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3: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睢不辱使命》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唐雎是如何战胜秦王,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本节课继续深入探讨。
二、分析对话,感受外交辞令艺术
1.探讨交流:在这场外交交锋中,唐雎是如何与秦王斗智斗勇,最后折服秦王、不辱使命的?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
预设:
第一个回合:面对秦王咄咄逼人的反问,以“否,非若是也”来应对,一定程度缓和了秦王怒气,使对话得以继续,同时清楚表明立场,不卑不亢;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的“守”字表明坚守遗业的决心和御敌之心;同时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问句,十分有力地表明安陵国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
第二个回合:面对秦王“天子之怒”的恐吓,针锋相对,不落下风,以“布衣之怒”直面“天子之怒”,正气凛然。面对秦王的轻蔑,立即驳斥,以“士之怒”进行回击,同时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进行渲染,直刺秦王贪生怕死的软肋。“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暗示自己将效法三位勇士,刺杀秦王,直接威胁秦王。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呼应秦王所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同时以挺剑而起的实际行动,直接震慑秦王。
第三个回合:秦王“色挠”屈服,跪身道歉,唐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设计意图
全文由大量对话构成,分析对话有利于学生理解外交辞令的应对技巧,并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2.小结:唐雎的语言有三个特点。
(1)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
(2)言之有“据”:唐雎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
(3)言之有“力”: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三、赏析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1.文中有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体会对比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小结。
预设:
(1)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和唐雎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对比刻画这两个人物。秦王作为大国国君,先是盛气凌人,质问威胁,后被唐雎慷慨激昂的气势压垮,直身道歉;而唐雎作为弱小之邦的使者,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丝毫不被秦王威胁所屈,最终取胜于秦王。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的态度变化“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是另一种相反相成的对比。先倨,是他认为自己是强国,有恃无恐;后恭,是迫于眼前处境,不得已而为之,本性并未改变。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
2.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请想想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小结。
设计意图
赏析艺术手法体会叙事艺术的巧妙。
预设:安陵君的刻画衬托出唐雎勇敢机智。安陵君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却比唐雎软弱,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头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四、课本剧演绎深度解读文本
根据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进行课本剧演绎。注意把握秦王和唐雎前后情绪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预设:
1.秦王先倨后恭的具体表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劈头即自称寡人,轻慢安陵君)
“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其”活现出盛气凌人)
秦王不悦(骄横)
“轻寡人与?”(质问,不可一世)
秦王怫然怒,……“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自称“天子”,全然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表现出对百姓的轻蔑)
色挠,长跪而谢之(色厉内荏)
2.唐雎先恭后倨的具体表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沉着明朗,坚定有力)
“臣未尝闻也。”(沉着冷静,按兵待敌)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反唇相讥,寸步不让)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大义凛然,勇敢无畏)
设计意图
以课本剧演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表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文本内涵。
3.安陵君柔中带刚的具体表现: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辞虽卑而气不馁,柔中带刚)
五、拓展阅读,对比思考。
1.将下面文言文选段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文后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扩展阅读,更多了解古人外交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临难不惧、大智大勇的美德。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注: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1)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的利益在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
同:巧妙的说话艺术。
异: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应变能力。
(2)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使者?请结合他的言语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特殊的群体,叫做“士”。这个群体里有策士、勇士、谋士等。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结合课文和以上材料中对“士”的描写,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在精神方面具有哪些共同点?
明确:热爱国家,勇敢无畏,以天下为己任,敢担当、责任感强。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2月14日,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发言声称:“各国不能为了经济便利,而将电信基础设施割让给中国,允许5G技术中国化,这是选择专制而不是民主,因此我们必须投资于其他选择,那些可以将我们带向未来,并且保护我们价值观和安全的选择,让我们携起手来而不是屈尊俯就,以尊重与合作捍卫我们的民主价值观。”对此,参加此次外交活动的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傅莹当场反驳:“以全球化视角来看技术是一种工具。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引进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技术,如微软、IBM、亚马逊,它们在中国都很活跃,自从我们开始有1G、2G、3G、4G,所有的相关技术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即便如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因此而变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取得了成功,其间并没有受到技术的威胁,那么为什么引进华为的5G技术就会威胁到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呢?您真的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如此脆弱,脆弱到能够被华为这家高科技公司所轻易地威胁到吗?”
中国外事大臣傅莹是如何应对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恶意攻击的?傅莹身上体现了哪些“士”的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