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专题训练----奥地利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节选)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那是一个美好的十月天。布洛赫布洛赫在一家摊铺前吃了一根热香肠,然后从很多摊铺中间穿过,往一家电影院走去。他所看到的一切都让他感到烦心,他试着尽量少去注意。在电影院里他松了口气。
事后他觉得很奇怪,当他一言不发地将钱放在售票处的转盘上时,女售票员似乎自然而然地对他的表情回应出另一个表情。他注意到银幕旁边有一个电子钟,钟面上有亮光。在电影放映中间,他听到了一声钟响;他很久都没有搞明白那是电影里的声音,还是外面纳什市场旁边教堂钟楼上传来的声音。
又到了街上,他给自己买了些葡萄,这个季节葡萄特别便宜。他继续往前走着,一边还吃着葡萄,把葡萄皮吐在地上。他去询问的第一家旅馆把他拒绝了,因为他随身只带着一个公文包;第二家旅馆在背街一条巷子里,门房亲自把他带到楼上的房间里。就在门房还在往外走的时候,布洛赫就躺到了床上,一会儿就睡着了。晚上,他离开了房间,把自己灌醉了。后来,他又清醒了,就想给朋友们打电话;由于他的这些朋友都不住在城区,而电话机又不把硬币退出来,很快布洛赫就没有零钱了。他向一个警察打了个招呼,以为能让他停下来,但警察并没有搭理他。布洛赫在想,警察是不是没有听懂自己在街道这侧冲他喊叫的话,然后又想着女售票员如何自然而然将装着电影票的盘子转向他的。当时他对那个动作的速度感到很吃惊,几乎都忘记从盘子里取出电影票。他决定去找那个女售票员。
当他到电影院时,那些橱窗正好暗了下来。布洛赫看到一个男人站在一架梯子上,把今天放映的电影的名字换成第二天的。他等了一会儿,直到他能够看到另一部电影的名字;然后他就回旅馆了。
第二天是个星期六。布洛赫决定再在旅馆里呆一天。除了一对美国夫妻外,他是早餐厅里惟一的客人。他听了一会儿他们的谈话,因为他以前曾经跟着球队到纽约去参加过一项锦标赛,他勉强能够听懂他们的话。然后他很快就走出旅馆,去买几份报纸。他没有把它们叠起来,而是直接夹在胳膊下拿回旅馆。他又坐回先前的早餐桌,有人已经把它收拾好了,他把那些广告副刊取了出来;这让他很抑郁。他看到外边有两个人拿着厚厚的报纸走在街道上。他屏住呼吸,直到他们走了过去。现在他才注意到他们就是那两个美国人;刚才只是在早餐厅里看见他们坐在餐桌旁,等到他们到室外后他没能认出他们来。
他在一家咖啡馆里花了很长时间喝自来水,那是他们盛在杯子里跟咖啡一起端上来的。他时不时站起来,从专门用来摆放杂志的那几张椅子和桌子上取出一份画报。当那个女服务员从他身边拿回那堆画报时,她用了“报纸桌”这个字眼。布洛赫一方面很难忍受翻看那些杂志,另一方面,他在彻底看完一本杂志前也不能把它放到一边去。他时不时稍稍朝街上看两眼,画报页面和外边不停变化的画面所形成的反差让他觉得轻松。往外走的时候,他自己把那份画报放回桌子上。
纳什市场上的摊铺已经关门了。布洛赫一边走着,一边不经意地将脚边被人扔在地上的蔬菜和水果往前踢着。
他昨天早些时候吐出来的葡萄皮还在人行道上。当他把纸币放在收钱转盘上时,那张钱在转动时停住了,布洛赫有了机会能说点什么。那个女售票员答了句。他又说了点什么。因为这不同寻常,女售票员就看着他。这就让他有了机会继续说下去。等他进了电影院之后,他想起来那个女售票员身边有一本小说和一个电炉子。他往后靠了靠,开始注意区分银幕上的细节。
下午稍晚一点的时候,他坐电车出了城,进了体育场。他买了张站票,然后却坐在自己一直没有扔掉的报纸上;前面的观众改变了他的视线,这并没有影响他。比赛中,大部分人都坐下了。布洛赫没有被认出来。他把报纸留在地上,又在上边放了一瓶啤酒,在终场哨声响起之前,他走出了体育场,以免待会儿太拥挤。体育场前停放着很多几乎空荡荡的公共汽车和电车——场内举行的是今天的重要比赛,它们都在那里等着,这让他很吃惊。他上了一辆电车。他在那里独自坐了很久,后来他就开始等待了。是不是裁判员给了加时?布洛赫抬头向上看去,发现太阳开始落山了。他没有想要用这个表达什么,他低下了脑袋。
车外刮起了风。几乎就在三声长音组成的终场哨声响起的同时,司机和售票员都登上了公共汽车和电车。人们从体育场里涌了出来。当观众桥进电车车厢的时候,他往前俯身。他觉得似乎体育场里刚则打开灯光设施。瞎扯,布洛赫说。他以前在灯光球场是个糟糕的守门员。
(摘编自《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作者为2019年诺贝尔获奖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简练的笔法交代时间,用细节描写引出主人公,将看到一切都感到烦心的主人公放置在美好的十月天里,产生了对比效果。
B.小说结构严谨,细节前后照应,如第三段中“把葡萄皮吐在地上”。而第八段便说“他昨天早些时候吐出来的葡萄皮还在人行道上”。
C.小说情节简单,但行文自然,一些平凡普通也琐碎的事物跟随主人公的行程和目光被细致地刻画出来,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自然外化。
D.小说通过精彩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布洛赫的内心世界,他对细节的关注侧面反映了他内心无法言说和无人诉说的孤独和焦虑。
