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7期)
文化知识篇
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
先秦篇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 篇。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诗歌
(一)《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内容分 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 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手法分为“赋”、“比”、“兴”,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二)《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浪漫主义)与《诗经》(现实主义)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屈原, 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还有《九歌》、《九章》、《天 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风骚:“风“指《诗经》“国风”,骚指《楚辞》中《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
屈宋:屈原、宋玉(屈原弟子,主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三、其他
(1)《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
(2)《列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虚静”、“无为”。
(3)《晏子春秋》:记载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对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及各国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真实反映,文章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秦代篇
(1)李斯: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采纳。他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2)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代表作。吕不韦还想出一个宣传该书的办法,“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即“一字千金”的由来。
汉代篇
一、散文
(一)政论散文
(1)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洛阳人。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 篇,《新书》10 卷58 篇;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
《新书》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宗首》、《藩强》、《权重》等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2)晁错:西汉政治家,作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
《守边劝农疏》,就抗御匈奴问题深入议论,首次提出屯田戍边的建议,并周密地设计了实施举措:如从罪人至庶民,广泛招募,当免罪的免罪;由官府补偿被匈奴夺去的损失等,以使屯戍者久安其处。此疏奏上后,即被文帝采纳,定为国策。
《论贵粟疏》,提出了“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扭转了“谷贱伤农”的状况振兴了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历史散文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篇,本纪记帝王生平事迹;世家记贵族兴衰史;列传记不同阶层社会著名人物事迹;表是全书叙事的联 络和补充;书是天文历法科技专著。《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司马迁与西汉司马相如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称。司马迁与班固有“班马”之称。
(2)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陕西)人,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以《两都赋》最著名。
《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假想人物东都主人介绍东都洛阳盛况,表明已超过了西都长安。后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都受其影响。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三)其他
(1)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招门客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全书内容庞杂,《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2)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说苑》: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
《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与《说苑》一书性质类似。
(3)王充: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无神论者。著有《论衡》,《订鬼》是他的名篇。
《论衡》, 无神论著作,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 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正因为《论衡》一书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将它视之为“异书”。
《订鬼》,选自《论衡》。王充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危害社会,他着重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有力地批判,针对相对的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
(4)蔡琰:东汉杰出的女诗人和书法家。字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董)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这是《悲愤诗》由来。
二、赋 (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1)贾谊:《吊屈原赋》,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历屈原放逐之地,遂作此赋。此赋描写了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但他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鵩鸟赋》,人鸟对话形式,开汉赋主客问答体之先河。作者向这只带来死亡之兆的鸟儿诉说,得到的答案是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不值得为生留恋,为死悲伤。
(2)枚乘:西汉辞赋家,代表作《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3)东方朔:西汉辞赋家,《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有诙谐的特点,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
(4)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
《子虚赋》通过楚国之子虚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乌有先生不服,便以齐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
