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同步学案
①“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阅读《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
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梳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同时要注意,这篇文章精于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学习时要特别关注其叙事艺术,并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情景导入
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
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
2000年前,有一个人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他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他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他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2.了解《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
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史书体例
①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相关背景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
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
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4.解题
①“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②“传”,人物传记。
5.了解“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6.文化常识
丈人 对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单于 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前。
阏氏 (yān zhī) 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类似汉朝中的皇后。
黄门驸马 汉代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其中,驸马是对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和亲 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京师 国都。
北海 在匈奴北境,即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春秋 ①孔子编撰的史书名;②时代,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③人的年岁。
奉车 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
宦骑 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郎 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通侯 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
中郎将 汉朝武官,排在将军之后,掌管皇家卫队。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栘中( ) 且鞮侯( ) 遗单于( ) 丈人行( )
缑王( ) 昆邪王( ) 浞野侯( ) 阏氏( )
左伊秩訾( ) 煴火( ) 雨雪( ) 旃毛( )
牧羝( ) 节旄( ) 棫阳宫( ) 斧钺( )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解读第一段
武,字子卿。少以①父任,兄弟并②为郎。稍③迁④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⑤通使相窥观⑥。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⑦。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⑧。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⑨行⑩也。”尽归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 厚赂 单于,答 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 币 遗单于;单于益 骄,非汉所望也。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 ②并: ③稍: ④迁: ⑤数: ⑥窥观:
⑦十余辈: ⑧当: ⑨丈人: ⑩行: 归:
义: 因: 赂: 答: 假吏:
置: 币: 益: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思考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思考3: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本段段意。
解读第二段
方①欲发②使送武等,会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④胡中。及卫律所将⑤降者,阴⑥相与⑦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⑧与副张胜相知⑨,私⑩候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蒙 其赏赐。”张胜许 之,以货物 与常。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方: ②发: ③会: ④没: ⑤将:
⑥阴: ⑦相与: ⑧素: ⑨相知:
⑩私: 候: 幸: 蒙: 许: 货物: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解读第三段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①,其一人夜亡②,告③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单于使卫律治⑤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⑥,以状⑦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⑧我,见犯⑨乃死,重⑩负 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之。”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发: ②亡: ③告: ④生得: ⑤治:
⑥发: ⑦状: ⑧及: ⑨见犯: ⑩重:
负: 引: 即: 降: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解读第四段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①。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②召医。凿地为坎③,置煴火,覆武其上,蹈④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⑤。惠等哭,舆⑥归营。单于壮⑦其节,朝夕遣人候问⑧武,而收系⑨张胜。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受辞: ②驰: ③坎: ④蹈: ⑤息:
⑥舆: ⑦壮: ⑧候问: ⑨收系: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 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解读第五段
武益①愈,单于使使晓②武,会③论④虞常,欲因⑤此时⑥降⑦武。剑⑧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⑨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⑩。”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 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益: ②晓: ③会: ④论: ⑤因: ⑥时:
⑦降: ⑧剑: ⑨当: ⑩相坐: 拟:
弥山: 膏: 因: 畔: 斗: 若: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思考3: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解读第六段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①之。乃幽②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③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⑤乃得归。别⑥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⑨而食之。杖⑩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纺缴,檠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降: ②幽: ③雨: ④羝: ⑤乳:
⑥别: ⑦廪食: ⑧去: ⑨草实: ⑩杖:
网: 檠: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
解读第七段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①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②,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③自苦亡④人之地,信义安所见⑤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⑥,触柱折辕,劾⑦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⑧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⑨,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⑩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 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 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 斧钺汤镬,诚 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求: ②素厚: ③空: ④亡: ⑤见:
⑥除: ⑦劾: ⑧祠: ⑨不幸: ⑩女弟:
忽忽: 系: 春秋: 亡常:
夷灭: 成就: 亲近: 蒙: 诚: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解读第八段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①听陵言!”武曰:“自分②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③死于前!”陵见其至④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⑤于天!”因泣下沾衿⑥,与武决⑦去。……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壹: ②分: ③效: ④至:
⑤通: ⑥沾衿: ⑦决: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解读第九段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①武等,匈奴诡言②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③自陈道④。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⑤惠语以让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⑦汉使曰:“武等实在⑧。”……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求: ②诡言: ③具: ④陈道:
⑤如: ⑥让: ⑦谢: ⑧实在: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解读第十段
单于召会①武官属,前以②降及物故③,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④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召会: ②以: ③物故: ④以: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2:“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综合探究
思考1:什么是忠诚 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任务活动二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思考1:明确行文线索,划分层次结构。
线索
缘由
遭遇
结局
任务活动三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任务说明: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关键的情节,有利于我们概括人物,总结主旨。而对形象的鉴赏包括鉴赏人物形象与特定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为主要人物形象与次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是作品刻画的核心对象,往往用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次要人物形象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一般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思考1: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思考3: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任务活动四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本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于序事中寓论断”,即在叙述中隐含着作者的褒贬。请结合下面的文字说明。
①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②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思考2:本传在记叙人物言行时特别善于使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来加以说明。
思考3:本传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用张胜、卫律、李陵三个“降将”来突出苏武形象的。
任务活动五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汉书·李广苏建传》)
思考:分析两个语段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
环节四:思考延伸
材料一:
中国先秦历史散文,大多出自史官之手,可以说是官方史学。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中国历代帝王都设有史官,记言、记事。相传仓颉为黄帝左史,沮诵为黄帝右史。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然商朝设立史官是可以肯定的。甲骨卜辞中,商代官吏有“史”“卿史”和“御史”等。甲骨文中也有“册六”“编六”等字,可见殷代巫、史曾系统编纂国家文献与史籍,作为档案而保存。西周史官的设置情况,据《周礼》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柄)之灋”“外史掌书外令”。《史记·周本纪》载,“天子建天宫”,“大史”被列入“六大”之内,可见史官在西周的崇高地位。我国历史学科,在商周时期由史官奠定了它的初基,但各诸侯国还没有官史。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也相继设立史官。《墨子》载:“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此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编年史,史书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些《春秋》,都是出自诸侯国史官之手。史官文化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得以发展。春秋、战国之交,文化下移,官方垄断史学的局面被打破,虽然出现了由民间私人编著的史书,如《战国策》《晏子春秋》,但战国时期的官方史学,仍然很发达。《秦纪》以及被秦始皇下令焚烧的“诸侯史记”,都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官方史书。
在古希腊,任何城邦国家都没有设置专门记言记事的史官。古希腊历史著作,是由私人著述和编写的。“历史”一词希腊文原义为根据个人观察或经验探索到的知识。历史著作在希腊一开始就是私家的、个人的创作行为,与希腊政府无关。希腊早期历史著作为城邦史书。这些史书都是“私史”,只不过著作的材料来源于城邦积累的内容简单的官方记事。希腊后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人所撰写的史书,也都是私人著述。例如希罗多德,他讲述历史,犹如行吟诗人创作。他在雅典等地朗读自己的历史著作,听众付给他报酬。他的史书由书商刊印发行。希罗多德写史书,是个人的喜好与谋生的手段。这些“私史”,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
因此,古希腊史书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历史记载存在许多空白,显然不如中国先秦史官文化那样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黑格尔不止一次地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
(摘编自潘明霞《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历史散文特征考察》,《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材料二:
古代中国,历史编纂很早就成为一项国家的职能,设有专门的人员职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隋书·经籍志》也说,“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记录历史和管理史籍的人员,拥有正式的官职,并且向职业化发展。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余(司马迁)先周室之太史也。……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家族世袭修史的传统,确保了记录历史的延续性和专业性,更是为这份职业增添了神秘与虔诚。
“《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汉书》)历史,在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编修纪传体史书向来是国家层面重要的文化项目。班固私修国史竟至入狱,唐代更是设立史馆编撰的制度,“(唐)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修……”(《史通·古今正史》),从此“正史”更为正统。
元、明、清三代也极为重视官修史书,并确立了相应的修史制度。元代“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对于辽、宋、金的“实录、野史、传记、碑文”,“多方购求,许诸人呈献,量给价直,送付史馆,以备采择”。清代更是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编修《明史》,时间跨度九十余年,参与学者近二百人,声势规模蔚为可观。这不仅为了总结一代的兴衰,而且为了将正统合法,将正统延续。《二十四史》成为官方的宣告,官修的教材,并上升为一个王朝的意志。在人类历史上,如此举全国学者群体之力编纂史书并官刻刊行,中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当正史和正统走在一起,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
(摘编自上海辞书出版社《(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序》)
思考: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正史和正统走在一起,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 不足
答案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栘中(yí) 且鞮侯(jū dī) 遗单于(wèi chán) 丈人行(háng)
缑王(gōu) 昆邪王(hún yé) 浞野侯(zhuó) 阏氏(yān zhī)
左伊秩訾(zī) 煴火(yūn) 雨雪(yù) 旃毛(zhān)
牧羝(dī) 节旄(máo) 棫阳宫(yù) 斧钺(yuè)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解读第一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凭借 ②并:都 ③稍:渐渐 ④迁:升迁,升任 ⑤数:屡次 ⑥窥观:窥探观察 ⑦十余辈:十几批 ⑧当:抵押 ⑨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⑩行:辈 归:使……回归 义:做事合乎情理 因:趁着,乘便 赂:赠送礼物 答:回报 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置:备办
币:财物 益:渐渐
翻译: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思考2:明确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思考3:明确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解读第二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方:正要 ②发:派遣 ③会:适逢 ④没:陷入而不能脱身 ⑤将:率领 ⑥阴:暗地里 ⑦相与:一起 ⑧素:一向 ⑨相知:相熟识,有交情