2.他为何决定去找那个女售货员,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布洛赫是语言世界失效之下的孤立存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地利]茨威格
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
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露西亚?”
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一个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
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
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
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无法用勺子舀汤。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
他一直这样坐着。
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忙碌的老板来到他面前,用俄语向他打招呼。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讷讷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当然可以,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
“明天行吗?”
笑容从老板的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
“什么时候战争结束?”
“天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
“我不能早点走?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
“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
“国境?”他呆钝地望着。这个词他太陌生了。随后他固执地说:“我会游过去的。”
老板几乎要笑起来,但又感到有些难过。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
“那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总不能待在这里呵!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
“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
“不,先生,我学不会,”俄国人垂下了头,“先生,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我老婆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再不是个大兵了!”
“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
“是沙皇?”他由于敬畏而浑身颤抖。
“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
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刚才怎么说的?”
“推翻了。”
“推翻了,”他似懂非懂地重复了这个词。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您,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
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饭店去。
事也凑巧,翌日清晨,还是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死者生前一丝不苟地把送给他的裤子、帽子和外套摆在岸边,然后走进水里。
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人们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无字碑。这是那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它象征着无名者的命运。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
[注]露西亚:俄语的音译,意为俄罗斯。
(高中甫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赤身裸体”“精疲力竭”等细节,都暗示了鲍里斯的回乡之旅十分艰辛。