(5)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作品《甘泉赋》《羽猎赋》,是仿《子虚》《上林》而作。
(6)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代表作《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
《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
《归田赋》,散体抒情小赋的先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四愁诗》,张衡目睹东汉朝政日坏,天下凋敝,而自己虽有济世之志,希望能以其才能报效君主,却又忧惧群小用谗,因而郁郁,遂作《四愁诗》以泻情怀。
三、乐府民歌
《乐府诗集》:乐府诗总集名,南朝宋·郭茂倩编写。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是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又与《木兰诗》,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 热爱“平凡的自己”
事件回放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2023年的计划,坚持日常锻炼、多陪伴理解家人位列前两位。61.0%的受访青年表明新的一年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88.5%的受访青年接受并热爱“平凡的自己”。
素材解读
面对崭新的2023年,大家有着哪些计划?本次调查显示,坚持日常锻炼(55.3%)最受重视,接下来是多陪伴理解家人(47.0%)。其他主要还有:早睡早起,不做“熬夜党”(44.5%),今日事今日毕,摆脱拖延症(36.5%),远离手机,不再沉迷网络(35.6%),沉下心读几本好书(33.2%),认真吃好每顿饭(30.2%),开启一场无忧无虑的旅程(29.7%),从事喜爱的工作(28.2%)。是的,这些“美好愿望”没有“多大期许”,都是平平凡凡的心愿,需求也都平平凡凡。有些人会说,热爱“平凡的自己”实际上就是“不思进取”,是“得过且过”。还有人说,只有“不甘于平凡”才能有“伟大的人生”。理论上说这些观点是不错的。不过,要说热爱“平凡的自己”就是没有奋斗精神是错误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伟大”。与那些成天“幻想发财”“不切实际”“做梦致富”“期许过高”的人群相比,这种热爱“平凡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一步一个台阶的人生,也一样值得赞许。“平凡的自己”并不是“平庸的自己”。说到底,我们是在“平凡的自己”里寻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我们可以是“平凡”的,但是我们也不是“平庸”的,积极向上,好好工作,照顾家庭,珍惜每一个当下,不好高骛远。这样“平凡的自己”,值得热爱。
适用话题
青年、平凡、乐观、理性、接受自我、脚踏实地、热爱生活、人生态度、爱岗敬业等。
高分标题
平凡的你不平凡
热爱平凡的自己
做到生而平凡,但不平庸
接受并热爱“平凡的自己”
勇敢追梦,奋斗不负韶华
热爱平凡的自己,不等同于坠入“平庸”
名言金句
1.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张瑞敏
2.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拿破仑
3.对于平凡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尼采
4.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周国平
5.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宁
6.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7.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史光枉
8.真理是平凡的,真理是跟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分不开的。——冯定
9.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警世贤文》
精彩语段
01
人生的精彩,往往是在平凡的土壤里结出美丽的花蕾。平凡的梦想同样可以开出花朵,平凡的人生同样需要不负韶华。
02
平凡才是生活的本真。接受平凡、拥抱平凡、学会平凡,不畏惧人生的平凡,才能让生命走向从容乃至诗意。
03
做一个有趣的人,保持心中的热爱,做喜欢的事,在当下特别重要。能保有这几点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往往也可以做到“平凡而不平庸”,充满人格魅力。
04
来到这个世间一遭,我认为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里认清自己的角色,做好个体部分,同时协调解决好合作部分的问题。这就是人生,也是生活。每个人既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
05
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哲理就在于: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06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也都在追求自己生命的美丽。然而,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对自己的能量、才能等有充分判断,只有对自己有透彻的认知,一个人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上,才不会患得患失、仓皇迷茫,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时评精选
01
青年人为何推崇“平凡人生”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正是制定新年规划的好时机。近日,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1005名受访青年的新年期待中,88.5%的受访者接受并热爱平凡的自己。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但小说演义多遵循着“英雄史观”。从小到大,我们读了不少王侯将相、天才少年的故事,也常被教育要刻苦努力,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然而,更多“生活的真相”让我们认识到,不平凡的人生终究只是少数。纵有满腔热血,也是肉身凡胎,人有自己的兴趣和特质,但同样也有能力的边界。正如有人所说,“一个人的成熟,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
接受平凡的自己,并不意味着选择“躺平”。遇到困难挫折,坐下来歇歇脚,喘口气,思考接下来要走的路,没什么大不了。但若是见山自惭,遇水而返,便吟不得“众山小”,做不了“横渡人”,生命中少了许多趣味。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提到“准备好努力向上了”。奋斗的乐趣正是如此,不在于走了多远,而是自己一直在路上。
热爱平凡的自己,也不等同于坠入“平庸”。青年人推崇的平凡,或许是厌倦了期望与说教,或许是体味了现实的参差,不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不想成为“六边形战士”,期待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生亦不落平庸,有心理咨询师就指出,做一个有趣的人,保持心中的热爱,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可做到“平凡不平庸”,发掘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
平凡的梦想同样可以开出花朵,平凡的人生同样需要不负韶华。这项调查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你认可怎样的人生态度?”超过九成的受访青年认可“勇敢追梦,奋斗不负韶华”,证明热爱平凡与追求梦想并不冲突,脚踏泥土也要仰望星空。
回望过去的2022年,有许多青年的身影走进公众视线。走红网络的“背景太假哥”刘元杰是新疆草根博主中的一员,风吹日晒、蜂群作伴、扎根乡土,25岁的他终实现造福家乡的梦想。“刮腻子”世界冠军马宏达,用热爱成就精益求精,其励志故事推动技能人才的“破圈”。他们的事业无比平凡,但他们坚定追梦的身影,却令人心生敬意。
一代青年读着《平凡的世界》,用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又一代青年唱着《平凡之路》,用双脚丈量人生的广度;新一代青年望着《平凡英雄》,用双肩担起时代的使命。守望平凡,也可以静待花开。
02
凡人微光,照亮中国
