普通人在丰衣足食后常常“失其本心”,从而过渡到下节的举例论证。
2.解读第2段,理清其论证层次。
默读第2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
(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
(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
预设:
(1)用了“不食嗟来之食”和孟子辞齐回邹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从正面论证即使像“行道之人”“乞人”也会为追求“义”而舍弃生命。第二个事例现身说法,从反面论证,有的人在穷困危急关头可以舍身取义,但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出示补充材料一: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出示补充材料二:
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齐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来挽留他,他却坚辞不受,并且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孟子在此基础上向世人提出警告:是亦不可以已乎?应该终止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不要丧失自己的本心——即第1段中的“是心”(羞恶之心)。
(2)学生交流补充事实论据,师生评价预设:
①文天祥即将受刑,为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其中写道:“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之时,他神态自若地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
②《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③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徒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环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3)学生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教师补充讲解。
设计意图
在补充时代背景的前提下,理解孟于的创作意图,并进步理解孟子对保有本心、舍生取义的期望。
设计意图
在逐段理清论证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梳理本文论证结构,要让学生在“反当”和咀嚼”中掌握作者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三、比较研读,加深理解
请学生找出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中与本文思想内涵一致的句子,与本文进行对比研读,加深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预设: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结:
孟子的“四心说”是对其“性善论”主张的具体阐释,而“性善论”是其“仁政”主张的基础。孟子主张“性本善”,因而提出了对理想政治及理想君主的期待,即“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提出了对“内仁外义”这一理想人格的期望。“舍生取义”就是其思想的组成部分,但在后天环境中,有人会“失其本心”,故要善养“浩然之气”,保有“本心”要在逆境中不断磨砺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论证结构图,尝试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
结合已学文章,致比较研读,促进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观点——舍生而取义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呼吁——加强日常修养,勿丧本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