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唐
907亡
北宋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识图获得有效历史信息。
3、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反思历史。
1. 背景
2. 经过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病死,继位的恭帝时年七岁,政局不稳.赵匡胤被委以最高军权
公元960年2月,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行军至陈桥驿,被属下披上了黄袍,发动兵变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965年
963年
978年
970年
966
979
北 宋
东京
北宋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夺权方式:
国号:
960年
东京(开封)
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
北宋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雪夜访赵普
北宋的统一
方针: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灭后蜀
966
963年灭楚
970年南汉
978年
979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局面,完成了局部的统一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
结果:
天下虽已安定,但朕还是有些事情放心不下。
太祖特烦恼!!!
相传,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朝臣窃窃私语,发明了此帽。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二、加强中央集权
情景提问:假如你是赵匡胤,你当上皇帝之后,将会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加强中央集权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1)军事
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积极影响:
加强皇帝的权力
消极影响: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的局面
在中央: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立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政治方面:
1、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
3、设 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积极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措施 影响
军事
政治 经济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散知州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稍夺其权)
(收其精兵)
(制其钱谷)
合作讨论
皇权大大加强;
材料:太祖、太宗平一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1.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促进了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表现
目的
轻武
重文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③武将按阵图行军布阵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
三、文重武轻文教昌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武举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如果以树干指中央或皇帝,以树枝指地方。那么根据北宋的统治措施,我们可以把北宋政治的特点概括为:
中 央
地方
地方
地方
行政权
兵 权
财权
强干弱枝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北宋政治的特点
守内虚外
这个时代——
经济繁荣,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发展,却无力抵挡外敌。
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北
宋
的
政
治
北宋的建立
宋朝统一中原和南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定都:开封
结束“五代十国”的
分裂割据局面
军事上:控制兵权
(杯酒释兵权)
在中央:削弱相权
在地方:分散、削弱
地方官的权力,
设转运使收财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内重外轻)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
A.10世纪初 B.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9世纪中期
2.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 )
A.刺史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D
B
解决问题:
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4.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A
C
5、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6、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C
D
7、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