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03 11:53:0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检测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运城期末)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2.(2020高二上·宾县月考)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3.(2020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培养初期,其数量可能会呈“J”型曲线增长
B.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内斗争加剧
C.抽样检测时,吸取静止的培养液进行计数时,统计结果偏小
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
4.(2020高二上·贵港期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B.记名计算法可用于统计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
C.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
D.单子叶植物相对于双子叶植物更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5.(2020高二上·西昌期中)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
B.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D.人口老龄化地区的年龄结构将一直处于衰退型
6.(2019高二上·运城月考)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7.(2019高二上·山西月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8.(2019高二上·葫芦岛月考)下列对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通过抽样来调查种群密度的
B.调査动物种群密度均不能用样方法
C.为方便调査统计,调査不同植物种群密度的样方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
9.(2018高二上·溧水期末)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0.(2017高二上·长春期中)生物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理想条件不包括(  )
A.物种的繁殖能力强 B.气候适宜
C.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裕 D.没有敌害
11.(2017高二上·成都期末)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12.(2022高二上·山东月考)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常对农业生产酿成巨大灾害。某生物实验小组调查了某地小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AE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鼠种群数量达到DE段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AB段小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C.若气候严重干旱,则小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出现C段的变化
D.若要防治鼠害,则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K2/2前防治最佳
13.(2022高二上·湖南月考)将双核草履虫放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观察统计双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绘制成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2所代表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2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
C.曲线2表示双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为“S”形增长,A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D.若蝗虫的种群数量如OB段变化,则应选择在A点以前进行防治
14.(2022高二上·徐州期中)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过程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B.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C.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为酵母菌的活细胞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15.(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统计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
B.未加入酵母菌培养液的试管中的浑浊度发生变化可能与无菌葡萄糖溶液的变化有关
C.本实验中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是葡萄糖有限和试管内空间有限
D.若5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个数分别为13、7、12、9、10,则每个小方格中约有0.51个酵母菌
16.(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C.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17.(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将一直保持不变
B.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 点上移
C.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点之后
D.图中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则可在此点处开始
18.(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现将100只草履虫移入150mL稻草浸出液中进行常规培养,每天固定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计数。如图为此次实验记录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种群起始阶段呈加速增长
B.此次实验中该浸出液中最多可容纳约700只草履虫
C.草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
D.随着时间的变化,该浸出液中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19.(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20.(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种群中幼年个体将逐渐减少
C.若图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量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
二、综合题
21.(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汉密尔顿法则认为:在生态系统的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中,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表现越强烈;反之,表现越弱。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鼠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不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   ,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2)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J形增长,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3)请描述图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   ;
①试分析原因:   ;
②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
22.(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如下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   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4)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   ,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23.(2022高二上·宣城期末)如图1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1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   (用增长率表示数学公式),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2)投放田鼠的天敌——蛇,图1曲线Ⅱ是草原中田鼠的增长曲线,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   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
(3)分析图2,前4年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   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4)图2中第8-10年,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第16~2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形增长。
24.(2021高二上·抚松月考)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   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4)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   。而实际上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家鼠的数量增长往往呈现出“S”形曲线。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   ,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答案为:A。
【分析】数学模型是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图表、图像、框图、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联系或与外界联系的模型。用数学模型,揭示系统本质,需要经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整理数据表达实质、进行校正。
2.【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减少,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社会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采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3.【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培养初期,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资源等较为充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呈J型增长,A正确;
B、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酵母菌数量增多,培养液中酵母菌种内斗争会加剧,B正确;
C、抽样检测时,吸取静止的培养液,可能吸取的是静止的液面,也可能是试管底部的培养液,用液面的培养液进行计数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用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进行计数,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C错误;
D、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培养的条件密切相关,早期培养条件较优,数量变化呈J型,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培养条件改变,代谢废物的积累、营养物质的匮乏等,呈S型增长。
2、在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要注意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并且抽样时要均匀。
4.【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A正确;
B、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
