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5期)
文言知识篇
文言特殊句式汇总(一)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6)介词“自”也可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3.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子顺序而言的,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译为:“等到不相信他的时候”。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③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④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宾语放在介词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2:“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1:“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渺渺兮予怀。
4.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
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例2:“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例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某些词来表示被动
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
①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例3:“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②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例3:“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例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例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例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④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例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例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各式文体分类素材(一)
制造之美 ,发言稿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余秋雨先生定义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辞海》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学校举行,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例文展示】
中国制造的文化精神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制造的文化精神”。
“中国制造”是时代品牌的象征。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承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制造”一词曾经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与中国人的骄傲。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的制造也面临了巨大的问题。传统的生产模式,低质量的原始产品以及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态势,无不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问题。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制造困境的核心在于背后精神的缺失。我们输出的只是我们的代工产品。这些产品所体现的只是中国人口的众多,根本就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所以中国制造的后劲肯定是不足的。为此我们应该在产品输出的同时更多的是强调文化与精神的输出。使我们能够通过工业产品的载体来输出我们的文化精神。同时也以我们的精神内涵来提振我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内涵。
中国制造需要有精神作为支撑。精神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一物之存在必然要有其精神作为依据。脱离精神的物体必然是无法长期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工业的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之上,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曾经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国人狂热与激情过后,不得不思考我国当前制造也的困境。追根溯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制造业所缺乏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背后却是缺乏民族精神的支持。所以我们要向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必须要将中国的精神走进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所体现的精神应该是中国优秀价值的集中体现。文化与产品的输出应该能够体现出该国的核心价值。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期间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将我国的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出去,应该是传递我国国民的勤劳勇敢的生活方式;应该传递的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应该传递的是爱好和平、包容团结的国家行为。所以政府在文化产品的输出中应该加以甄别,让能够体现我国精神内涵的产品走出国门,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的,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所有的竞争背后都是文化的角力。所以无论是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应该将我国传统的精神内化进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制造有更深厚的竞争力。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体育高考,专栏投稿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展示】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魄
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是金子”。“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愉快的心境,活跃的思维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体育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
我们因健康而快乐,因运动而健康,运动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专家说过:“青少年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阐释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并了解体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更是一种合作。团结一致就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运动会的广播操和入场式比赛,要求全体参与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在一系列的团体比赛中,参赛队员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在一旁的拉拉队不停地欢呼叫喊着,给参赛的队员足够的信心,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心连心一同前进。这就告诉我们,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把体育纳入高考,难道不是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吗?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服输,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重要的是维持并加深比赛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发挥无遗。这种信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我国有良好的体育教育传统,更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学生在追求卓越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应同样重视体育,积极锻炼身体,所以我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很有必要。以体育纳入高考,来促进青年一代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美育人生,书信体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期间,湖北仙源中学的杨老师带领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以一幅幅励志漫画来驱散疫情的阴霾;厦门六中合唱团用阿卡贝拉的形式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微光》,一首首经典歌曲令人泪目。追溯历史,打开苏轼的朋友圈,我们看到有文与可的《墨竹》、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还有赤壁的清风明月……也许正是这些美好让他走出生命的泥淖。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要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
以上材料引发了育才中学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作为该校的一名学生,请你给校团委写一封信,建议学校举办“学会审美,健全人格”的主题周活动。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贴合背景,符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展示】
以美育人 时代所需
尊敬的校团委:
您好!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华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见,不只是今天,美育早已为人重视,古已有之。健全的人格怎能不懂感受美、欣赏美?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美的人才。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学校将智育教育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看惯了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切以分数为定论;看腻了还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匆匆赶路,走向一个又一个补课班……当一个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当人们内心被功利所缚,人们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谈创造美?所以,不妨慢下脚步,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绩,还应重视成绩之外更高层次的发展。“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显然,只有全社会重视美育培养,创新美育形式,重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涵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在奔波行走之中,驻足留恋,这生活本来就很美!这样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样的人才更有温度,而不是冰冷之躯,对生活冷眼旁观,处处是敌意;这样的人,也是时代所需。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下,同样会产生巨人!