“勇救落水母女”的残疾小伙李俊、“生命摆渡人”邢蕴静、以大爱守护人民的秦晓强……“中国网事·感动2022”网络年度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的光彩和炽热,感受到社会的良善与正义,更激发起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们都是平凡人,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特警秦晓强的父亲和妹妹在泸定6.8级地震中遇难,他却依然挺进震中救援群众;检察官李邦红深入山乡,在2万多名孩子的内心播下法治的种子;乡村教师卢文建因视力障碍“借眼”授课28年,帮助学生实现梦想……他们的经历令人动容,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使命与时代紧密相连,身处基层一线,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他们的故事诠释深刻道理——从事器官捐献服务的“生命摆渡人”邢蕴静让我们看到,奉献爱心可以将生命之光延续;30年守护秦岭的“夫妻哨”张彦明、苟冬云让我们深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岛10年的女村医颜新艳让我们明白,人民所需就是职责所系,要用真心换群众暖心。
他们的精神激励后来者前行——年逾九旬还在捐资助学的舒服民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小洋葱发展成大产业的李廷胜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善谋善干,带民致富;沈飞“冠军班”青年工匠激励广大青年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勇创佳绩。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英雄无处不在,英雄就在身边。中华大地上,无数平凡人发光发热,书写非凡人生。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医者仁心、工匠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在广大平凡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践行和体现。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孜孜不倦、努力奋斗,让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生而平凡,心向璀璨。感动人物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倾听、去拼搏、去奋斗、去播种,成为感动他人、照亮社会的一分子。无数个我们汇聚在一起,大爱和精神将如星辰大海般璀璨、广袤,把我们的梦想和未来映照得更加光明、辉煌。
运用示例
拥抱平凡的自己,才是生命的最大理性。然而,平凡绝对不能和平庸划等号。“平凡是努力过后的坦然,平庸是随意过后的必然。”纵使生命在细水长流中平平凡凡,但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依然要用生命去奔赴前方的星辰大海;平庸则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去学着接受自己的平凡甚至是缺陷,在人生的辞典里划去“躺平”和“放纵”,带着一颗不惧平凡的心,在寻常的烟柳斜阳中欣赏灿烂的风景,也许这才是普通的你我稳稳的幸福,才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接受平凡的自己,拥抱平凡的自己,不去做毫无意义的抱怨,而是努力地改变自己,即便不能获得人生的所谓成功,也会在跋山涉水中让生命拔节成长,获得人生的另外一种风景!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小城参加会议,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当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路过村里时。母亲很是高兴。我说:“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不用惦记我,我身体好着呢。”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我与母亲之间,如许多农村母子之间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经常往家里打电话,却很少回家。因为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儿子的未来高于一切。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咱俩就能见一面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但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二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了。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突然“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火车夜过家乡,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兴奋激动转眼又成失望落寞,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写“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采用倒叙手法,既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如母子所处环境的对比——“黑夜的冷风中”与“明亮、温暖的车厢”,突出了“我”的愧疚之情和对深沉母爱的感念。
C.“火车多次提速”“路口已被栅栏隔断”说明时代发展迅速,使“我”认不出昔日熟悉的景物并错过了与母亲相见,暗指过快的发展总会给人带来遗憾。
D.当“我”提出让母亲在路口等“我”的要求时,内心很期盼与母亲在火车一闪而过时互看一眼,但因火车太快,夜色太深,我”和母亲终究没能看见彼此。
2.为什么作者说“我理解这时的沉默”,却又说“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3.文章题目“那一束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C C项,“暗指过快的发展总会给人带来遗憾”错,文中并无此意,选项属过度解读。
2.(1)“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是因为母子之间不善于表达感情,而且似乎彼此之间已经适应了这种不用言表的感情。(2)“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是因为作者从这沉默中不仅感受到深沉的母爱,也感受到母亲在丧偶后生活的无聊,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让作者感到内心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本题需要抓住句中关键词“理解”、“沉默”、“现在的沉默”、“内心紧缩”,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由“我说:‘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不用惦记我,我身体好着呢。’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我与母亲之间,如许多农村母子之间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可知,“我”知道我们母子之间不善于表达感情,并且已经习惯了这种不用言表的感情。
由“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我一路忐忑”“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儿子的未来高于一切”可知,此时的“沉默”让“我”感受到深沉的母爱,也体会到了母亲在丧偶后生活的无聊,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因此内心深感不安,因而“内心紧缩”。
3.“那一束光”一方面是指作者看到的那束在黑暗中照着火车的电筒光,另一方面是指照在作者前行路上的、给作者以温暖和光亮的母爱之光。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分析作答。
由“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可知,“那一束光”表面指作者看到的那束在黑暗中照着火车的电筒光;由“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等句子可知,“那一束光”的深层含义是照在作者前行路上的、给作者以温暖和光亮的母爱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