C、种群是一个生命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C正确;
D、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植物更容易辨别,故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单子叶植物往往容易分蘖不容易辨别,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植物更容易辨别,因而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5.【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B、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A、B正确;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C正确;
D、衰退型是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但老龄化地区可通过调整生育政策等措施调整出生率,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老龄化地区的年龄结构将发生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6.【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一定能不断增加,如果出现环境的突变,就会引起大量的死亡,使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B正确;
C、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使得种群密度降低,C错误;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所处条件环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并杀死雄性害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7.【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A错误;
B、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8.【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通过选取不同的样方来抽样调查种群密度的,A正确;
B、跳蝻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用样方法,B错误;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应该根据被调查对象而定,不能统一用1m2的正方形,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3、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9.【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第10年增长率最高,表示K/2处,数量为200只,则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为S型增长曲线, 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据此答题。
10.【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在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因此,A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N0λt
,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11.【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 A、δ=出生率/死亡率。分析图示可知,在t1→t t4时间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A不符合题意;
B、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δ值相等,均为1.5,但由于不清楚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所以二者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不符合题意;
C、在t2→t3时间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t3时刻乙种群数量多于t2时刻,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
D、t2→t4时间内,甲种群的δ值由大于1逐渐降至为小于1,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后减,因此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1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小鼠种群数量达到DE段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处于动态平衡中,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
B、AB段小鼠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其种内竞争加剧,环境阻力也越来越大,B正确;
C、若气候严重干旱,环境所能提供的食物减少,栖息空间减少,种群数量的最大容量也随着降低,可能会出现C段的变化,C正确;
D、小鼠的种群的K值为K1,若要防治鼠害,则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K1/2前防治最佳,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3.【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数量达到B点后开始下降,然后波动,波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中间值就是该种群的K值,即此图中的K2,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表示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量,B正确;
C、曲线2表示双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为“S”形增长,A点时表现为种群数量继续增长,但此时的增长速率不是最快,K/2时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状态,C错误;
D、若蝗虫的种群数量如OB段变化,则应越早防治效果越好,据图示的情况来看,应选择在A点以前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
(1)J形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③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 λt,λ代表增长倍数),无K值。
(2)S形增长曲线:
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②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③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14.【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实验本身可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组,A正确;
B、计数方格中酵母菌数量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据图2可知,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B错误;
C、活细胞的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能进入细胞,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龙胆紫才能进入细胞,C错误;
D、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使菌液缓缓渗入, 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15.【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A不符合题意;
B.未加入酵母菌培养液的试管中的浑浊度发生变化可能是无菌葡萄糖溶液中进入了杂菌,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中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是葡萄糖有限和试管内空间有限,C符合题意;
D.5个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13+7+12+9+10=51个,每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方格,则共有16×5=80个小方格,则每个小方格中约有51÷80=0.64个酵母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②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25×16型计数板的酵母菌数量计算方法
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
16.【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也就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不一定出生率最大,B错误;
C、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
D、K值是环境允许动物生存最大容量,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环境不变,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特征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17.【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B正确;
C、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已存在环境阻力,C错误;
D、种群数量为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考虑环境阻力的作用时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消灭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渔业捕捞可以在略超K/2进行,利于恢复种群数量。过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零,以后种群数量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K值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超过K值会造成环境破坏。
18.【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可以看出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所以种群在初始阶段成加速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正确;
B、该浸出液中环境容纳量大约为700只草履虫,但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发生波动,所以最大值可能超过700只,B错误;
C、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和营养物质有限等,不是理想条件,C错误;
D、随着时间的变化,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a、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b、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c、观察并计数→重复b、c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a、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19.【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由于种群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即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图中的25年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但出生率并不是最大,B错误;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正确;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S”形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0.【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图中a点时,环境阻力最小,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错误;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中幼年个体不会逐渐减少,B错误;如果统计数目中有死亡的酵母菌,统计结果会偏高,C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a到b点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点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c种群增长率减少,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cd段围绕K值上下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食物、天敌、生存空间等,直接原因是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21.【答案】(1)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3)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越大,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鼠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J”形增长,但由于自然界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总是有限的,故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呈“J”形增长,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不能长期呈“J”形增长。