B.鲍里斯的到来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女人带给他糖果,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C.鲍里斯反复念叨着“露西亚”,在与饭店老板对话时又反复提到回家,可见他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非常迫切。
D.饭店老板耐心地倾听鲍里斯,在鲍里斯失望离开时,他“深深地叹一口气”,表明他对鲍里斯十分同情却又爱莫能助。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
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
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D.小说标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
6.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鲍里斯的心理?请举例分析。
7.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捆缚的人
[奥地利]伊尔斯 艾青格
他醒了,一群一群的苍蝇在他脑门上嗡嗡盘旋着。他想挥手把苍蝇赶开,这才发现自己被捆住了。他挣扎了一下,发现绳子缚得不算太紧,两腿还有些活动的余地。他的两只胳膊虽被缚在一起,却并没有绑在身上,也有一点活动的余地。
他打定主意站起来,尽可能地把两膝往上抬起,把手撑在青草上,一个鲤鱼打挺,猛地蹦起来。绳子紧紧地勒进他的肌肉,他摔倒在地,痛得几乎要昏过去。
逃脱的希望全寄托在绳子给予他的自由度上了。他把头向后仰,贴在草地上,就势滚翻,挣扎着两膝着地,脚趾扒地,身体向上一耸,这一来几乎没有费多大劲就站了起来。
他小心俯下身,打算把绳子松开点。可是尽管绳子好像不太紧,他却无法使它更松一些。
他试着走路,发现如果把脚稍微抬起一些,在绳子绷紧之前,赶紧放下,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他以同样的办法,居然也能稍微摆动胳膊了。
饥饿使他头晕目眩,他觉得好像走得很快,连摩托车也撵不上他;他一会儿感到仿佛伫立不动,一会儿又感到脚下土地急速向后飞驰,好像一个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感到这条土地的河流向后疾速流逝。
马戏团老板和他的马戏团在城郊外田野里露宿,在晨光熹微中,发现了那个被捆缚的人。他缓慢地向前走,以免被绳子勒痛,然而在这马戏团老板眼里看来,他的动作,却好像是故意把大幅度的迅速的动作,控制为小的急促的动作,显得出奇地优美,老板看得着迷了。
“女士们,先生们,被捆缚的人!”他的最初几个动作就引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站在舞台边上的老板听到这阵掌声,激动得满腔热血都涌到脸上来了。被捆缚的人跪下,起立,蹦跳,把大车的轱辘推得骨碌碌满台转。绳索非但不能约束他的行动,反而使他插上了翅膀,就像夏季的候鸟展翅北飞前,在天空转着圈子翱翔盘旋。
被捆缚的人和其他演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每次演出后,别人都卸装,而他却从来不解开绳索。马戏团老板很清楚,演员们都嫉妒这个被捆缚的人。
走钢索的演员们在练习跳火的那个夜晚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开玩笑地抬着他在火上晃来晃去,被捆缚的人落到火焰边上,那根绳子已经烧焦了一点儿,要不是马戏团老板抓住他的胳膊,赶快把他拖开的话,他就要被灼伤了。
被捆缚的人觉得这些人想弄断他的绳索未免有些奇怪,因为他要是想使自己自由的话,随时都可以做到。可是说也奇怪,他在初夏以前对绳子不感兴趣,现在一想到要失去绳子却又感到心灰意懒。
收割庄稼的人的歌声使他心里充满不祥的预兆。他明白很快就要换衣服了,一旦解开绳子,肯定就不能再捆得和原来一模一样。
马戏团里的一只幼狼逃走了,大家纷纷责骂马戏团给邻近村庄带来危害,好多人都不来看马戏了。
一天晚上他在附近小树林看见两颗绿莹莹的磷光,他明白这是什么。
如果他没有被捆缚,也许就要试图逃走了,可是既然无法溜跑,他竟然毫不惧怕。他镇定地俯视着,狼倒竖的毛底下的肌肉,像他在绳子下面的肌肉一样绷得紧梆梆的。他以为他和狼之间还隔开一段距离,不料就在这时这野兽突然跃扑过来。被捆缚的人此时全神贯注,顺从绳索的约束而行动。
他运用了经过多次考验的审慎思考力,猛然抓住狼的喉咙。他做了个大鸟展翼般的动作,——他突然感到,只有当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捆缚的时候,飞翔才是可能的——飞扑到这只野兽身上,把它摔到地上,他为失去了四肢的自由而感到欣喜,因为正是这种致命的自由使人败在野兽的爪牙之下。
正是由于四肢的每一动作,必须适应捆缚他的绳索,他在这场搏斗中才获得了自由——这是豹子的自由、狼的自由,或是在晚风中摇曳的花朵的自由。他用自己的赤脚夹住狼的两只后腿,用手抱住狼头,差不多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狼头卡勒得紧紧的,他感到绳子一点也没有阻碍自己的动作。