高三学生
2021年4月5日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沙复明在前厅嚼药,王大夫——盲人在推拿房里都是以大夫相称的——站在“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的门口,大声喊了一声“沙老板”。他没有喊“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这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沙复明从里头出来,一来到门口就开始和王大夫寒暄。
沙老板和王大夫的寒暄很有节制,也就是一两分钟,沙复明就把王大夫带到休息区去了。休息区里鸦雀无声。不过王大夫感觉得出来,休息区坐满了人,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王大夫愣了一下,笑着说:“开会吧?”沙复明说:“开会一般在星期一,今天是业务学习。”王大夫说:“正好啊,我也来学习学习。”沙复明笑着说:“老同学开玩笑了……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现在的教育马虎得很,一代不如一代,没法说,跟我们那时候没法比了。”王大夫笑出声来,同时也听出门道来了,当着全体员工的面,沙复明给了王大夫十足的脸面。王大夫没顺着杆子往上爬,而是笑着说:“沙老板客气了。沙老板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流的。”沙复明不在意人家夸他的手艺,却在意人家夸他的“理论”。沙复明就笑,王大夫这样说倒也不是拍沙复明的马屁,沙老板的确有手段。短短的几分钟,王大夫已经“看”出来了,生意不论大小,沙复明拾掇得不错,有规有矩,有模有样。王大夫放心了。作为一个打工的,王大夫喜欢的事情有两样,规矩,还有模样。
王大夫的感觉是对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有一个特征,不只是做生意,业务培训抓得特别紧。这也是沙复明别出心裁的地方了。培训是假,管理才是真。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左右都是推拿中心生意清淡的时候。沙复明打工的那会儿,经常利用这样的机会睡个回头觉。盲人只要坐下来,脑袋一靠就过去了,谁也看不出来。沙复明当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暗地里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严格要求:哪一天自己要是当上了老板,绝对不能让员工在推拿中心睡觉。客人都是有眼睛的,如果员工们都在打瞌睡,他们所看到的绝不是懒散,而是生意上的萧条。反过来,利用空闲的时候开开会,探讨探讨业务,前厅的精气神就不一样,是精益求精的气象。沙复明是打工仔出身,回过头来再做管理,他的手段肯定就不一样。他知道员工们的软肋在哪里。所谓管理,嗨,说白了就是抓软肋。
沙复明带领着王大夫在推拿房里走了一遍,每一个房间都走到了。王大夫对沙复明的盘子已估摸出来了,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不算大,可也不算小了。如果王大夫的资金没有被套住,他的店差不多也能有这样的模样。这么一想王大夫就难受起来了,手指头的关节噼里啪啦又是一阵响。
最后一个房间看完了,王大夫知道,关键的时刻来到了,谈话马上就走入了正题。沙复明的语调是抒情的,意思是,老同学来助阵,他由裹的高兴,所谈的内容却是平等。王大夫懂沙复明的意思,虽说是老同学,他王大夫在这里和别人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性。王大夫干脆把话挑明了,轻声说:“这个,老板放心,我打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既然王大夫把话都说到这儿了,沙复明就搓了搓手,说:“那你就去添置一点东西,生活必需品什么的,我马上打电话到宿舍去,给你清理床位。”王大夫拍了拍沙复明的肩膀,沙复明也拍了拍王大夫的肩膀。沙复明提高了声音,说:“沙宗琪推拿中心欢迎你。”
王大夫侧过脑袋,不解了,明明是“沙复明推拿中心”,沙复明为什么要说“沙宗琪推拿中心”呢?
“是这样,”沙复明解释说,“这个店是我和张宗琪两个人合资的。我一半,他一半,可不就是‘沙宗琪’了幺。”
“张宗琪是谁?”
“我在上海认识的一朋友。”
“他现在在哪儿?”
“在休息厅呢。”
“我还没去看望人家呢。”王大夫说。
“没事,”沙复明说,“时间长着呢。什么人家我家的,我跟他一个人似的——他在开会。”
王大夫仰起头,做了一个“哦”的动作,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说王大夫没有喊“老同学”,而是大声地喊“沙老板”,这既表明两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也说明王大夫尊重沙复明。
B.小说第二段写沙老板和王大夫两人之间的对话,多处提到“笑”,且每一处“笑”的含意不同,反映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C.小说写王大夫没顺着杆子往上爬,以及王大夫估摸出沙复明的盘子,可以看出王大夫处事经验丰富,能够见机行事,感知敏锐。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沙老板和王大夫两位盲人推拿师形象,真实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处处提防的世态人情。
2.小说结尾处描写了王大夫一个“哦”的动作,请分析这一细节的作用。(6分)
3.作者毕飞宇曾说:“《推拿》到底写了什么?……有一个重点是清晰的,我想写一点尊严。”请根据相关内容,试作概括和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D
【解析】本题D项,虽然沙老板和王大夫两人之间有防备的因素,但“处处提防”言过其实。
故选D。
2.(1)从内容来看,该动作反映出王大夫为自己生意失败而伤感难受的心情有所缓解。
(2)从人物关系来看,该动作反映了老同学之间紧张、尴尬的心情有所松动,暗示着他知道沙复明的境况并不一定很好。
(3)从结构来看,与前文谈到店里规模不大不小形成对比。
(4)从情节来看,故事具有一定的波澜性,该动作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5)从人物形象来看,反映出王大夫机智、不外露(含蓄,沉稳)的性格特点。
【解析】
本题要求是“小说结尾处描写了王大夫一个‘哦’的动作,请分析这一细节的作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从全文中找出描写王大夫心理活动的部分,并结合全文分析他心理的微妙变化,然后根据具体情节进行探究。王大夫是因为自己的资金被套,不得已才到老同学处打工的。“看”到自己的老同学的生意有模有样,对比自己的失败,感到十分伤感。而最后得知推拿店的情况时,伤感情绪似乎有所缓解。这一细节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反映出王大夫含蓄,沉稳的性格特点。考生明确了这些内容,便不难得出答案。
3.①维护尊严。王大夫到沙复明那里求职,喊“沙老板”而没有喊“老同学”,认为盲人老板与常人老板一样,理应受到认可和尊重,表明王大夫维护了盲人的尊严。
②独立自主。沙复明把推拿中心管理得“理论和实践都是一流的”,写出了盲人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自食其力的正常生活。
③平等人格。王大夫表明自己在这里和别的盲人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性,写出了盲人靠自己手艺而不是靠同学关系的独立生活态度。
【解析】
本题要求是“作者毕飞宇曾说:‘《推拿》到底写了什么?……有一个重点是清晰的,我想写一点尊严。’请根据相关内容,试作概括和分析”。由王大夫到沙复明那里求职,喊“沙老板”而没有喊“老同学”,认为盲人老板理应受到认可和尊重,表现了维护的尊严的主题;沙复明把推拿中心管理得“理论和实践都是一流的”,写出了盲人独立自主的生活;王大夫表明自己在这里和别的盲人一样,表现了他追求人格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