(3)由图数据分析得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为:二者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较小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高;鼠的种群数量较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低”)。
①其原因可能是鼠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
②如果鹰的数量下降,鼠种群数量会由于天敌减少先表现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数量有所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稳定型(幼年个体数、中年个体数以及老年个体数比例适中)和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多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2.【答案】(1)数量;不能
(2)数学;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或环境容纳量)
(3)增长;减小
(4)标志重捕;检验或修正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而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该曲线表示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呈现“S”型增长。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前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点后,曲线的上升幅度变缓,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
(4)由于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由于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就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所以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分析】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个体。如柳树、琪桐等。
(2)估算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①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蜻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②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③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常用黑光灯诱捕法,如飞蛾等。
(3)其他方法:航拍法、红外触发相机、分析粪便、标记声音等。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23.【答案】(1)λ;N0(1+1.47%)t;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2)ef;增大
(3)基本不变;10
(4)衰退型;“J”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N0λ 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λ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则λ =1+1.47%,t年后鼠的数量是 Nt=N0(1+1.47%) 。
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增多,然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2)蛇是田鼠的天敌,蛇发挥明显的生态效应时会使得田鼠的数量下降,缓解草原的鼠患,因此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ef段。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增大。
(3)由图2可知,前4年λ=1,则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由图2可知,第4年到第10年之间,λ<1,说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小,即第10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4)由图2可知,第8-10年,λ<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则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由图2可知,第16~20年,λ>1且保持不变,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形增长。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24.【答案】(1)数量;不能
(2)数学;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或环境容纳量)
(3)增长;减小
(4)标记重捕;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检验或修正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K/2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K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该曲线表示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呈现“S”型增长。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提高(大 熊猫种群的) K值,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前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点后,曲线的上升幅度变缓,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
(4)田鼠的活动范围较强,所以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此增长模型是“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所以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检测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运城期末)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答案为:A。
【分析】数学模型是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图表、图像、框图、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联系或与外界联系的模型。用数学模型,揭示系统本质,需要经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整理数据表达实质、进行校正。
2.(2020高二上·宾县月考)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减少,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社会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采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3.(2020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培养初期,其数量可能会呈“J”型曲线增长
B.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内斗争加剧
C.抽样检测时,吸取静止的培养液进行计数时,统计结果偏小
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培养初期,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资源等较为充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呈J型增长,A正确;
B、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酵母菌数量增多,培养液中酵母菌种内斗争会加剧,B正确;
C、抽样检测时,吸取静止的培养液,可能吸取的是静止的液面,也可能是试管底部的培养液,用液面的培养液进行计数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用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进行计数,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C错误;
D、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培养的条件密切相关,早期培养条件较优,数量变化呈J型,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培养条件改变,代谢废物的积累、营养物质的匮乏等,呈S型增长。
2、在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要注意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并且抽样时要均匀。
4.(2020高二上·贵港期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B.记名计算法可用于统计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
C.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
D.单子叶植物相对于双子叶植物更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A正确;
B、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
C、种群是一个生命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C正确;
D、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植物更容易辨别,故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单子叶植物往往容易分蘖不容易辨别,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植物更容易辨别,因而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5.(2020高二上·西昌期中)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
B.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D.人口老龄化地区的年龄结构将一直处于衰退型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B、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A、B正确;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C正确;
D、衰退型是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但老龄化地区可通过调整生育政策等措施调整出生率,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老龄化地区的年龄结构将发生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6.(2019高二上·运城月考)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一定能不断增加,如果出现环境的突变,就会引起大量的死亡,使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B正确;
C、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使得种群密度降低,C错误;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所处条件环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并杀死雄性害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7.(2019高二上·山西月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A错误;
