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08:5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方式、时间、建立者、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其影响。
3、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宋史.太祖纪》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
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其都城,史称北宋,即宋太祖。
1、时间:
2、建立者:
3、过程:
4、定都: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5、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北 宋
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上,宋太祖在宫中举行酒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喝酒。酒过三巡,宋太祖叫太监退下,端起酒杯开始叹气:“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哪会有今天的位置?干杯!谢谢你们!”
石守信忙喝酒:“陛下不必多谢!”
宋太祖接着说:“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整夜都睡不着觉!”
石守信忙问:“陛下为何难以入眠?”
宋太祖继续说:“皇帝就一个,谁不想争这个位置呢?”
石守信等人面面相觑,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天下虽已安定,但朕还是有些事情放心不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他自己是通过兵变成了皇帝,从内心深怕自己身边的将领也会通过政变夺走他的帝位。
于是他绞尽脑汁把兵权、相权、地方的政权和财权都牢牢的控制到了自己的手里。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2. 目的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控制调兵权;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1)兵权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①在中央: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立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
任用文臣担任各地周线长官——知州;
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2)行政权
行政权-------知州
监督权-------通判 中央集权
财政权------转运使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
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3)财政权
知州
皇帝
我替知州管钱
我烦你俩!
这回可以睡个好觉了!
转运使
通判
我替知州“分忧”!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皇 帝
中央集权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2、由 政事堂、枢密院 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1、设 参知政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强化君权
影响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在中央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皇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削弱宰相的权力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二、北宋政治的重文轻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重文
轻武
特点
重文臣,轻武将
1、宋太祖: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3、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宋太宗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武举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年代 收入 (单位:贯) 支出
(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富国之法(经济)
强兵之法(军事)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
市易法、均输法
保甲法、
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作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取士之法(教育)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改革时弊 :王安石行变法
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
变法派内部分裂,保守派强烈反对。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思考: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走向失败?这对北宋的历史发展会有何影响?
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拓展延伸
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会如何治理国家?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国家大计
文武并重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政治
陈桥兵变
稍夺其权
收其精兵
制其钱谷
重文轻武
课堂总结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
A.10世纪初 B.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9世纪中期
2.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 )
A.刺史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D
B
解决问题:
3. 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 )
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
4.北宋政府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财政支出 ②导致效率低下
③强化了武将权力 ④削弱了军队行政的战斗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A
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指的是:行政权、财政权、兵权。
措施:(1)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财政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3)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