马戏团的老板娘试图劝她的丈夫不要提起狼是被捆缚的人打死的。可是他不听劝告,想宣布被捆缚的人徒手毙狼的奇迹,借以恢复夏季座无虚席的盛况。
那天晚上观众要求他重演搏狼的一幕。狂暴的观众冲破了警戒圈,把他逼到兽笼跟前。他钻进笼子拍拍手吸引这只野兽的注意,就在这一瞬间,一把刀搁在他手腕上,像秋天的河水一样凉嗖嗖的。他想挣脱已经来不及了,绳子松开卷成一团纠缠在他身边,像蛇蜕皮一样。他顿时感到全身的血都流到脚上,他腿一软突然疲乏无力了。
像罗网一样落到他脚下的绳索比陌生人钻进笼子更使那只狼激怒,它向后一蹲伏准备腾跳飞扑过来。那人打了个踉跄,一转身抓住悬挂在笼旁以防万一的手枪,在谁也来不及阻拦之前,朝那条狼的两眼之间放了一枪,那只野兽前腿拱了起来,爪子刚碰到他,就倒了下去。
他向河畔奔跑,听到追赶的人杂沓的脚步声,他藏到一堆灌木丛里,听得他们匆匆跑过,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回过来向马戏团的大帐篷涌去。月亮照在草地上,在月光里草地显露出生长与死亡的颜色。
他回到河边时,怒气平息了。在破晓时分他觉得河水里仿佛浮起了冰块,天仿佛飘起了霏霏的雪花,他记忆模糊了。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感到土地急速向后飞驰”“好像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是被捆缚的人由于饥饿和疲劳而产生的怪异错觉。
B.马戏团老板欣赏被捆缚的人蹦跳动作,多从“票房价值”的角度考虑,观众则更出于猎奇心理来观看他的表演。
C.由于被捆缚的人抢了其他演员的风头,演员们都嫉妒他,走钢索的演员更是费尽心思要把他身上的绳索弄断。
D.被捆缚的人一直不愿意沦为马戏团表演的工具,身上绳索被割断后,他就迅速趁机逃离,并躲开众人的追赶。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写实与虚幻怪诞相结合,二者相互交织,营造一种超现实的朦胧气氛。
B.小说运用大量细致的动作描写,意在表现被捆缚的人有马戏演员的独特天赋。
C.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暗示“他”对自己此时的存在价值感到迷茫。
D.小说悬念不断,使读者介入叙事情境,参与想象,填充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
10.“被捆缚的人”这一形象,体现了现代派小说人物塑造抽象化、类型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11.小说两次写“被捆缚的人”与狼搏斗的场景,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丑的眼泪
(奥地利)约·马·齐默尔
圣诞夜的前一天上演的马戏开演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引人入胜的。他们满心喜悦地坐在巨大的帐篷里。当黑色的矮马跳舞时,他们欣喜若狂;当雄狮怒吼时,他们毛骨悚然;当穿着白色紧身衣的漂亮女郎在半空中荡秋千时,他们惊恐得大叫。
啊,小丑出场了!
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孩子们大笑着,帐篷在他们的笑声中颤抖。他们笑得那么厉害,以至眼泪蒙住了视线。这个小丑可真了不起!他的滑稽表演是那样扣人心弦。
这个小丑根本不说话。他用不着说话就妙趣横生。他在孩子们面前表演他们想看的哑剧。他一会儿装小猪,一会儿装鳄鱼,一会儿装跳舞的熊。装兔子的时候,他简直滑稽透了。
突然,这个年迈的小丑紧张起来。他发现一个头上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
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坐在跑马道的第一排。她是一个长着聪明俊秀的面庞的漂亮姑娘。坐在她身旁的父亲在笑,母亲也在笑,只有这个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不笑。只有她一人不笑。
于是他又专为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卖力地表演起来。
年迈的小丑从来没有表演得如此精彩。
然而,无济于事。那姑娘仍然毫无笑意。她瞪着滚圆而呆滞的眼睛看着小丑,连嘴角都没有动一下。年迈的小丑突然感到一阵不知所措的悲戚和束手无策的恐惧。他真想中断表演。他觉得,如果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小姑娘还是那样瞪着他,他就无法再继续表演了。
于是他走到小姑娘面前,有礼貌地问:“告诉我,你不喜欢我的表演吗?”
小姑娘友好地回答:“不,我很喜欢。”
“那么,”小丑问,“你为什么不笑呢?”
“请您原谅,”她回答,“因为我看不见你。我是瞎子。”
当时,整个帐篷里就像死一般的寂静。
母亲解释道:“爱丽卡从来没有看过马戏!我们给她讲了不少关于马戏表演的情况。所以这一次她无论如何要来。她想知道马戏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丑郑重地问:“爱丽卡,你现在知道马戏是怎么回事了吗?”