⑩私:私下 候:拜访 幸:希望 蒙:蒙受,得到 许:答应 货物:财物
翻译: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匈奴缑王密谋反叛。
解读第三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发:发动,动手 ②亡:逃跑 ③告:告发 ④生得:被活捉 ⑤治:审理
⑥发:暴露,泄露 ⑦状:情状,情况 ⑧及:牵连 ⑨见犯:受到侮辱 ⑩重:更加 负:对不起 引:牵扯 即:假使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翻译: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匈奴缑王谋反失败,殃及汉使。
思考2:明确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是“重负国”。
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解读第四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受辞:听取供词 ②驰:骑马 ③坎:坑 ④蹈:同“搯(tāo)”,叩击,拍打。一说当作“焰”,熏 ⑤息:呼吸 ⑥舆:车,这里用作动词,用车载送 ⑦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⑧候问:问候 ⑨收系:逮捕监禁
翻译: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苏武被单于审问,以死明志。
思考2:明确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解读第五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益:渐渐 ②晓:通知 ③会:会同 ④论:判罪 ⑤因:趁着 ⑥时:机会,时机 ⑦降:招降 ⑧剑:用剑 ⑨当:判处 ⑩相坐:相连坐(治罪) 拟:比画 弥山:满山 膏:滋润 因:通过 畔:同“叛”,背叛 斗:使……相斗 若:你
翻译: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单于派卫律劝降,苏武宁死不屈。
思考2:明确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思考3:明确 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解读第六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降:使……投降 ②幽:囚禁 ③雨:动词,下 ④羝:公羊 ⑤乳:生子
⑥别:分开,离析 ⑦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 ⑧去:同“弆”,收藏 ⑨草实:野生果实 ⑩杖:执,拄 网:结网 檠: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挖野鼠穴里藏的草食充饥。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威胁、贫贱不能动摇苏武对汉的忠心。
思考2:明确 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客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 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解读第七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求:访求 ②素厚:一向关系很好 ③空:白白地 ④亡:同“无”,没有 ⑤见:同“现”,显示 ⑥除: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⑦劾:判决 ⑧祠:祀 ⑨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⑩女弟:妹妹 忽忽:精神恍惚 系:关押 春秋:年纪 亡常:“亡”同“无”;“亡常”,没有定规 夷灭: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 成就:栽培,提拔 亲近:亲近之臣 蒙:受 诚:的确
翻译: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决不动摇。
思考2:明确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解读第八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壹:一定 ②分:料想,断定 ③效:献出 ④至:极,最 ⑤通:达 ⑥沾衿:沾湿了衣襟 ⑦决:同“诀”,辞别、告别
翻译: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面对苏武的一片忠心,李陵惭愧万分。
解读第九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求:寻求 ②诡言:欺骗说 ③具:完全,详尽 ④陈道:陈述说明 ⑤如:依照 ⑥让:责备 ⑦谢:道歉 ⑧实在:确实存在
翻译: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昭帝即位,知苏武健在。
解读第十段
单于召会①武官属,前以②降及物故③,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④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召会:召集会见 ②以:同“已”,已经 ③物故:死亡 ④以:在……的时候
翻译: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思考2:明确 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
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
综合探究
思考1:明确 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方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任务活动二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思考1:
线索 时间顺序
缘由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遭遇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任务活动三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思考1:明确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②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刺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③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思考2:明确 并不矛盾。苏武在匈奴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权势、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后来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来看,苏武已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思考3:明确 (示例一)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了印证,即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做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示例二)《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的侧面不是很了解。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任务活动四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
①明确 这段文字写卫律叙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显得特别得意洋洋,实际上作者借其口写出了他骄奢无耻之状,表达了作者的鄙夷之情。
②明确 这段文字叙述了苏武北海牧羊与归汉的情景对比。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苏武历经磨难,守节不辱,坚执道义,“发白”而节不改,作者很是敬佩。
思考2:明确 ①“(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引”“刺”两个动作细节,刻画了苏武以死报国的刚烈形象。卫律“惊”“抱持”“驰”等动作细节则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
②“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几个细节词写出苏武“节不离身”,心中始终装着祖国,正是这种崇高精神才让他“牧羊”十九年,以至“节旄尽落”。
思考3:明确 ①与张胜对比,写张胜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出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有骨气;写张胜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出苏武的临危不惧,对国家的高度负责。
②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更加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
③与李陵对比,李陵投降,他自己认为是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又在生活上关心苏武,以此来说服苏武,然而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壤之别。
任务活动五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明确 ①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选段(一)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现了屈原舍生取义、不愿折节保身,誓死同黑暗势力斗争的不屈人格;选段(二)面对卫律以富贵利诱,苏武一番义正辞严的指斥,展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
②鲜明的对比手法。选段(一)将渔父的圆滑的处世之道与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的人生态度对比,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和不屈。选段(二)通过张胜、卫律与苏武的对比,展现了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环节四:思考延伸
明确 ①“正史”指的是中国王朝编修的纪传体史书。
②“正统”指的是中国王朝为保障修史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
③“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指的是中国官修史书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