B、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8.(2019高二上·葫芦岛月考)下列对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通过抽样来调查种群密度的
B.调査动物种群密度均不能用样方法
C.为方便调査统计,调査不同植物种群密度的样方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通过选取不同的样方来抽样调查种群密度的,A正确;
B、跳蝻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用样方法,B错误;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应该根据被调查对象而定,不能统一用1m2的正方形,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3、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9.(2018高二上·溧水期末)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第10年增长率最高,表示K/2处,数量为200只,则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为S型增长曲线, 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据此答题。
10.(2017高二上·长春期中)生物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理想条件不包括(  )
A.物种的繁殖能力强 B.气候适宜
C.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裕 D.没有敌害
【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在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因此,A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N0λt
,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11.(2017高二上·成都期末)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 A、δ=出生率/死亡率。分析图示可知,在t1→t t4时间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A不符合题意;
B、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δ值相等,均为1.5,但由于不清楚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所以二者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不符合题意;
C、在t2→t3时间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t3时刻乙种群数量多于t2时刻,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
D、t2→t4时间内,甲种群的δ值由大于1逐渐降至为小于1,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后减,因此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12.(2022高二上·山东月考)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常对农业生产酿成巨大灾害。某生物实验小组调查了某地小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AE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鼠种群数量达到DE段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AB段小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C.若气候严重干旱,则小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出现C段的变化
D.若要防治鼠害,则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K2/2前防治最佳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小鼠种群数量达到DE段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处于动态平衡中,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
B、AB段小鼠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其种内竞争加剧,环境阻力也越来越大,B正确;
C、若气候严重干旱,环境所能提供的食物减少,栖息空间减少,种群数量的最大容量也随着降低,可能会出现C段的变化,C正确;
D、小鼠的种群的K值为K1,若要防治鼠害,则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K1/2前防治最佳,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3.(2022高二上·湖南月考)将双核草履虫放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观察统计双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绘制成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2所代表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2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
C.曲线2表示双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为“S”形增长,A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D.若蝗虫的种群数量如OB段变化,则应选择在A点以前进行防治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数量达到B点后开始下降,然后波动,波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中间值就是该种群的K值,即此图中的K2,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表示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量,B正确;
C、曲线2表示双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为“S”形增长,A点时表现为种群数量继续增长,但此时的增长速率不是最快,K/2时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状态,C错误;
D、若蝗虫的种群数量如OB段变化,则应越早防治效果越好,据图示的情况来看,应选择在A点以前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
(1)J形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③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 λt,λ代表增长倍数),无K值。
(2)S形增长曲线:
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②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③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14.(2022高二上·徐州期中)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过程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B.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C.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为酵母菌的活细胞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实验本身可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组,A正确;
B、计数方格中酵母菌数量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据图2可知,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B错误;
C、活细胞的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能进入细胞,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龙胆紫才能进入细胞,C错误;
D、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使菌液缓缓渗入, 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15.(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统计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
B.未加入酵母菌培养液的试管中的浑浊度发生变化可能与无菌葡萄糖溶液的变化有关
C.本实验中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是葡萄糖有限和试管内空间有限
D.若5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个数分别为13、7、12、9、10,则每个小方格中约有0.51个酵母菌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A不符合题意;
B.未加入酵母菌培养液的试管中的浑浊度发生变化可能是无菌葡萄糖溶液中进入了杂菌,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中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是葡萄糖有限和试管内空间有限,C符合题意;
D.5个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13+7+12+9+10=51个,每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方格,则共有16×5=80个小方格,则每个小方格中约有51÷80=0.64个酵母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②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25×16型计数板的酵母菌数量计算方法
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
16.(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C.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也就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不一定出生率最大,B错误;
C、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
D、K值是环境允许动物生存最大容量,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环境不变,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特征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17.(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将一直保持不变
B.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 点上移
C.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点之后
D.图中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则可在此点处开始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B正确;
C、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已存在环境阻力,C错误;
D、种群数量为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考虑环境阻力的作用时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消灭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渔业捕捞可以在略超K/2进行,利于恢复种群数量。过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零,以后种群数量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K值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超过K值会造成环境破坏。
18.(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现将100只草履虫移入150mL稻草浸出液中进行常规培养,每天固定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计数。如图为此次实验记录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种群起始阶段呈加速增长
B.此次实验中该浸出液中最多可容纳约700只草履虫
C.草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
D.随着时间的变化,该浸出液中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可以看出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所以种群在初始阶段成加速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正确;
B、该浸出液中环境容纳量大约为700只草履虫,但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发生波动,所以最大值可能超过700只,B错误;