“是的,”爱丽卡高兴地回答,“我当然已经都知道了。爸爸和妈妈给我解释了这里的一切。我听到了狮子的怒吼和小马的嘶鸣。只有一件事还不清楚。”
“为什么大家对你发笑?”
“那么好吧。如果你的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我到你家里去。”
“到我家里?”爱丽卡激动地问。
“是的。我将表演给你看,同意吗?”
当夜大雪纷飞,第二天仍然下个不停。他准时到达。她握着他的手,激动地结结巴巴地说:“真……真……真太好了。您真的来了!”
“当然,我答应过的。”小丑说。他牵着爱丽卡的手,把爱丽卡安顿在圣诞树前的沙发上,自己在她的面前跪下。“那好,我们开始吧!”小丑说,“但是请不要让手离开我。你要不停地摸着我,这样你才能知道我在干什么。”
于是年迈的小丑开始表演。他把在马戏团表演的全套节目从头做起。
“现在小熊开始跳舞。”当他模仿熊跳舞时,爱丽卡细嫩的小手抚摩着他,但是她的面容仍然呆滞不变。
虽然这是他毕生最困难的表演,但是小丑一点也不畏缩。他又开始学鳄鱼,然后学小猪。渐渐地,爱丽卡的手指从他的脸上滑到了肩上,她的呼吸急促起来,嘴巴也张开了。
仿佛爱丽卡用她的小手看到了其他孩子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她在小丑装小猪的时候哧哧地笑起来,笑得短促而轻柔。
年迈的小丑更有信心地表演起来。爱丽卡开始欢笑了。
“现在是兔子。”小丑说,同时开始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爱丽卡大笑起来,声音越来越响。她高兴得喘不过气来。
“再来一遍,”她兴奋地喊,“请再来一遍!”
她的父母面面相觑,爱丽卡还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
她笑得气喘吁吁。她高喊:“妈妈!爸爸!现在我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了!现在我什么都知道了!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圣诞节啊!”
她细小的手指仍在跪在她面前的老人脸上摸来摸去。
突然爱丽卡吃了一惊。她发现这个伟大的小丑哭了!
(有删减)
1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圣诞夜前一天上演的马戏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节目,而在整个马戏节目中,小丑的表演是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
B.小丑一会儿装小猪,一会儿装鳄鱼,一会儿装跳舞的熊,一会儿又装兔子,他的表演不需要语言,他滑稽的模仿就足以让孩子们欢笑。
C.小姑娘虽然坐在第一排,因为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表演,所以与听到矮马和雄狮的表演时不同,在小丑表演时没有发出笑声。
D.小丑了解了小姑娘的困惑后,就决定到她家里专门为她表演,因为他很想让小姑娘知道大家为什么对他的表演发笑。
E.小说通过一个滑稽演员和一个失明小姑娘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表达了作者对无私的爱的赞美。
13.小说前半部分着力突出孩子们看到小丑表演时的喜悦和兴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4.小说中的“小丑”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5.结尾“小丑的哭”这一情节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人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但老实忠厚,单纯幼稚,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B.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失去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1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C.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
D.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
18.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19.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答案
1.A “产生了对比效果”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反衬。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因为天气和人的心理不是对立现象,所以不能成为对比,这里应该是运用反衬手法,用天气的晴暖反衬他的烦心。
2.①他决定去找那个女售票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他一言不发地将钱放在售票处的转盘上时,女售票员似乎自然而然地对他的表情回应出另一个表情。另一个是女售票员自然而然将装着电影票的盘子转向他的速度让他吃惊。②他决定去找女售票员的原因并不成为原因,表现了他生活中的乏善可陈和无聊无趣。③他决定去找女售票员实际表现了他想和他人沟通的一种欲望、尝试和努力。
3.①极尽孤独。小说行文以布洛赫为主线,几乎没有他人参与他的日程。他去电影院,他去旅店,他走在街上,他去体育场,他坐电车,他去的都是人很多的地方,却几乎没有与他人的对话。②无聊寂寞。他过分的关注生活的细节,细节淹没了他的生活。尽管他知道看到那些让他心烦,可是他还是记住了女售票员的表情,身后的物件,他昨天吐过的葡萄皮,体育广场打开灯光设施的时间等。③人生虚无。他没有与他人的沟通,没有人了解他的过去。只有他觉得似乎体育场里灯光设施在人们离场后才刚刚打开感到不满时,他才回忆起自己曾是一个糟糕的守门员。