C、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和营养物质有限等,不是理想条件,C错误;
D、随着时间的变化,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a、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b、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c、观察并计数→重复b、c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a、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19.(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由于种群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即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图中的25年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但出生率并不是最大,B错误;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正确;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S”形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0.(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种群中幼年个体将逐渐减少
C.若图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量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图中a点时,环境阻力最小,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错误;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中幼年个体不会逐渐减少,B错误;如果统计数目中有死亡的酵母菌,统计结果会偏高,C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a到b点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点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c种群增长率减少,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cd段围绕K值上下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食物、天敌、生存空间等,直接原因是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综合题
21.(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汉密尔顿法则认为:在生态系统的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中,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表现越强烈;反之,表现越弱。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鼠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不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   ,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2)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J形增长,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3)请描述图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   ;
①试分析原因:   ;
②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
【答案】(1)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3)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越大,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鼠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J”形增长,但由于自然界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总是有限的,故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呈“J”形增长,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不能长期呈“J”形增长。
(3)由图数据分析得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为:二者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较小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高;鼠的种群数量较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低”)。
①其原因可能是鼠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
②如果鹰的数量下降,鼠种群数量会由于天敌减少先表现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数量有所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稳定型(幼年个体数、中年个体数以及老年个体数比例适中)和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多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2.(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如下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   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4)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   ,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答案】(1)数量;不能
(2)数学;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或环境容纳量)
(3)增长;减小
(4)标志重捕;检验或修正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而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该曲线表示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呈现“S”型增长。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前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点后,曲线的上升幅度变缓,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
(4)由于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由于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就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所以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分析】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个体。如柳树、琪桐等。
(2)估算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①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蜻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②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③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常用黑光灯诱捕法,如飞蛾等。
(3)其他方法:航拍法、红外触发相机、分析粪便、标记声音等。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23.(2022高二上·宣城期末)如图1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1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   (用增长率表示数学公式),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2)投放田鼠的天敌——蛇,图1曲线Ⅱ是草原中田鼠的增长曲线,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   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
(3)分析图2,前4年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   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4)图2中第8-10年,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第16~2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形增长。
【答案】(1)λ;N0(1+1.47%)t;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2)ef;增大
(3)基本不变;10
(4)衰退型;“J”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N0λ 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λ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则λ =1+1.47%,t年后鼠的数量是 Nt=N0(1+1.47%) 。
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增多,然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2)蛇是田鼠的天敌,蛇发挥明显的生态效应时会使得田鼠的数量下降,缓解草原的鼠患,因此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ef段。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增大。
(3)由图2可知,前4年λ=1,则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由图2可知,第4年到第10年之间,λ<1,说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小,即第10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4)由图2可知,第8-10年,λ<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则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由图2可知,第16~20年,λ>1且保持不变,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形增长。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24.(2021高二上·抚松月考)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   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4)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   。而实际上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家鼠的数量增长往往呈现出“S”形曲线。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   ,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答案】(1)数量;不能
(2)数学;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或环境容纳量)
(3)增长;减小
(4)标记重捕;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检验或修正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K/2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K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该曲线表示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呈现“S”型增长。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提高(大 熊猫种群的) K值,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前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点后,曲线的上升幅度变缓,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
(4)田鼠的活动范围较强,所以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此增长模型是“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所以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