4.B “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可见人们对鲍里斯的到来感到新奇、有趣,将他当作“令人开心的插曲”来逗乐、取笑。因此,并没有“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5.A “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说法错误。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的一段,多用短句,如“他叫鲍里斯”“随后又被装上船”“他又被塞进军车”等,节奏短促鲜明;又用了三个“随后”、两个“又”、一个“然后”联结鲍里斯被征从军路上不同的经历,这一段的叙事节奏鲜明快速,简略交代情节,淡化了被征从军路上的痛苦,因此也不显得沉重。
6.①神态描写。如“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②动作描写,如“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嗦起来”表现了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③语言描写,“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
7.①“无字碑”指的是鲍里斯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③“无字碑”是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
8.D “被捆缚的人一直不愿意沦为马戏团表演的工具”是错误的。韵文中说到别人每次演出后都要卸妆,而他却从来不解开绳索,并且他对别人想要弄断他的绳索感到奇怪。
9.B “意在表现被捆缚的人有马戏演员的独特天赋”是错误的。意在表现被绑缚的人因为约束反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10.象征意味丰富;哲理思考深刻;想象空间广阔、自由;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11.第一次写未解除捆缚却能徒手杀狼,寓示顺从约束反倒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甚至可以创造奇迹;第二次写解除捆缚后却要借助手枪杀狼,暗示有形的束缚解开后,新的无形束缚又捆缚了他。
12.BE
A项,“小丑的表演是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理解错误。由原文“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等分析可知,小丑的表演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并没有说是“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选项无中生有。
C项,“所以与听到矮马和雄狮的表演时不同,在小丑表演时没有发出笑声”理解错误。原文没有写到小姑娘在听到狮子和小马的表演时发出笑声。
D项,“因为他很想让小姑娘知道大家为什么对他的表演发笑”理解错误。选项分析不准确,小丑去女孩的家里表演,主要是出于爱心。
13.①写孩子们的喜悦和兴奋,与小姑娘的“毫无笑意”形成反差对比,营造了故事悬念,使故事节奏富有张力。②写出了小丑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暗示了其表演的精湛与敬业,③为小丑后来决定专门到小姑娘家里去为她表演做了铺垫。
14.①演艺精湛:不需说话就妙趣横生,逗得孩子们笑出眼泪。 ②敬业爱业:发现小姑娘不笑,以为自己的表演不能让她喜欢就感到紧张、恐惧甚至想中断表演。③善良而富有爱心:知道小姑娘眼睛看不见后就决定到小姑娘家里去专门为她表演,让她了解小丑的魅力。
15.①主题上,小丑的哭与小姑娘的笑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爱”的主旨;②情节上,一直在逗别人笑的小丑竟然哭了,造成了情节上的波澜,形成了出乎意料的情趣。③人物上,一向滑稽的小丑自己还会哭,丰富了小丑的个性。④结构上,与标题遥相呼应,结构严谨;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16.B “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说法错误。“诸多拜访者”有误,因为通过结尾处乡下人的问话,可以知道许多年来没有其他人来要求进去。
17.B “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说法错误。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
18.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19.示例一: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对他的限制都是形式上的,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他只是笑着说:“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在故事的结尾守门人又说“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这说明乡下人是有权进入这道门的。如果乡下人拿出勇气,是完全可以进入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虚掩着的门,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完全可以进入。
示例二:乡下人不能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律或者特权阶级的化身,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律的大门,还把持着执法的大权。守门人故意拖延乡下人前进的进程,告知乡下人可以通过却不是即刻,还刻意渲染门内的危险,直到乡下人死前才说出真相。同时乡下人自身性格也成为了进入法律之门的障碍,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进入。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也许在不能进入的门后面根本没有我们想要探寻的真相。